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0年11月23日 /美通社/ -- 近日,北京致知学校的学术校长Dr. Michael Cascianelli接受了北京国际教育和社区资讯中文平台“菁kids”的专访。访谈内容如下:
2020是不寻常的一年,疫情的肆虐让很多家长不得不重新思考“还要不要选择国际教育?”,已经游离在体制外的孩子们,后疫情时代将何去何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北京的许多国际学校都面临着生源流失、招生难等困境。
而今年新建校的北京致知学校(以下简称“致知”)似乎并没受到疫情的影响,不仅如期开学,顺利迎来了第一批学生,还收到了学生、家长很高的评价。致知有哪些独特之处?为什么会吸引许多学生不惜转校而来?
菁kids走进了致知的校园,与学术校长Dr. Michael Cascianelli交流后发现,在英美籍校长已几乎成为国际学校的标配时,这位意大利籍的校长所带来的教育理念的确与众不同,让致知成为一所更顺应时代发展,适合中国孩子选择的国际化学校。
Dr. Michael Cascianelli,著有《理解天赋教育——父母与教育者必读》一书、英国皇家艺术学会院士、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博士、硕士、美国工商管理硕士、荷兰海牙皇家音乐学院音乐专业学士、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授权考官
被大众误解的“天赋教育”
这么做才得其要义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Dr. Cascianelli反复强调“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要支持学生,要让他们表达自己的心声。”
Dr. Cascianelli解释道:“在被支持的环境下,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天赋潜能和热情所在,才能够不断地去探索各种未知的可能。换句话说,就是尽可能地去发掘每个学生的天赋。”
许多人会认为天赋是“少部分人与生俱来的特性”,Dr. Cascianelli不这么认为。他指出,在天赋教育领域接受过专业培训的老师不会随意指出某个学生在某方面具有天赋,而是会去强调,什么样的行为是有天赋的行为。
在他的眼中,任何学生都有可能展现出有天赋的行为。在致知,老师们通过自己观察到的、学生们展现出来的天赋行为进行沟通分析,来决定该如何更好、更有效、个性化地支持每一个学生。有利于天赋发展的行为将受到鼓励,更能帮助学生发展好自己的天赋。
“天赋教育”是致知的核心教育目标之一。强调天赋教育,还要从Dr. Cascianelli自身的经历讲起。
出生于意大利的Dr. Cascianelli成长在一个国际化家庭环境中。祖父母长期在英国工作,为他提供了在双语环境下成长的机会,也激发了他从小对语言和文学的热爱,当他十四五岁就读于意大利公立学校时,就被老师定义为有天赋的孩子。
没想到这种标签式的定义却给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一方面,朋友们觉得我和他们不一样,另一方面,我总是害怕承担老师们的期望,越来越不自信,不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让我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越来越疏离。”
正是自己童年的经历,指引着Dr. Cascianelli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选择了“天赋教育”作为他的研究方向,完成并出版了《Understanding Giftedness-A Guide for Parents and Educators》(《理解天赋教育—父母与教育者必读》)一书。
Dr. Cascianelli回忆道:“当我被老师定义为有天赋时起,就开始思考,为什么我需要这样的教育?我不喜欢这样的教育。”
今天,已身为教育工作者的Dr. Cascianelli不希望自己当年经历的困境重现在致知的学生身上。他指出:“20世纪的教育算不上是好的教育,当今很多国家的教育依然强调一致性 -- 所有的学生都在学着同样的知识,没有针对个人的个性化发展空间与机会。但是,这也给了我们创新的机会。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足够敏感,我们就能够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支持我们的学生。”
之所以不断地强调“支持”,Dr. Cascianelli说:“如果一朵花不能绽放,你能做的不是要去改变这朵花,而是去改变这朵花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如果我们觉得一个学生表现不好,我们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去改变这个学生,而是改变我们教育的方法,为他提供合适的环境,去激发出他的天赋潜能。”
这正是致知的主要教育目标之一:为学生们创造机会,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被支持着。然而,这个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只有切实地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影响。
Dr. Cascianelli把这定义为创新教育的一种:“创新不仅仅指狭义上的创造力,教育中的创新也包括通过教育工作者的群策群力,为他人(学生)的生活创造更多意义。这也正是我们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地方。”
当中国国家课程与IB强强联合
致知的课程设置,在扎实的学术体系中兼顾了国内和国际化教育的精髓 -- 以中国国家课程为基础,创造性融合IB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评估方式等,使学生能够运用双语言进行探究式学习,兼顾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交流能力、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全球意识与参与能力。
学习中国国家课程,是为了让中国学生对自己的身份有认同感。同时,致知扎根于中国,学校的管理者希望在校园内创造鲜活的中国身份认同环境。这点对于外国的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将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融入到了中国的环境中。
为什么要创造性地融合IB理念与教学策略?这依然可以追溯到Dr. Cascianelli的成长经历。
彼时,意大利标准化的教育模式让Dr. Cascianelli十几岁就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接受这样的教育?”早年埋下的种子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当他得到在荷兰英国学校为期六个月的实习机会时开始萌发。“彻底地爱上了国际教育、爱上了IB。”Dr.Cascianelli毫不掩饰他对教育的热情。
如何成为一名国际教师成为了他追求的目标。获得职业教师资格证书,在国际学校任教,攻读剑桥大学教育学硕士,剑桥大学教育学博士……Dr.Cascianelli用实际行动来完成自己的梦想。
IB和中国国家课程的区别在于:IB是引导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而中国传统课程采用“填鸭式”结果导向的教学方式。二者完全不同但并不矛盾,反而可以在各自的短板上互补。
在一些以IB为主的国际学校里,学生们会面临到数学和中文浅尝则止、深度不足的问题,让很多中国家长颇为焦虑。在全部学习国家课程体系的学校里,孩子们的学习看起来更像是在为高考做准备。
2014年的暑假,Dr. Cascianelli在复旦大学学习中文时,他了解到了中国的高考制度。他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教育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高考,同时也能把学生们培养成为终身学习者,会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吗?致知能否提供一种教育模式,既可以为学生今后参加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又能够把他们培养成有探究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呢?致知对国内课程体系的保留,正来源于这个出发点。
在致知,中国国家课程和IB课程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以数学为例:
数学被分成两门独立的课程,国家数学课程和IB数学。前者主要训练学生对概念的记忆、解题的速度与准确性;后者以探究式的方式,研究每个单元里的知识点。两门课由不同的老师教授。在国家数学课程上,老师们会覆盖非常多的知识点,完全参照教委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
在学习结果的评估方面,IB涵盖三种评估,课前摸底评估(diagnostic assessment)、课程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和课后总结性评估(summative assessment)。
通过三个时间点,老师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而在中国数学课程中,评估标准往往只有最终的考试成绩,比较欠缺的是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形成性评估。IB则可以在此方面与国家课程互补。
“不论是国家课程还是IB课程,更深层的目标还是要通过课程激发学生的天赋潜能。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支持。”Dr. Cascianelli说。
每个人都是学习者
在致知,学生、老师、家长不会被当作单独的个体来看待,每个人都是学习者。学校为家长提供如何与子女沟通的课程,为学生开设如何与父母相处的课程,教给老师如何与家长、学生或领导交流。
若没有这样的学习社区环境,想要的变革是不可能发生的。致知希望学生在学校为他们营造的环境中形成以下三种特质:
帮助学生成为这样的人,对老师有着极大的要求。成为致知的老师,除了要接受常规的教师职业培训,还要接受许多额外的校内培训。
其中包括一个庞大的社会情感课程,学校与耶鲁大学情感中心合作为致知进行RULER项目的学习与教师培训;还有对天赋教育的学习;以及沟通能力的学习,致知一贯坚持并允许学生在老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让孩子自由表达,他们将有可能探索出自己的天赋潜能。”Dr. Cascianelli表示。
社会情感课程作为学校的亮点课程之一,不仅针对老师,致知的学生从幼儿园大班开始也会接触这门课程。
有数据显示,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这样的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标准化测试中,中国学生在数学、科学和语言方面均处于领先水平,但在幸福与快乐程度的结果则完全不同。
通过社会情感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对彼此更加有同理心,对他人更加有热情,学会如何应对周边的环境。当学生面临困惑时,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去找老师寻求帮助,不论这个困惑是否是与学校里发生的事相关。
如果学生在人生的初期就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并知道该如何应对,那么他们将茁壮成长,为应对更多的困难做好准备。
通过社会情感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还将有机会在固定型、成长型、创新型三种思维模式中逐步升级。当他们敢于面对挑战时,会发现挑战越大收获越多。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收获的正是创新型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学生们最终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变革引领者,这正是学校对他们的期待。
“学生们能够在这样一个为他们精心打造的环境中被支持、被聆听,不断学习、摸索、成长,这就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Dr. Cascianelli如是说。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Zy07gjUI6TRjmgvbiV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