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9年4月30日 /美通社/ --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一百年前,中国有一群生于1890年代的“90后”,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像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给社会带去了新希望,名之“新青年”。
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也有一群90后,舍弃了大城市的发展前景,前往贫瘠的大山,为了乡村孩子的未来和心中的教育梦想而努力拼搏,他们是“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他们来自美丽中国支教项目。
让陪伴和善意 成为照亮孩子生命的一束光
春天正是读书天。5月,美丽中国的陪读项目又要开始了。
2015年,罗悦悦老师从哈工大毕业,来到了云南临沧大寨中学支教,教学之余她关注到一个问题 -- 学校图书馆已经有2万多册图书,但平均日借阅率只有0.3%,而且这个指数居然在全县排名第一。好不容易有了这样的硬件条件,绝大多数书籍只能可惜地蒙尘。有什么办法,可以同时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呢?
这就是罗悦悦老师发起“陪读项目”的初衷 -- 在全社会招募以大学生群体为主的陪读导师,一对一陪伴一个大山孩子,在一个月时间里共同阅读一本好书,每周通电话、写信,交流阅读心得,也分享自己的生活:
“哥哥,我们家乡有茶叶,欢迎你来我家玩!”
“我想考姐姐你上的那所大学!”
“致我一生中最好的姐姐:一个月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快乐幸福的时刻就好比流水,想留也留不住。姐姐,以后我还能给你写信吗?”
这些孩子,很多都是从小就缺少关注和陪伴的留守儿童。陪读导师在他们心中,不仅仅是阅读伙伴,更是值得信赖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在项目结束后都依然保持着联系。
在云南保山苏帕河中学支教的晋大鑫老师,讲述了班里一个女孩的故事:
女孩的父亲因为犯罪进了监狱,随后母亲也离家出走了,她从小就寄居在舅舅家,非常内向自卑、敏感脆弱,任何人只要一提到她的爸爸妈妈,她就会开始掉眼泪……
因为陪读项目,女孩认识了在广东上大学的一个姐姐。姐姐每次给她写信打电话,都会无微不至地关心她的生活,叮嘱她要按时吃饭、天冷了要注意添衣保暖,也肯定她让她自信,鼓励她要开心、要勇敢……渐渐地,这个女孩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还主动参与了班干部竞选,当上了文艺委员。
看着她的改变,晋老师由衷觉得:原来一份真诚的关心和善意,可以带给一个孩子这么大的能量。
这或许就是陪读项目更重要的意义:对这些几乎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而言,书本另一头的哥哥姐姐,就是照进生命的一束光,他们可以循着这束光,一步步走向更光亮的世界。
学习历史,保护地球 自然课堂处处是学问
今年清明时节,汕头一所乡村小学的“艾草与家乡”自然课。讲课的老师名叫徐嘉诚,是美丽中国的一名支教老师。在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份,还有几十名美丽中国支教老师也给孩子们上着类似的自然课。
一提起“城乡教育差距”,很多人就会直观觉得城市教育比乡村教育好。2017年,在云南宾川县乌拉完小支教的王赫老师突然意识到: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相比真的毫无优势吗?未见得。那些城市儿童自然体验营,动辄花费上万,大山孩子却触手可及。
于是,他发起了“校园里的自然课堂”,将自然教育引入乡村课堂,带着孩子们学习植物相关知识,了解生活周边的自然环境,开展兴趣实验和户外探索……很快就在美丽中国的多所项目学校中推广开来。
不同于单一学科,“校园里的自然课堂”把语文、数学、艺术、体育、历史、地理等多学科融合在一起,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春天桃花开了,大家去户外踏青,老师们会教给孩子写桃花的诗词;秋天菊花开了,大家一起赏菊,又会一起学习咏菊的诗句;孩子们写的植物诗歌也层出不穷。
从前上数学课,比例尺是一大难点,现在通过绘制自然笔记,难点变得简单了,连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多了20% 。
很多支教老师都有一个愿望:有一天,我们不再谈论城乡教育的“差距”,只是谈论城乡教育的“差异”。接受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成长起来的孩子,不再有优劣高下、先进落后之分,而是各展所长、各尽其能。这应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五四精神,一脉相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至今仍是激励着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当代青年们正昂扬奋进在新时代的逐梦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