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2020年10月12日 /美通社/ -- 2020年10月9日至11日,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智慧引领,科技赋能,创享康复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皮肤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皮肤领域的新发展、新技术、新理念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通过发挥高端学术会议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普及和加强中国皮肤科医生的皮肤病康复理念、提升和扩大专委会在皮肤科领域内的影力和号召力,提升、规范和推广中国皮肤病整体康复能力。
大会期间,由中国康复医学会专家们倡议,辉瑞制药支持的中国AD关爱月科普系列活动-专家倡议备书仪式于10月10日举行,旨在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特应性皮炎,掌握特应性皮炎的诊疗知识与技能,助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并倡议从2021年开始,每年设定一个月为AD关注月。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病康复专委会主委张建中教授表示:“近年来,随着国内对皮肤性病学基础研究的深入,我国在皮科领域的诊疗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不断有新技术、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受到了国际一致的认可和赞许,不仅推动了我国皮肤病整体诊疗水平的飞跃发展,也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皮肤病领域的影响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这一领域,争取研究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同时也要加强对特应性皮炎等皮肤病的科普宣教,将新成果应用于临床,以期造福更多皮肤病患者。”
特应性皮炎好发于儿童,以剧烈瘙痒为主要症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保护、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与其他器官一样,皮肤也会生病且种类繁多,严重可危及生命。在众多的皮肤病中,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通常初发于婴儿期,部分患者病情迁延至成年,以反复发作的剧烈瘙痒和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一般性的湿疹不同,AD患者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代谢综合征等其他疾病的发生。
作为皮肤科常见的疾病,特应性皮炎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数据显示,全球高达10%的成人和20%的儿童患有AD[1],[2]。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近10余年我国AD患病率在不断上升,患者人群涉及各年龄段,尤其是1-7岁年龄段儿童AD发病率为12.94%,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1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更是高达30.48%[3]。
“目前,AD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与遗传、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而在环境因素上,气候变化、生活方式改变、不良情绪等都可能会诱发或加重AD。”张建中教授指出:“特应性皮炎病程长、易反复,使患者饱受瘙痒的折磨,甚至可引起睡眠不足、饮食限制、焦虑抑郁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特别是对于广大婴幼儿患者,AD可能会影响其成长发育、认识功能、注意力等,同时还会给整个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
国际创新PDE-4抑制外用制剂-非甾体零激素为患者带来安全新选择
事实上,特应性皮炎虽然难以治愈,但若能及时规范诊疗,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外用糖皮质激素为AD治疗的一线疗法[4],能够有效起到抗炎、止痒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大面积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皮肤和系统不良反应[5],使得大部分家长不太愿意给孩子使用,无法满足患者的治疗需要。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药PDE-4抑制剂的出现为广大儿童患者带来了希望。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主任马琳教授表示:“PDE-4是AD炎症性细胞因子产生的关键调节点,主要通过降解环磷酸腺苷(cAMP)起作用。令人欣喜的是,国内已有创新药PDE-4抑制剂获批上市,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可有效、迅速地缓解皮肤瘙痒,消除皮肤损伤等,避免了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有助于提高用药的依从性,为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方案。”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指导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在今年2月发布了《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提出了特应性皮炎诊断的“中国标准”,并将PDE-4抑制剂纳入推荐用药。
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副所长朱慧兰教授提醒道:“由于特应性皮炎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一定要遵循医嘱,坚持用药。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AD患者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注意通风换气,室内温度适宜;合理饮食,避免食用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避免饮酒和辛辣食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皮肤保湿工作,选用合适自己的保湿润肤剂;尽量选择纯棉面料的贴身衣物等,给予全方位的呵护管理,助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1] Oszukowska M, Michalak I, Gutfreund K, et al. Rol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in atopic dermatitis. Postep Derm Alergol.2015;32(6):409-420.
[2] Nutten S.Atopic dermatitis: global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Ann Nutr Metab.2015;66(suppl 1):8-16.
[3]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
[4]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
[5]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