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6年8月1日电 /美通社/ -- 由中华网、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和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携手发起的“守艺中华风物之旅”来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漳州”,探访本地生活,了解当地文化,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守护百年传统技艺。
不知是北方民族性格使然,亦或是京畿重地不容轻佻,北方大大小小的宫宇观寺看了不少,总觉得来得太过压抑,不由得想起小学校长那张总是板着的面孔,仿佛随时都要被一顿训斥追赶上似的。
不经意路过的大寺小庙,渐渐也就不那么经心在意了。直到脚步踏上闽南,走在漳州、泉州那一段段古建筑的清幽石板路,一种唤作“剪瓷雕”的工艺才渐渐消释了内心对建筑的偏见与误解。
顾名思义的剪瓷雕
与北方装饰亭台楼阁单一色调的琉璃瓦“分道扬镳”,闽南多地的建筑似乎并不想安分守己得做一代低调的顺民,它们给自己披上色彩清逸的外衣,再带上一顶色彩张扬,样式灵动的檐帽,堂而皇之地过起了偏安一隅的小日子。
这里的檐帽也就是需要大写特写一番的剪瓷雕了。剪瓷雕其实是福建东山岛寺庙建筑中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在房子盖好后,工匠们就会选取各种颜色鲜艳的彩瓷器,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按需要剪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细小瓷片,再用它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门楼、壁画。有了这样的色彩和造型,大小小的寺庙宫观看起来也就不那么拘束了,变得多了几分生气。
之所以说是福建东山岛寺庙建筑的一种特色,那大概是因为这门技艺起源于此的缘故了。剪瓷雕为何人何时创造发明已难于考证。相传,从宋代晚期兴建西山岩的“初来寺”时就已经有了该项技艺。到了明代,东山兴建寺庙、祖祠,该项技艺便开始盛行。
伴随着沿海贸易的发展和人员往来,剪瓷雕这门技艺慢慢也就在闽南的广大地区传播了开来。
孙丽强与东山岛关帝庙
提到剪瓷雕,自然绕不开东山岛的关帝庙。庙内的大殿、前殿屋脊都塑有“双龙抢珠”及“凤凰飞舞”的瓷雕。这倒还不算什么新奇,神奇的还要往下看。庙内太子亭的屋顶上那一百二十个历史人物故事,李世民登基,樊梨花征西,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造型生动,千姿百态。这些人物造型全部都是采用了剪瓷雕这门传统技艺。
剪瓷雕色彩的艳丽消解了众多人物造型可能会带来的臃肿与沉重之感,一片片瓷片贴上去,一个个人物似乎开始异常灵动起来,或站,或行,或坐,一组组人物在庙檐上,那一幕幕经典故事仿佛就在昨天,又随时会展翅高飞,无处寻踪。
在东山岛关帝庙的一重重剪瓷雕的精彩中,不少都出自孙丽强这个闽南汉子的一双巧手。
这次“守艺中华·风物之旅”漳州之行,队员们也特地来到东山岛,参观了关帝庙,也拜访了剪瓷雕圈子里的“大咖” -- 孙丽强。
今年51岁的孙丽强,出生于东山县钱岗村一个剪瓷雕世家。他的二伯公、四叔公都是剪瓷雕名匠,其父孙齐家更以擅长雕花鸟、飞禽走兽和古代戏曲人物著称,与擅长雕“双龙戏珠”和“丹凤朝阳”的林少丹并称为剪瓷雕“双杰”,属闽南剪瓷雕的主流派系。在长辈们的艺术熏陶下,孙丽强耳濡目染,15岁随父学艺,从练习构图、剪瓷片等基本功入手,到20岁时已基本掌握了剪瓷雕整套技术。
孙丽强成了东山县剪瓷雕高手。20多年来,孙丽强制作、修复的剪瓷雕有160多座。除了东山关帝庙,宫前天后宫,平和三平寺,云霄天地会主要活动地高溪庙和永定县下洋镇思贤村的路门牌坊,福州三坊七巷的二梅书屋、小黄楼等,都有孙丽强的得意之作。
工艺虽美后继乏力
与大多数传统手工艺艺人一样,孙丽强也遇到了如何传承这门手艺的难题。剪瓷雕的传承依靠“口传心授”,没有模型,直接做坯,所有的造型都在脑子里,做起来悟性要高。“真正难的是做人物,剪瓷雕人物大都来自潮剧,要学构图,还要了解人物典故,琢磨人物形态,像东山关帝庙有100多个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奸臣贼子,人物形象各有特点,都不能重复。”孙丽强介绍说。
“剪瓷雕这项技艺繁琐细腻,都靠手工完成,十分辛苦;作业场所一般都在飞檐屋角,不论炎夏寒冬,长年累月都在户外作业,正因如此这门技艺才日渐式微。现如今,我最头痛的是人才流失,年轻人不愿意学。大儿子比较有天分,我希望能把手艺传给他,可他去年考上福建工程学院读建筑设计专业了。”孙丽强无奈地说。
现如今,剪瓷雕已经“溢出”了东山岛一地,走在闽南的大街小巷,抬头仰望,一处处精美的屋檐,一组组多姿的剪瓷雕已不再稀奇。或繁复,或简洁,剪瓷雕给闽南建筑描画上了最后,似乎也是最个性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