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国际护胃日| 拜耳支持“胃”爱发声科普活动,多方共助胃健康

2022-04-11 15:22 5520

北京2022年4月11日 /美通社/ -- 2022年4月9日是第17个国际护胃日,为进一步提升大众护胃养胃意识、帮助大众消除胃肠道疾病相关认知误区,并为胃肠道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指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急诊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医学科普分会会长郭树彬教授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李景南教授共同参加了由拜耳提供公益支持,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举办的“‘胃’爱发声,多方共助胃健康”主题科普访谈,并启动了由中国医师协会消化科普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专家共同倡议的“胃”爱发声科普活动。

当前,胃肠道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几乎“家喻户晓”。但同时,大众对胃肠道疾病缺乏正确的认知,不及时就医、不规范用药、认为喝粥可以养胃等多种认知误区亟需更多患教科普去改变。

一线年轻人胃肠疾病高发,胃不舒服不能“忍一忍”

由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消化科普学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胃肠激素和神经内分泌瘤学组联合中华消化网、消化医声共同开展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趋势及处方偏好调研”(以下简称“调研”)结果数据显示:消化道疾病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67%的医生观察到23-34岁的患者比例在近年有上升的趋势,这个比例在一线城市更高。李景南教授指出:这与一线城市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密切相关。“在过去,我们说养胃护胃好像是老年人的事情,但现在这一观念亟需改变。越是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年轻人面临的胃部受损因素更多,更应该养胃。如果年轻人对胃肠道健康不在乎,到了老年可能就悔之晚矣。”李景南教授强调。

胃肠道疾病非常普遍,一生之中几乎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候患有胃肠疾病。郭树彬教授表示,胃肠作为我们非常重要的器官,不仅关乎于消化功能,也关乎着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在当前,很多人认为胃不舒服忍一忍就过去了,或服用药物无明显症状之后就停药,但实际上,在症状出现时要明确病因,进行早期的处理和治疗。很多胃肠疾病在发病过程中症状并不明显,所以我们更多的专家也参与制定出相关的科普教育资料,帮助大众更好的了解胃肠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使患者获益。”

重视胃肠道黏膜损伤,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关键

胃胀、胃痛、反酸、烧心,是胃肠道疾病最常见的四大临床症状,“调研”结果发现:慢性胃炎就诊率高达60%。所有胃肠道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是胃肠道黏膜损伤,李景南教授介绍,造成胃黏膜损伤的因素很多,包括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或食用过热、过冷或过于粗糙的食物等。但并非某种食物完全不能吃,而是要适度适量,规律饮食,并根据自身情况适时调整。而除饮食外,情绪也可能造成胃粘膜的损伤。在疫情期间人们难免焦虑情绪,李景南教授分享道,曾在出门诊时遇到多位“胃不舒服”的病人,是胃肠道由于心理压力功能性病变,造成黏膜损伤,所以建议大家尽量保持良好心态。

不仅如此,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胃黏膜损伤的“一大杀手”。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郭树彬教授强调,“首先我们要明确意识,对于个体来说,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必须要及时根除。否则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持续损害,继而导致胃部炎症,很难恢复和控制,甚至逐渐发展成溃疡,日积月累形成肿瘤。”

“调研”结果显示: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94%的医生会处方铋剂四联药物,48%的医生认为可以在四联基础上增加胃黏膜保护剂,并且79%的医生认为胃黏膜保护剂应作为胃肠道疾病患者的常备药。李景南教授介绍:“四联”包括两种抗生素、抑酸剂和铋剂,两周的疗程,患者必须提高依从性,高度配合。有些患者在日常自行使用养胃颗粒或抑酸剂时,也可配合使用胃粘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两位教授同时强调,胃粘膜保护剂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避免一味使用抑酸剂造成负向作用。

多方助力疾病科普落地,促进大众科普素养提升

作为“调研”的公益支持企业,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总经理何勇表示: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下,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实现胃肠道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早诊断,已成为社会各方的共识。作为自我保健的倡导者,拜耳一直在推动健康教育的普及,让更多人掌握健康主动权,赋能健康每一天,近年来多项消化道健康科普领域项目都获得了多方支持。与此同时,更多的爱心企业也被带动参与其中,今年开启的“十万个胃什么 -- ‘胃’爱发声”科普项目就将与包括海王星辰、老百姓、健之佳、漱玉、高济、一心堂、泉源堂等多家头部连锁药店合作,通过全国共建的3000多家护胃中心,将此次“调研”中发现的疾病趋势、常见的胃部疾病特点结合去年发布的《中国常见消化疾病健康科普指导意见》制作成科普宣传内容,传递给广大的消费者,提升科学护胃的认知,用实际行动“胃”爱发声。

郭树彬教授指出,医务工作人员对于疾病的认识往往高于非专业人士,因此有责任、有义务,组成一系列专业的、权威的协会组织或机构,对民众进行广泛的科普教育。在科普知识的指导之下,民众能够对自身健康状况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从而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从整体上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李景南教授补充道,推动疾病科普实践落地,既需要下沉到基层,也要落脚于年轻医生。实现医疗资源在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普及化,让医生掌握更为丰富的医学知识,为其实现胃肠道疾病的科学诊疗提供意见指导。

近年来,疾病科普已经成为提升大众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实现胃肠道疾病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重要一步。“只有好的权威性的科普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才能起到科普真正的防病、治病甚至了解预后的重要作用。医学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医疗技术和能力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大众健康素养和科普能力的提升,这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郭树彬教授表示。

前瞻性声明

本演示文稿包括拜耳集团管理层基于当前设想和预测所作的前瞻性声明。各种已知和未知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其它因素均可能导致公司未来的实际运营结果、财务状况、发展或业绩与上述前瞻性表述中所作出的估计产生重大差异。这些因素包括在拜耳官方网站www.bayer.com上公开的拜耳各项报告。本公司没有责任更新这些前瞻性声明或使其符合未来发生的事件或发展。

消息来源:拜耳
China-PRNewsire-300-300.png
医药健闻
微信公众号“医药健闻”发布全球制药、医疗、大健康企业最新的经营动态。扫描二维码,立即订阅!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