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致远 共筑肺癌规范化防治新未来
无锡2024年1月13日 /美通社/ -- 由无锡市人民政府指导,无锡市科技局和无锡市卫健委主办,无锡高新区管委会承办,阿斯利康中国协办的"2024无锡肺癌防治产业大会暨第一届肺癌防治周"在无锡圆满举办。无锡市副市长周文栋,无锡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新吴区委副书记、区长章金伟等政府领导,阿斯利康高层们和肺癌治疗领域的大咖专家们、业界领军人物等近千位生态圈来宾们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莅临,合力探索构建全新肺癌诊疗生态圈。
该大会以"合力致远,共筑肺癌规范化防治"为题,旨在响应国家号召,紧扣"健康中国行动"政策和产业发展趋势,建立"政产学研医投"六位一体平台,聚焦新时代背景下的肺癌防治需求,通过促进多方协作,共谋我国肺癌防治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会议中,阿斯利康携手生态圈企业瓦里安医疗、艾德生物、零氪科技、圣美生物、老百姓药房和国大药房等成立了"肺癌防治产业联盟",致力于肺癌防治、规范化诊疗以及肺健康的全病程管理,共同推进肺癌领域创新技术的开发和普及,助力行业建立肺癌标准化诊疗体系。此外,由江苏省内无锡、南京、苏州等11个城市、23家医院联合成立的"江苏呼吸介入联盟学院"也在大会上揭牌,通过多城市联动的模式,全面提升基层呼吸科的介入理论和实操能力,充分发挥呼吸介入技术在肺结节和肺癌精准诊断、全程管理、局部治疗和癌肺共治中的重要作用,造福更多患者。
无锡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新吴区委常委、副区长顾国栋先生表示:"民为邦本,健康先行,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的高发肿瘤,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共筑健康生活、健康中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无锡高新区希望发挥自身生物医药优势,借此次大会契机,携手肺癌防治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产业界同仁,联系政产学研医投等各个领域,围绕肺癌防治的关键环节,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肺癌早筛普及与技术创新,如何依托无锡本地的产业资源和科研力量,实现肺癌治疗手段的持续突破。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合作,不断提升肺癌全程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共同为肺癌防治乃至整个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筛:政策推动癌症早筛落地
"早筛早诊"是提高肺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1],对于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的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提高至70%以上[2]。然而我国有约75%的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肺癌晚期,错过了最佳根治性治疗时机[3]。
《健康中国行动》的战略目标是:到2030年,癌症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危险因素综合防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能力显著增强,规范诊疗水平稳步提升,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因此,肺癌作为国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种[4],早期筛查,尽早治疗势在必行。
肺癌防治需要医防协同,全社会参与,注重四级预防联动,从以患者为中心的精细化,规范化,个体化的三级预防,转变至以全人群为中心,危险因素不暴露的零级预防。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徐世东教授表示:"晚期肺癌通常会出现扩散、转移等问题。因其病情复杂,治疗难度也更大,从而导致了我国肺癌的死亡率居高不下,5年生存率则仅有5%[5] 左右。建议45岁以上肺癌高危人群, 尤其是长期吸烟、长期接触二手烟或厨房油烟、有慢性肺病或肺癌家族史的人群,定期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诊:精准诊断守护肺癌患者全周期精准治疗
除了早期筛查外,加强靶向药物等精准治疗手段的使用,从而进一步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是肺癌防治中刻不容缓的工作。而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诊断,基因检测则是全程精准治疗的"指南针",使患者能够从治疗中达到最大程度的获益,也促进医疗资源更好地、合理的应用。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例,EGFR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常见的驱动突变基因,我国约有45.9%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伴有EGFR突变[6],从早期到晚期不同疾病阶段的肿瘤基因检测便可以明确肿瘤患者基因突变的靶点,包括耐药后产生新的基因突变等,进而使得患者有针对性的使用靶向药物,大大改善其生存预后,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亚专科主任林根教授表示:"目前我国肿瘤基因检测在大部分地区仍属自费项目,随着患者对肿瘤基因检测的需求不断上升,建议通过多层次医疗保障共同发力,为肿瘤患者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肿瘤基因检测服务,真正做到可及、可负担,让更多患者在整个治疗周期中受益。"
治:规范化治疗助力患者高质量长生存
随着医学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肺癌治疗手段"百花齐放",推行肺癌MDT(多学科诊疗)模式,提升规范诊疗能力至关重要。以早期肺癌为例,术后复发在早期肺癌中仍然很常见,近一半的早期患者、四分之三的晚期患者在术后5年出现复发[7],[8],[9],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肺癌首席专家张兰军教授表示:"早中期肺癌患者在术后进行规范的辅助治疗非常必要,通过使用有显著生存获益的早期辅助靶向药物,能够提高五年生存率。此外,为了提高手术切除的机会和改善患者的预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围术期治疗:即术前新辅助治疗到术后辅助治疗的围手术期全程靶向/免疫治疗模式,助力患者实现‘早期治愈’的可能。"
此外,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面临合并呼吸慢病的风险,"癌肺同治"的理念也随之出现。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珂教授表示:"肺癌和呼吸慢病互为危险因素,肺癌患者中慢阻肺病的患病率约为 40%~70%[10],而肺癌患者也容易合并间质性肺病、肺栓塞、肺感染等,需要多学科共同干预。因此要充分考虑共病兼治与癌肺同治,个体化、规范化选择肺癌的治疗手段,提升患者获益。"
管:数字化创新开启患者高效管理新时代
当今,如5G、AI、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也持续融入各类医疗场景中,在本次大会上,各生态圈企业代表就"筛、诊、治、管"的数字化运用展开了讨论与分享,以期通过建设数字化的管理体系,实现肺癌患者诊疗过程中评估、计划、监测、反馈、管理及随访的智能化、个体化,为患者带来更高效的疾病管理体验。
在患者的疾病管理中,有一部分患者不容忽视,统计显示,肿瘤发病率虽然城市高于农村,但总体恶性肿瘤死亡率则是农村高于城市[11]。这是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发展不一致、医疗资源参差不齐,许多县域医院无法长期、规范地管理与诊治肺癌患者,因此强化基层肺癌疾病诊疗水平迫在眉睫。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杜驰教授在会上表示:"县域医疗机构是肺癌诊疗和管理的重要场所,承担了人群筛查、初诊、初疗、并发症综合评估处理、双向转诊等基本工作和重要职能,因此提升县域医疗机构肺癌规范化诊疗能力和同质化水平是改善肺癌预后结局的重要措施,且势在必行。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思想指引下,健康中国战略开始实施,随着‘干县工程'的开展,癌症防治网络得以完善和巩固,基层癌症防治意识和同质化水平得到提升,抗癌适宜技术普及和药物可及性增加,基层癌症防治事业必将蓬勃发展。让基层肿瘤患者一开始就得到规范和合理的诊疗,提高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和目标。"
作为本次大会的协办方,阿斯利康在扎根中国的31年里,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肺癌乃至整个肿瘤领域的诊疗水平高速发展。本次协办无锡肺癌防治产业大会是阿斯利康在肺癌防治领域的新开端,希望它可以成为肺癌防治创新生态圈广阔资源和高效链接的交流共享平台,推动建立更全面的肺癌诊疗体系,进而复制推广到更多癌种,帮助中国肿瘤患者在延长生命的同时也拥有好的生活质量,也为构建一个高效、创新的防治生态圈提供新的机遇和价值。
*声明:本材料仅供疾病科普参考,不用于任何推广目的,如有疑问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1] 支修益, 姜格宁. 早期原发性肺癌诊断和治疗进展[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02):1-5. |
[2] 刘小禾. 低剂量CT—肺癌早期筛查的"神器"[J]. 东方药膳 2020年9期, 244页, 2020. |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早期肺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3, 46(1) : 1-18.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20712-00592. |
[4] Rongshou Zheng,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6. Journal of the NationalCancer Center, 2022, 2(1):1-9. https://doi.org/10.1016/j.jncc.2022.02.002. |
[5] 程英俊. (2014). 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 医学信息(22), 635-635. |
[6] Liu SY, et al. J Thorac Oncol. 2016 Sep;11(9):1503-10. |
[7] Cagle P, et al. Lung Cancer Biomarkers: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Archives Pathology Lab Med. 2013;137:1191-1198. |
[8] Le Chevalier T.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Resectabl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Where is it Going? Ann Oncol. 2010;21:196-8. |
[9] Pignon et al. Lung Adjuvant Cisplatin Evaluation: A Pooled Analysis by the LACE Collaborative Group. J Clin Oncol 2008;26:3552-3559. |
[10] Miao JL, et al. Biomed Res Int. 2018;2018:8398156. |
[11] Zheng R,et al.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2023 March, 2(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