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2023年6月16日 /美通社/ -- 美国国家生物医学研究协会(NABR)联合知名独立科学家,于近日向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交了一份请愿书,质疑该机构最近根据IUCN名录标准,将长尾猕猴(食蟹猴)认定为濒危物种。 这一认定是由于数据使用不当,不支持将该物种列为濒危。 美国国家生物医学研究协会呼吁立即进行审查。
美国国家生物医学研究协会主席Matthew R. Bailey表示:"在所有动物研究中,非人灵长类动物所占的比例不足0.5%,但它们在为人类和宠物开发新药、设备和疫苗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如果没有长尾猕猴的研究,数以万计的药物和疗法可能永远无法通过研发管道实现。 将长尾猕猴列入名录,以及随后的任何进口限制,必须基于现有的最佳科学证据。 对长尾猕猴进口实施武断限制可能会危及数百万人的生命,并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威胁。"
"将长尾猕猴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名录,开创了危险的先例,因为这一决定并非基于同行评审的科学信息。 由于此类武断行为使得拯救生命的医学研究在美国和其他国家更加难以开展,因此尤为令人感到不安。"
2022年完成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估,未能提供科学证据支持将长尾猕猴从易危重新划分为濒危。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包含多项错误和不实陈述。与此前的评估相比,未能提供物种减少的实际证据。
目前,在神经科学、神经退行性疾病、传染病、免疫疗法、生殖、衰老、慢性炎症疾病等科学领域,非人灵长类动物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由于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类共享93%到98%的相同DNA,且具有相似的大脑解剖结构和身体系统,因此它们是生物医学研究产生新药、疫苗和生物制剂的关键。 生物医学研究基金会(FBR)的25种药物和动物模型研究表明,目前市场上的绝大多数药物在被允许进行人体临床试验之前,都依赖于多种动物模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
美国国家生物医学研究协会主席Matthew R. Bailey将于2023年6月19日星期一在日内瓦举行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动物委员会会议上指证,呼吁对濒危名录进行审查。
背景
在美国,长尾猕猴被广泛用于医学研究,以开发药物。 美国国家学院(National Academies)在《Nonhuman Primate Model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State of the Science and Future Needs》(2023年)报告中强调,目前,在动物试验之后进行人体临床试验仍然是检查药物复杂的生理、神经解剖学、生殖、发育和认知影响的最佳方法,以确定它们是否安全有效、能否获得市场批准。 世界各地的主要监管机构,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要求大多数新药和生物制剂在安全开始人体临床试验之前,通过啮齿动物和非啮齿动物模型(包括非人灵长类动物)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2年3月7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确定,根据IUCN标准,长尾猕猴应被视为"濒危"。 由M.F. Hansen和其他贡献者完成的评估 概述了这一决定的依据(Hansen等人,2022年)。
2023年6月15日,美国国家生物医学研究协会向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提交了一份请愿书,对名录状态的变更提出质疑。 参与起草请愿书的科学家指出,最近的状态确定缺乏数据支持。 在对Hansen等人(2022年)的审查中,该请愿书指出,所引用的科学文献经常被错误解读,此类信息并不能证明长尾猕猴数量的减少。
美国国家生物医学研究协会提交的这份请愿书引发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科学审查。 在此次审查中,科学家们将审查现有的最佳科学信息,根据IUCN标准确定长尾猕猴的状态。 此过程结束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宣布其调查结果以及名录状态的任何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