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复杂制剂是中国医药创新的机会

2020-07-21 18:34 8376

北京2020年7月21日 /美通社/ -- 随着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共同追求适宜的药物治疗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

7月18-19日,由北京药学会、《临床药物治疗杂志》社主办的第三届临床药物治疗大会以此为主题,**、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孙咸泽,军科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国家卫健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北京市药监局副局长、北京药学会理事长梁洪,国家药典委原秘书长张伟,药学专家、北京协和医院教授李大魁,中检院研究员金少鸿和北京各大医院的院长等有关领导和嘉宾出席大会,并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与全国临床药学研究者、科研院所及制药工业的代表进行了高端学术交流。

由G&B产业卓越发展技术联盟主办的“论道药物新进展 -- 促进复杂制剂临床可及”分论坛同期举办,引起广泛关注。时下,CDE正在就制定《化学药品改良型新药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公开征求意见,复杂制剂的研发和临床应用自然成为本次大会探讨的热点。本次论坛还启动了复杂制剂临床可及性的研究课题。

临床优势明显,开发难度大

在当下的中国医药创新中,复杂制剂因其临床价值明显、安全性好、产品生命周期长等特点而成为研发热点,但同时,无论是改良型新药还是仿制药,都存在技术难度大的困难。

“发展复杂制剂不仅是技术问题,还关乎这些药品的供应能否有可靠保障的问题。”李大魁如是剖析复杂制剂研发和批准上市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复杂制剂研发的目的是追求更好的临床价值、更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解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我国复杂制剂严重依赖进口,这就是国家鼓励研发复杂制剂包括改良型新药和仿制药的根由。

受技术壁垒高、原研专利保护、关键辅料和设备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是欧美日等国家批准的复杂制剂仿制药也十分有限。我国虽有极少复杂制剂仿制药上市,如亮丙瑞林微球、多柔比星脂质体等,但面临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问题。“解决复杂制剂临床可及性的根本在鼓励和加快国产制剂的研发和上市。未来可考虑两个路径:一是改良型新药,二是仿制药。由于复杂制剂仿制难度非常大,建议优先鼓励开发改良型新药,允许复杂制剂改良型新药达到与原研药生物等效或非劣效即可获批上市,增加用药选择、满足临床用药可及性。”张伟如是呼吁。

多点谋突破口,创新拼研发力

鼓励有能力做复杂制剂的企业开发复杂制剂早日服务临床符合基本国情。

李又欣在专题报告中指出,“特殊注射剂是复杂制剂的重要分支。如脂质体、微球等特殊注射剂是全球药品界的常青树,因独具临床优势,市场效应不低于NCE新药。开发这类产品应以改良型新药为突破口,找准差异化市场定位,开展国际注册与临床,绿叶制药已有多个特殊注射剂改良型新药在中美欧日同步开展临床研究。”他同时指出,欧美对于复杂制剂改良型新药的临床要求是基于case-by-case的原则,并未强制要求要有临床优势,同时,因不同产品各国要求不同,企业要主动与药监部门沟通明确相关技术要求。

周建平则指出,“透皮贴剂是另一富有创意的疗法,它具有许多优点,如能长时间释放药物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出现不良反应可随时中断给药。不过目前国内缺少透皮贴剂的相关技术指南,相关要求正在逐步规范。”

会上,吸入制剂也成为一个探讨的方向。“这是药械组合的高端制剂,吸入制剂局部给药已成为慢性呼吸道疾病首选疗法。如国内首个吸入抗生素类药物妥布霉素吸入溶液,它解决了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用药需求。”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金方认为,复杂制剂的发展考验研发力。

高端访谈:

优化创新生态促改良型新药更好服务临床

7月18日下午,在“论道药物新进展 -- 促进复杂制剂临床可及”的分论坛上,与会专家普遍反映,鼓励开发复杂制剂改良型新药,需从建立审评标准、提高审批效率、完善市场准入和评价临床价值等方面推进临床可及性的系统建设。就此,《医药经济报》专访了部分权威专家为此建言献策。

嘉  宾:

周建平(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杨  悦(沈阳药科大学教授)
陈  彪(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教授)
曲恒燕(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1期临床研究室主任)
李又欣(绿叶制药集团全球研发总裁)

改良型新药是战略支点

记者:鼓励发展高端制剂对推动我国制药产业阶跃有怎样的意义?

杨悦:中国向制药强国跨越,就得培育越来越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做支撑。而培育这些新药不仅是指原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同样重要,且更符合我国当前的制药产业发展实际。改良型创新是日本制药工业的成功经验。日本监管机构鼓励企业开发改良型新药,并给予较长市场独占期激励,企业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但这种鼓励并不盲目,而是只有更具临床价值才能获得鼓励,这是一种很好的路径。国内真正能做一类原始创新的企业极少,对已上市的产品改良让其临床价值更高将是未来药物创新的主战场。

记者:高端制剂的创新优势在哪里?

陈彪:新制剂着眼解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我国药物研发尚处于“赶”的阶段,通过制剂创新可突破原研垄断,且这种创新模式可有效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或提高患者依从性。某种程度上说,改良型新药比已上市药品更具优势,甚至会带来一些领先的机会。如新剂型能把药物带入到血脑屏障和细胞等特殊功能,微球、纳米颗粒等都是新的方向。

简化审批流程注重制度创新

记者:目前CDE正在制定改良型新药的指导原则,在审评审批环节可如何提高效率?

曲恒燕: 复杂制剂审评审批还需要积累经验。临床上我们发现不能完全照搬欧美的指导原则,因此在设计方案时,特殊点和关键点要及时跟CDE积极沟通,这样就不会让企业研发走很多弯路。改良型新药可一步一步做,如果前一步数据发现问题,再追加试验,若没有相关迹象或没有必要做的试验就不必全部去做。建议在中期对前期已获得数据进行详细分析,这对后续研究有指导价值,其进程不会减慢反而会加快。

陈彪:制剂改良的复杂性不在改变药物的治疗机理和效果,而主要是改变了药物药代动力学,因此要做比较严格的一期和二期临床试验,这既可观察剂型变化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又能搞清楚药代动力学变化在临床治疗上的优劣,但再做大样本多中心的三期临床来证明疗效意义可能不大,至于副作用还可在上市后要求做四期来关注长期的毒性,因此建议复杂制剂审批可豁免三期临床。

李又欣:复杂制剂改良型新药的技术要求要遵循国际标准,即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同时,要根据我国用药实际情况,考虑临床用药可及性,鼓励国内企业进行研发。现在国内复杂制剂的厂家不多,微球产品国内仅上市了三四个,十多年没有上市新产品,这种局面亟待改善。美国在申报时只要完整展示其疗效、安全性和质量,并没有对临床优势做具体描述。我们希望审评政策将来更清晰,这样企业创新就可有目的性的开展研究和申报工作。

记者:从这个角度看,改良型新药该如何优化临床试验方案?

杨悦:国际上药品上市的顺序大致是:“原创-改良-仿制”三部曲,而国内因长期研制仿制药,过去对改良和仿制的界定并不明晰,因此未在审评上建立上市顺序,也没有评价过三类产品临床价值的顺序。这种审评审批与临床价值整合的评价体系在国内是较为缺乏的环节。欧美国家首先在上市审评上建立不同的路径,与上市申报资料要求密切相关,同时探索建立复杂制剂的监管科学,促进复杂制剂的改良和仿制。对于复杂仿制药,采用的累进式、阶梯式评价思路,即根据药学一致、生物等效和临床治疗等效逐步评价思路,前一阶段研究结束,根据与参比制剂的差异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决定下一步该做怎样的研究,这种评价会节约很多成本,某些临床研究可能被豁免。同时,开发很多模型、模拟等监管科学的工具、方法代替复杂制剂的临床研究要求,从而降低研究成本,促进缺乏竞争的复杂制剂的仿制。因此,鼓励高端复杂制剂要改进现有的审评路径和审评标准,根据不同的制剂开发出很多模型或创新的评价方法,针对制剂创新建立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

创新应百花齐放,准入方认可很重要

记者:从市场准入方面应怎样鼓励制剂创新,提高公众临床用药可及?

杨悦:曾经有一段时间,对创新药的仿制药和改良都比较盲目,改剂型的核心目的不是临床价值,而是为了争取药品招标采购中可获得单独定价,从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改革以来,临床价值导向非常明显。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特别强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我的理解是,对于改良型新药,临床价值体现在两方面,尚未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或者与以往的疗法相比有优势,而这种临床价值与优先审评等加速审评路径密切相关。现在问题是,审评中对临床价值的评价,与产品后续进入医保目录的价值评价是否统一?这涉及到研发激励的可预见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改良型新药和复杂仿制药的临床价值不仅体现在疗效比较方面,也体现在安全性、依从性优势方面。例如某缓释剂每日需要吃三次,现在变为一周一次,单次价格高但疗效好,患者依从性更好,这何尝不是临床价值的体现?只有审评评价体系和准入评价标准一致,才能持续鼓励复杂制剂改良型新药的创新和仿制药的仿制,提高临床可及性,未来如何把这两个点整合起来很关键。

李又欣:从准入角度看,鼓励我国企业自主研发复杂制剂改良型新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定价政策应有所倾斜。复杂制剂体现很好的临床优势,如紫杉醇脂质体运用脂质体与靶向给药技术,对原研药的临床缺陷进行成功改良,在保持紫杉醇特有疗效的前提下,提高其临床安全性,并减少不良反应,通过改良更好的满足了临床需求,也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这些改良型新药在临床上的优势甚至优于新药,在定价上也应该给予它们相应的优势,但目前改良型新药的定价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医药创新往往是政府主导型的创新,因此相关部门的认识很重要。创新应脚踏实地,而不是盲目追求“新”。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如果治疗手段的创新能够能给病人带来好处,就要提倡和鼓励。对创新的认可有两方面:一是审评阶段认可的创新,二是医保环节认可的创新,只有对两者的认可同时到位才能促进改良型新药的健康发展。

周建平:这需要配套政策。我觉得需要给复杂制剂更多的政策扶持,对复杂制剂进行分级管理。客观上讲,目前政策的确没有足够考虑到高端制剂的社会价值及临床价值以及对医药工业发展的价值。高端制剂从专利到审评审批,再到定价、医保、集采等市场准入政策都需要顶层设计,政策应相互协调。

以上内容转载自医药经济报,原文链接:http://www.yyjjb.com.cn/07/21/202007211355195519_8886.shtml

消息来源:绿叶制药
China-PRNewsire-300-300.png
医药健闻
微信公众号“医药健闻”发布全球制药、医疗、大健康企业最新的经营动态。扫描二维码,立即订阅!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