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8年8月16日电 /美通社/ -- 近日,《21世纪商业评论》(《21CBR》)撰文对李宁公司的转型及业绩进行了点评,以下转载自原文:
“‘中国李宁’形成独立产品线生意,需要时间”、“我们要改造的东西很多,渠道、产品和运营方面,要改造”、“南区做得不好,接轨市场或对标竞品,差得很远”……
8月13日,李宁回答提问时,不回避、也不遮掩,而他领导的公司,营收创出新高:2018年上半年,营收47.13亿元,毛利22.94亿元,均超2010年的峰值,账上现金27亿,大体为8年前的2倍,全年营收增速预估为15%,首次达到百亿量级。
6年前,李宁公司启动转型,收入一度下降4成,一年报亏20亿。商业上,成功实现困境反转的,非常有限,而李宁领导的李宁,历史3年半,不只是扭亏,业绩全面复苏,成为幸运的少数。
体操冠军出身的李宁,如何腾挪起跃实现翻盘的?站在新起点,李宁公司又正迎来怎样的机会?
教科书式的拯救
大众印象中,温厚的体操王子,不是一个生意人,这是误解。
2014年底,李宁出任代理总裁,接手一线运营,局面非常棘手:公司连亏3年,现金“留血不止”,资产负债表岌岌可危;资本市场看空,宣布配股融资时,每股定价只有2.6港元,不足高峰期1/10,股价跌到10年较低。
第一急务,必须扭亏为盈,谈何容易?
2014年,公司收入67.28亿,净亏损7.81亿,行业告别高增长,竞争激烈,2015年,李宁收入增长11%,毛利增加4.75亿,扣除销售相关的运营、物流支出,仅增加2.5亿左右收益,以业绩自然增长填平巨亏,不可能。
李宁毅然决定出售红双喜股权,加之坏账拨备转回,共获得2.38亿收益,但是,尚缺整整3个亿,从哪里来?
答案是,严格的成本控制。
对照费用支出细目,可以清楚看到,相比上年,2015年广告及市场推广费用下降2.11亿元,出差成本、管理咨询等运营费用硬压了9600万。该策略执行得非常彻底,以业绩发布会为例,即从香港的香格里拉酒店,挪到中环一栋写字楼的会议室,延续至今。
过往3年多,成本意识始终如一,相对有弹性的营销支出、管理咨询和业务招待费用,一直严格控制,始终没有超过2014年的水平,业务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费用占比大幅减少,以广告及市场推广开支为例,2014年占比19.3%,2018年上半年只有10.5%,比例下降接近一半。
节流空间终究有限,扭亏后,李宁改进的重点是内部运营效率。
以人力资源为例,工资薪酬总额吻合上涨,但是,人均产出的增长更为迅猛,2014年,雇员总数3735名(总部2158名,其余为附属销售公司),人均产值180万,2017年,雇员总数2182人(总部2008名),人均产值高达408万,若纯粹以总部人员为统计口径,营收连涨三年,雇员人数也在减少,直到2018年上半年,总部人员才赶上2014年的水平。
2012年,高企的库存直接迫使公司转型,李宁主政后,格外关注资产效率指标,尤其是库存和应收账款。
过去3年半,李宁公司收入规模上升约50%,存货绝对值从14.18亿下降到12.94亿,且存货结构大为改善,“6个月以下的新品”占比,从57%提高到69%,“12个月以上”的存货占比,从24%下降到11%;应收账款绝对规模,也从18.39亿下降到14.41亿,“90天以下”的应收款从54%上升到61%。
绝对值的大幅缩减,助推资产效率指标大为改善。平均存货周转期,由109天下降到83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71天下降为42天,现金周转期96天缩短到45天,通俗地说,从花钱购买原材料到出售成品回收现金,以前超过3个月,现在一个半月就可以,资金周转效率大大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资产运营效率上,李宁公司长期落后安踏,如今,存货周转速度大体相当(安踏83天),现金周转速度上,胜出安踏一筹(安踏为69天),受益存货和应收账款严格管制,李宁公司收入增长的每分钱,全部转为真金白银,而不是只挂在账上。最直接的体现指标是“净现金”(现金及等价物+短期存款+理财产品-借贷),2014年,公司净现金为-1.05亿,2018年上半年,飙涨至30.52亿,没有一分钱的贷款。
过去42个月,李宁公司的整体体量稳健增长,谈不上快速,但是,运营非常健康、高效,如同一个人的体量增加,增加的全是肌肉,这种结构的好转,公司运营前所未有的轻盈,与2008年北京奥运之后的那轮增长,性质也截然不同。这部分解释了股价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收入规模增长50%左右,股价整整上涨了2倍有余。
在大众眼中,李宁或许不是典型的商人,但是,严厉的成本意识、有效的运营管控,李宁拯救李宁的行动,就像当年赛场的体操动作,张弛有度,到位规范,表现一样堪称是教科书式的。
关键时点的先手优势
2018年3月,李宁自我评价工作表现时,坦诚成绩主要来自于效率优化,直面了李宁的问题,“5.8%的净利润率我觉得很低,效率不行,有很多空间要改善,也说明我们模型有问题。”
8月的中报发布,多数时候,他的表情严肃,提及要改进的地方也比成绩多。就公司而言,首先要改善的是收入增速,2015-2017年,收入同比增速分别是17%、13%、11%,2018年全年预计15%(红双喜业务不再纳入报表,压低了核心业务的实际增速),更重要的指标是净利润率,目前只有5.7%,也低于理想水平。
业绩全面复苏后,趋势上,显然在朝李宁有利的方向演变:营收增速重现加速迹象,特别是推广支出开始增加后,后续也会带动作用;由于规模效应的提升,李宁的净利润率正处于爬坡状态,以经营利润率指标为例,2016为4.8%,2017年为5%,上半年达到6.2%,下半年预计会进一步攀升,虽然,大量投资新成长业务,客观上会压制了利润率的表现。
综合来看,现在的李宁,站到了一个全新的起点,尤其从更长期的视角,可以发现,李宁已经拥有不少“先手优势”:
1)领先的主品牌。
2018年,李宁会是中国体育界“唯二”的百亿级国产品牌。要说明的是,外界多以李宁、安踏两家公司的营收指标,代以两个品牌的规模比较,其实,安踏集团奉行多品牌战略,FILA等非母品牌的业务占比,预计已达三四成,以此推算,“李宁”、“安踏”核心主品牌的业务规模,体量上差距有限。
难能可贵的是,“李宁”具有中国本土运动品牌罕见的溢价能力,拥有品牌护城河,目前,国内体育用品品牌,在中高端价位段能实现稳定商业化规模的,只有李宁,比如,韦德之道6基础款的价格达到1099元,巴黎时装周亮相的“烈骏ACE”定价999元,“极光天性”899元。李宁本人在回应《21CBR》提问时,也格外强调品牌力,“未来绝对不会陷入价格竞争的泥潭。”
2)专业的品类优势,
专业运动是李宁品牌产品的基调与定位,核心品类在零售流水的占比,达到96%,其中,跑步28%,训练22%,篮球23%,运动时尚23%,这意味着,核心品类均已是20亿以上的生意,站稳脚跟,且上半年均保持20%以上增速。尤其篮球这样的重要品类,并占据CBA、詹姆斯·韦德等核心体育资源,且研发投入也正快速增长。
相对时尚行业,主打功能性的专业运动品类,需求更稳定,生意更稳健,这都会增强李宁公司业绩的可持续性。
3)进化的零售能力。
转型以来,李宁一直以产品力和效率为核心,致力于建立符合零售效率的“精准+快速”经营模式,采用订单精准化策略,完善店铺分级管理,存货周转速度等指标的迅速改善,体现了零售能力的进化。
即便现在,李宁的零售渠道和运营,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常新状态,比如,在店铺方面,会根据购买习惯、商圈聚集、租金价格等不断优胜劣汰,2018年上半年,即调整超过300多个店铺;独立组建的南区团队,也已开始根据中国南方市场的特点,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组货、折扣等精细化管理,这种不计繁复、低调扎实的努力,会有效保障其业务扩张的品质。
4)鲜明的年轻气质
年轻人群是体育生意的关键。从纽约的“悟道”,到备受关注的“中国李宁”,2018年以来,李宁多场营销活动成功“刷屏”,昭示28年的体育品牌,正以一种全新的气质回归年轻人的主流视野。在向95后、00后的年轻人群渗透方面,李宁已然有了感觉,这是其他本土运动品牌都未有的。
李宁年轻化战略正在渐入佳境,红利收割才刚刚开始,比如,“悟道”等时尚产品线,已在助推业绩,2018年上半年,服装分部的收入达到23.0亿元,增幅达到30.7%,“中国李宁”发力,也会在下半年提现在业绩上。
状态全面回升的李宁公司,也开始大力投资有成长性业务,促进旗下品牌组合的多元化,重点发力童装业务“李宁YOUNG”以及主打女性人群的Danskin,前者业务已覆盖29个省份,共有店铺631间;Danskin则定位为高端女子时尚运动品牌,现以一线城市发展为主,循序渐进,预计2018年会发展至15-20家店铺。
事实上,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已进入“淘汰赛”,市场集中度正不断提升,以在港上市的4家体育用品公司为例,开始呈现“强者恒强”的态势,2013年-2017年,李宁营收超过70%,安踏实现倍增,而361度增长44%,特步只有17.7%,可预见的将来,中国本土体育用品的市场份额,会持续向头部企业聚集。而日本等国的消费研究表明,经济越发展,民众消费取向上的本土意识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赢家的奖赏会是双重红利。
在这样关键的时间窗口,李宁公司的业绩重新回到历史高点,且在年轻化、品牌力、专业品类等多个关键维度,成功卡位,显得格外有价值。这或许也能解释,正如此充裕的现金储备下,李宁一直坚持不派息的原因。
“我们不是做工厂的,关键是将品牌做到更有价值,走价值竞争的经营策略,对品牌、研发、市场营销会加大投入,不会因为某一项投入减少而保留资金,而是要努力开拓新生意机会和空间。”李宁这样告诉《21C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