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18年8月31日电 /美通社/ -- 日前,一辆满载电子产品的中欧班列从重庆出发,驶向欧洲。这趟列车上用于装载电子产品的集装箱并非普通的铁路运货箱子,而是由中集集团旗下青岛中集特种冷藏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中集冷藏”)研发生产的全球首款独立蓄热控温集装箱。
这款于2013年成功研发并批量投入使用的独立蓄热控温集装箱的问世,解决了中欧铁路极寒天气下无法运输电子产品的难题,为中欧铁路货运常态化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中集“黑科技”让中欧班列冬季运输常态化 系全球首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欧贸易加快发展,国际物流需求快速增长,为此,各地陆续开通了中欧国际班列。对于重庆、成都等西部内陆城市而言,中欧班列,不仅是一条简单的物流通道,更是打通地域限制,与欧洲市场接轨的纽带,其在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开始重塑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我国西部地区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并加大力度开通多条中欧班列。
然而,在过去,这些从西部开出的中欧班列,经过亚欧大陆桥时,往往会遭遇海关重复查验让货物滞留时间过长、班列信息反馈不及时、运单不统一增加操作环节、高达70°C的沿途温差导致部分货物无法在冬季运输等难关,让中欧铁路难以实现畅通运行和常态运行。尽管在探索过程中,逐步解决了大多数难题,但部分产品“冬季停运”仍是困扰西部中欧班列的核心问题。
以“中欧班列(重庆)”为例,开通初期,货源主要以 IT 产品为主。IT 产品对低温敏感,存放温度不能低于-20°C。而“中欧班列(重庆)”所经线路跨越6个国家,冬季寒冷漫长,沿途极低温度可能达到零下40°C,较高温差达到70°C。如此极端的低温,将对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等产品的性能造成破坏,严重影响货物运输安全。
“这一问题,也是‘新亚欧大陆桥’无法常年正常运行的较大挑战。”青岛中集冷藏技术中心副经理张洪春表示,“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从2012年开始,青岛中集冷藏组织精干力量,着手研发蓄能箱产品,通过刻苦攻关,最终成功掌握‘独立蓄热控温集装箱’技术,并快速投入生产。这也是全球首次成功实现了利用自然环境来储存能量,满足电子产品在冬季极端气候条件下的长途保温运输。”
据张洪春介绍,独立蓄热控温集装箱技术,创新性地利用冬季中国内地与欧州地区之间地域自然气候温度差,采用高效相变蓄热技术,发货时相变材料在重庆等西部地区相对较高温度环境下熔化蓄热,当班列经过中亚、欧州极寒地域时,相变材料凝固放热以保持集装箱内部较高的温度。集装箱蓄放热控温过程无需机械和电子部件工作,也不消耗电源、柴油、化学燃料等外界能源,属于真正的零能耗、零排放、零污染,具有极高的可靠性、环保性和经济性,让西部中欧铁路承运的运能不再受季节影响。
中欧班列开行次数逐年增加 独立蓄热控温集装箱前景广阔
独立蓄热控温集装箱研发成功后,迅速受到市场关注。2013年,青岛中集冷藏开始批量生产并投入“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中欧班列使用。
“2013年冬天,首批有40多台箱子投入到中欧班列(重庆)使用,货物运输时间也从过去海运的45天缩短到铁路运输的15天,为客户创造了价值。”张洪春介绍到。
据张洪春介绍,从2016年开始,中欧班列(成都)开始大规模使用独立蓄热控温集装箱,并深受客户欢迎。截至目前,青岛中集冷藏已经生产交付给全国客户800多台这款箱子。可以说,这款“黑科技”集装箱目前在业界基本上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毕竟经过五年的市场检验,质量和效果早已得到客户高度认可。
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加大中欧班列组织力度,稳定既有直达班列,发展中转班列,力争到2020年,集装箱铁路国际联运总量中班列占比达到80%。
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数据显示,2017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迅猛增长,全年开行3673列,同比增长116%,超过过去6年的总和。另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8年1-6月,中欧班列共开行2490列,同比增长69%。截至目前,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0000列,开行线路达60多条,覆盖我国大部分省份。
对此,张洪春表示,随着全国各地中欧班列开行次数的逐年增加,国内越来越多笔记本、液晶屏、打印机、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出口到欧洲。在这种背景下,青岛中集冷藏全球首创的这款零能耗零污染“黑科技”集装箱,未来的市场前景肯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