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报告发布,建言大湾区数字金融发展

2023-02-25 19:19 5482

广州2023年2月25日 /美通社/ -- 2月25日,在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明珠湾金融峰会(2023)"上,《粤港澳大湾区数字金融的发展机遇、挑战与前景》(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金融的发展机遇、挑战与前景》报告正式发布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金融的发展机遇、挑战与前景》报告正式发布

该报告为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课题研究成果,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助理沈艳,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谢绚丽,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共同负责。课题组成员还包括王诗卉、胡诗云、崔荣钰、吕子苑。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发布报告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发布报告

《报告》认为,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双向循环,三套法律,四大中心,五位一体"的独特区位特征,大力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对我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数字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支付、融资、投资、保险等新型金融业务模式。通过结合场景、大数据和金融创新,数字金融有助于补足传统金融服务短板,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和服务成本。大湾区背靠14亿人口大市场,要发挥本地的技术、资源和制度优势,抓住数字金融的发展机遇。

结合调研结果与多方数据,《报告》综合评估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业发展具有政府和市场结合比较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合理、线上和线下服务融合好等特征,具备技术、资源和制度的优势。在数字金融方面,大湾区也有非常突出的金融科技发展实践,可以总结为 "三升三降":扩大服务规模、提高业务效率、改善用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控制业务风险、减少人工接触。展望未来,数字金融在助力大湾区进一步融合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与此同时,数字金融在大湾区的发展也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如何创新、二是如何融合。具体而言:

第一,大湾区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对接不足,金融发展和创新企业存在错配。大湾区制造业生产模式仍较为传统,"大而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转型升级亟待金融支持。

第二,区域内部不平衡和差异性在金融领域表现突出。这主要体现为金融数字化渠道渗透率差异大(珠三角城市群目前领先于港澳地区),金融监管制度和实践不易对接,金融市场成熟度差异大。

第三,金融服务"互联互通"不够。不同金融体系拥有不同的制度、法律、政策等安排,粤港澳三地仍面临如何接轨的问题。另外对内地来说,与香港、澳门的金融体系融合,就相当于实现了金融开放,需要解决维护金融稳定出现的新问题。

《报告》指出,面向未来,大湾区的数字金融在应对如何促进创新、以及如何推动融合方面,可考虑如下三个发展方向。

一是在推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支持科技创新。科创企业具有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轻资产等特点,融资需求总体呈现出融资规模小,融资渠道少、持续性强、时效性强等特征。数字金融可以有效弥补传统金融体系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不足,缓解科创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此外,还可进一步探索数字金融赋能股权市场的路径和业务模式。

二是在发展消费金融的基础上推动产业金融。大湾区数字金融未来可考虑更多对企业客户的服务。在新一代数字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扩大企业服务范围,推进产业金融发展,打造全方位产业金融服务方案。

三是在发展境内业务的基础上扩展跨境互联互通。可从技术、货币和制度三个角度展开。在技术型融合方面,针对数据跨境互通这一关键瓶颈,推动统一数据跨境流动相关标准、发展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等相关数字技术;在货币型融合方面,凭借区位优势,大湾区可以加强支撑数字人民币走出去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顶层设计,并提供更多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应用场景;在制度型融合方面,可从加强相关机构协调不同区域的制度理解和执行入手。同时,还需要设置一套类似于宏观审慎政策的体系框架,在实现稳健开放的同时,保障金融稳定。

当然,大湾区进一步发展数字金融仍需要更多政策支持。比如,加快金融大数据建设,为数字金融促进创新提供数据基础;推进数字新基建,为数字金融促进产业金融提供基础设施;清除一些政策障碍,让数字金融更好地支持跨境交易,促进粤港澳融合。

消息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China-PRNewsire-300-300.png
全球TMT
微信公众号“全球TMT”发布全球互联网、科技、媒体、通讯企业的经营动态、财报信息、企业并购消息。扫描二维码,立即订阅!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