-- 当我们谈论双语、双文化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北京2014年2月24日电 /美通社/ -- 双语教育所带来的前景与机遇,使之成为当今广受欢迎的语言教育形式。但有意思的是,当大家谈论双语教育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对于“双语教育”本身,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和标准。而近年来,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对话、坚守、与融合,又使得双语教育中本就涉及的“双文化”话题,在家长和教育界中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与热议。有鉴于此,近期,曾出任全美双语教育协会(NABE)主席、现任北京鼎石国际学校小学部校长周惠卿女士,与她的好友、来自圣何塞州立大学Lurie教育学院的张稚美教授,走进北京美国商会会议中心,以“介于两个世界之间 -- 破除双语教育中的迷思,以及如何培养双语、双文化的下一代”为题,与到场的140多名中外家长及教育工作者们分享了她们在双语、双文化教育领域内多年来的理念与实践心得。
与双语、双文化教育有关的一些迷思
关于双语、双文化教育,可谓众说纷纭,比如:“同时学习两种语言,可能会导致信息混乱,影响孩子的思考与学习”,“越多地暴露在某一种语言环境中,就能越快地学好该语言”,“年龄愈大,学习第二语言就会愈发困难”,“双语教育会导致孩子文化认同的问题”,“父母会外语,所以在家较好跟孩子说外语”。周惠卿女士以教育学、心理学乃至生物学领域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逐一厘清了以上说法,并补充道:“过去三、四十年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学双语的孩子不仅多掌握了一门技能,而且具有更灵活、更具创意的思考和认知能力,面对不同的文化,也更加包容。”
什么才是较有效的双语、双文化教育
“有效的语言学习,取决于一个关键因素,即理解性输入。”周惠卿女士说,“目前在诸多双语教育模式中,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是较成功的,在培养出纯正的双语能力之外,还使学生懂得欣赏、甚至热爱不同的文化。”现场她放映了一段视频,展示了在美国加州的学校中,不同背景的孩子经由沉浸式的双语教学项目,如何兴致勃勃地同时学习母语及外语。
随后发言的张稚美教授,也以加州小学生同时运用中英文来学习地理知识为例,说明了沉浸式双语教育的特点,即:1)透过学科内容学习语言;2)在相关文化情境中学习语言;3)兼顾学科和认知的平衡;4)促进认知的发展;5)发展批判性思考的技巧。“孩子们会问老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因为在相关的情境中,孩子们的认知到了一定程度、懂得比较之后,会发现自己词不达意了。”张稚美教授提到这个在沉浸式教学中常会出现的现象,“在情境化的环境中,语言不是灌输给孩子的,而是环境提升了孩子们对语言的要求,也增强了他们在认知上的需求。”
双语、双文化教育需要良好的“心智习性”
在谈及家长们最关心的如何支持孩子发展双语、双文化的能力时,张稚美教授坦言:“在双语、双文化的教育之中,无论是孩子,还是教师、家长,都面临着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挑战,所以需要良好的心智习性才能坚持下来。”她与参与者们分享了加州州立大学荣誉教授Arthur Costa及私人顾问Bena Kallick提出的16项心智习性(Habits of Mind),并强调父母可以通过营造和谐关爱的家庭、打好双语双文化的地基、以及有意识地促进语言和认知的发展等方式,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积极美好的环境。她还建议:“在孩子上一年级之前,家长较好能够带领孩子阅读至少1000个小时。但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阅读书籍,而是包括阅读艺术作品、博物馆、以及周围的世界。”
至于孩子花费多长时间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双语、双文化人,任何教育专家都无法给出一个适用于所有孩子的时间表。但通过此次交流活动,北京鼎石国际学校再次与中外家长、及教育者们探讨了教育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当今纷繁变化的环境中,作为教育机构,很容易受到既有视野的局限,或陷于繁琐的教学事务,而无暇顾及外部世界的变化。因此,主持本场活动的鼎石校长Malcolm McKenzie先生,引用学校使命重申了鼎石举办“近距离看国际教育”系列沙龙的初衷:“我们的理想是慷慨地与他人分享成功,勇敢地从失败中学习,向所有孩子敞开大门,参与与教育有关的一切,并投身于校园之外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