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生命向生命致敬 -- 福寿园参与遗体(器官)捐献事业的公益创变

2019-04-03 22:49 8688
3月31日,在中国红十字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支持下,由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主办的“2019年全国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暨宣传普及活动”在重庆西郊福寿园和璧山区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

上海2019年4月3日 /美通社/ -- 临近清明,多地红十字会和有关公益组织纷纷开展人体(器官)捐献的纪念活动,缅怀纪念平凡而高尚的人体器官捐献者。3月31日,在中国红十字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支持下,由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主办的“2019年全国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暨宣传普及活动”在重庆西郊福寿园和璧山区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以“生命如花 -- 我们需要每个人”为主题,相关领导以及各界代表400余人出席。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将遗体器官捐献理念宣传普及得更加广泛。

重庆市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
重庆市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

上海西郊佘山脚下的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里,坐落着上海市红十字遗体(角膜)捐献纪念广场。广场的名录碑上,镌刻着1981年以来,上海市历年遗体(角膜)捐献者的名字。自广场建成之日起,瞻仰、缅怀者络绎不绝。

上海市遗体捐献纪念碑
上海市遗体捐献纪念碑

福寿园国际集团参加遗体捐献事业项目已有17年,从2002年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落成全国第一座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之日开始,每年的3月1日都成为全上海、全社会共同纪念遗体(角膜)捐献实现者的纪念日,更成为宣传遗体捐献事业最好的平台之一。

遗体捐献纪念日活动
遗体捐献纪念日活动

十几年来,福寿园通过树纪念碑、办纪念活动、建纪念馆、开通纪念网站、成立专项基金……积极参与到遗体捐献事业的宣传推广工作之中,让遗体捐献者这一群体得到了全社会、全民众的了解、尊重与敬佩。

大爱崇高 上海先行

自愿无偿捐献遗体、器官是一项崇高的行为,具有特殊的精神文明属性。

遗体捐献保障了医学教学的开展,对医疗事业贡献巨大。而器官捐献能让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获得新生,从另一种意义上使逝者的生命得以存续。这个过程中不仅传递着爱心与温情,更检验着一个国家文明与法治的成熟度。

自1982年开始,上海市红十字会于全国率先开展遗体捐献工作,在全市19个区(县)建立了27个遗体捐献登记站,在6所医学院校设立了上海市红十字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站,在4家医院设立了上海市红十字眼库。并于2001年3月1日起,施行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

37年来,上海市遗体捐献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截至2018年底,已累计登记51912人(其中遗体41415人,角膜10497人),累计实现捐献11546人(其中遗体10841人,角膜705人),均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在全社会弘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倡导了移风易俗的社会新风尚。

奉献之碑 众人仰望

早在2002年,福寿园就开始参与上海市的遗体捐献事业。为记载和颂扬为移风易俗、树立社会文明风尚的遗体捐献者,福寿园在上海市红十字会的全力支持和指导下,设计制作了上海乃至全国第一座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及纪念广场。

2002年3月1日,一个占地超过500平米的户外纪念广场在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内落成,主纪念碑体由镂空的男女人型组成的艺术雕像构成,并树立了3座两米高的“石书”,其上镌刻着自1981年起至2001年,上海市2180名遗体捐献实现者的名字。

整个雕塑组合寓意奉献者献出自己所有的一切,但留下了精神财富,奉献美德充溢与天地之间,恰如当年谢丽娟会长所写的提词“精神与日月同辉 爱心与天地共存”。

从1981年的4个姓名,到今天11座石碑,累计镌刻9892个名字。这片奉献之碑,始终在无声诠释着捐献者对生命最后归宿的理解,令人肃然起敬。

每年,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医学生、青少年、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以及实现者家属等,有近40万人次来到纪念广场进行缅怀纪念活动,表达着全社会对捐献者的敬意,对奉献精神的崇敬。

福寿园始终认为,墓地不仅是安葬逝者的地方,它也是让人们能够纪念社会群体的地方,它可以聚合产生强大的社会动能,推进精神文明的和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 这八个字深刻体现了殡葬的社会功能,它有改变社会的力量和价值。

致敬生命 公益同行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赋予了人们在面对生命意义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和人文色彩。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认同遗体器官捐献,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踏上了无私大爱的奉献之路。比如,天津出生仅5天的小明远,“一个人的蓝球队”叶沙,青年歌手姚贝娜,著名作家史铁生……

2016年,刷爆社会舆情的医疗纪录片《人间世》在第一季第3集《团圆》中用镜头向人们展现了一个陌生、却又十分重要的医疗领域 -- 中国公民器官捐献的故事。片中,人们既感动于捐献者及其家人的无私大爱,感慨于受捐者家庭的重获希望,但也看到了遗体器官捐献事业中的阴影 -- 捐献者家属不愿意面对镜头,也不愿意将捐献者的名字刻在红十字会的纪念碑上被人知道。他们明明做了一件好事,却带着歉意说,“对不起,人言可畏。”

2018年,中国器官移植临终捐献人数6300例,共捐献了1.8万个器官,但每百万人口实际器官捐献率仍远低于实际需求。每年等待移植的终末期患者就有30万人,平均每月有36名患者因为等不到器官而离开人世,其中包括2名儿童等待者。

如何才能让公众理解、认同、支持、自愿参与遗体器官捐献,这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更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福寿园十余年来在参与推动红十字遗体捐献事业的公益创新与实践,或许有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个纪念日

遗体捐献者在生命末端,自愿以用躯体架起医学与生命的桥梁,无言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最后的奉献。他们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英雄。对于这些英雄,应该有个特定的日子,去表达人们的纪念和敬意。2003年,福寿园与上海市红十字商议,将每年的3月1日,即条例实施及纪念碑落成之日,定为“上海市遗体捐献者纪念日”,并举行全市范围的纪念活动。

到2019年,上海市遗体(器官、角膜)器官捐献者纪念日活动已连续举办17届。从最初单纯的缅怀遗体捐献者到遗体、角膜、器官捐献者的全纪念,从“纪念日”更延伸为“纪念周”,每届参与人数均突破万人。

一座纪念馆

同年,全国第一所“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馆”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内开馆,收藏展示了遗体捐献实现者及其家庭的动人故事和实物资料。

展厅内,这些平凡又不平凡的捐献者,与陈望道、汪道涵、谢晋等上海现当代先贤名士一起,受到每一位参观者的瞻仰与致敬。

一个纪念网

在2006年第4个纪念日上,福寿园联合上海市红十字会开通了全国最大的红十字遗体(角膜)捐献者纪念网之一,为每一位捐献者建立了个人纪念网页。亲属和公众可以网上献花点歌或发表追思怀念的图文。纪念活动和人物事迹也有了更大、更便捷的宣传展示平台。

一场纪念展

在上海市红十字遗体捐献工作开展25周年时,福寿园向社会公开征集遗体捐献工作历程中发生的感动人物和事件,征集25年来值得珍藏的宝贵照片和实物。纪念日来到之时,一场展示上海市红十字遗体捐献工作的《25年“人道·博爱”之路》大展在纪念广场开幕。

一项公益基金

“人道·博爱·奉献”之精神,已经不局限于捐献者或其家庭,更应延伸、发展、传递给全社会。

2008年在又一个纪念日上,福寿园会同上海市红十字会,发起成立“博爱基金”,以每年捐赠5万元现金的形式,资助鼓励各级红十字会组织开展遗体捐献宣传和志愿服务活动。

一本书

2010年,福寿园与上海市红十字会共同出版了《生命的故事 -- 献给实现大愿的遗体捐献者》一书。全书以“见证高尚”为题,收录了42位遗体捐献实现者家属充满温情的回忆文章,记录了捐献者独特的生命印记。又以“让高尚永存”为题,通过记者视角阐述了对遗体捐献事业和系列纪念活动的社评,让更多人了解、理解、铭记、参与到遗体捐献事业中来。

一首歌

2011年,福寿园与上海市红十字会,在纪念活动上发布全国第一首为遗体实现者和志愿者所创作的歌曲《生命之歌》。歌中唱到“有一条生命的长河……短暂流成永久,冰封化作金秋,托起身后的彩虹……”这首歌,在每年的纪念日活动上唱响,是对实现大爱和大愿的捐献者的真诚感念,也是“遗爱在人间”的又一首赞美诗。

一块屏

近几年中,福寿园又在纪念广场中新设“遗体(角膜)捐献实现者电子信息触摸屏”,提供每一位捐献实现者的姓名、照片、生平资料进行即时查询。同时,成立了“上海市红十字遗体捐献志愿服务队”,这支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自愿组成的队伍,专注于为遗体捐献登记者、实现者及其家属提供服务和人文关怀。

一个VR平台

去年,福寿园还首次引入VR全景纪念平台,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360的全景视觉展现纪念广场全貌,通过移动端帮助遗体捐献者家属在思念之情涌起时一解愁绪。公众也可以在平台上在线瞻仰、留言和祝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群伟大而平凡的人,传播大爱心声。

感动生命 为善为爱

参与遗体捐献事业17年,器官捐献事业6年,福寿园其实一直都被感动着,被这些因奉献而得以延续、超越、灿烂的生命深深地感动,更被千万公众聚焦、支持遗体器官捐献事业而感动。上海市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的影响力正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而不断扩大,成果显著,历年来登记数与实现数均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从2013年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每年都在清明节前后组织举办全国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缅怀捐献实现者。目前,全国有26个省份的40多个城市建有纪念馆、纪念园、纪念碑、纪念树、纪念林等。其中,上海、安徽、山东、河南、江苏、辽宁、江西、重庆8省份的9个城市就有福寿园参与筹建的红十字纪念设施,更得到过多位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的实地指导和赞扬。全国各地前往福寿园参观考察的殡葬行业管理者,深受触动,并从中获得经验和启发,回到各地亦积极推动了当地的人体捐献纪念事业,纷纷建起人体捐献纪念园(纪念墙),合力为推动殡葬改革、弘扬红十字精神和公益捐献理念、促进生命文化建设等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命赐给我们,我们必须奉献于生命,才能获得重生。”

为了实现人生最后的奉献,遗体器官捐献者们站在新风和旧俗冲突的风口浪尖,捐献遗体器官在他们心中似乎很淡、很轻,但在世人眼里却显得很厚、很重。当生命终结时,把遗体、器官捐献出去,去点亮生命的光芒,让生命在另一个人身上延续,这不仅是一种个人的义举,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2017年末,福寿园生命服务学院用一场“死亡TALK”,将遗体捐献的生命故事带入医学院,与这些未来的医者们对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无言良师”的故事和充满仪式感的追思活动,深深触动着在场的师生。

有学生流着泪感叹:我不知道您是谁,但我知道您为了谁,您让我们知道我们以后为了谁。

情感治理 宜居宜心

遗体器官捐献的意义,不单影响着医疗卫生事业,更事关社会的精神文明。人,是一种需要价值认同和人际支持的动物。“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扼于风雪”不能够让心怀奉献精神的人在奉献之路上被阻碍。

生命有爱,社会有爱。人们应该聚心、聚力、聚智、聚善。

从个体生命到家庭情感,再到家国情怀,实际上是一个循环。让每一个遗体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庭,可以通过全社会共同的纪念形式,从中得到情感上的陪伴、行动上的认同、精神上的颂扬,这样才有利于将这种奉献精神薪火相传。

美好的生活,在于物质文明的富裕,更在于精神文明的丰赡。

大家共同努力推动遗体器官捐献事业的社会纪念,其每一处纪念碑、每一个纪念日,不仅是遗体器官捐献者生命的勋章,也让更多的公众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修正未来的人生方向和生命轨迹。这种体悟可以从“小家”影响“大家”,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情感治理与文明和谐!

消息来源:福寿园
China-PRNewsire-300-300.png
相关链接:
美通社头条
微信公众号“美通社头条”发布新鲜、有趣、重要的企业与机构新闻,由全球领先的企业新闻专线美通社(PR Newswire)为您呈现。扫描二维码,立即订阅!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