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5年2月5日电 /美通社/ -- 为推动医改进程,国家政策不断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在此背景之下,已经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一批民营乃至是外资非公立医疗机构,其生存环境如何?有着怎样的期待?围绕这些话题,人民政协报对中国第一家外资综合医院创始人、和睦家医疗董事长李碧菁 (Roberta Lipson) 进行了采访。报道全文如下:
在李碧菁的印象中,中国在近十几年来较大的变化,莫过于中国中高收入人群越来越习惯于在生活中寻找满足他们需求的服务和产品。“过去的医疗环境和投资环境都相对闭塞,高质量的民营医疗机构并不多。近年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医疗领域的投资日渐增多,非公立医疗机构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但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开始,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非公立医疗机构虽然会面临挑战,但也会迎来更多更大的发展机会。”
非公立医疗机构对社会有着怎样的积极意义?李碧菁认为,非公立医疗机构体制、机制灵活,可以随时引进一些公立医院一时难以改变的概念和模式。李碧菁谈到:“比如传统公立医院各科室分得很细,非常专业化,但预防和保健的概念却相对缺失。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关联体,每个细胞、每个器官之间都彼此关联,甚至还有生理和心理的关联,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更为重要的是用一个整体的观念面对保健和预防。和睦家是国内较早推动全科医疗的医院,作为消费者保健与预防的亲密伙伴,全科医生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预防保健、疾病诊断的全面健康管理,可为专科医生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现在的医改政策也认识到全科医疗的重要意义,只不过因为公立系统的经济架构很难以推广一个高水平的全科医疗制度。”
李碧菁认为,根据市场需求做事,会促进行业新发展进步。“比如,我们在十几年前就根据消费者需求开始推出商业保险、全科医疗和门诊预约制度等新模式。据我们了解,每年中国有很多患者选择到国外就医,我认为,如果高端优秀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国内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或许能使更多的原本打算出国就医的患者留下来。当然,要使他们留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引进、储备人才,并且实现公立、非公立医疗机构之间的人才交流。”
虽然有相关政策的推动,但非公立医院在中国的发展也面临挑战。首先,为避免高端健康医疗市场的无序竞争以及低效经营,应严格准入制度,并在一定区域内避免重复设置。其次在税收方面,李碧菁认为,最近十几年来,政府一直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产业,并在医改中扮演重要角色,推动中国医改进程,这些都是好事,但是,非公立医疗机构需要按商业纳税,远高于其他的政策鼓励发展行业的赋税水平,这依旧是个沉重负担。此外,目前非公立医疗机构需要执行政府定价才有可能被纳入定点医保单位,今后可否考虑在未执行政府定价的医疗机构里,允许患者享受与公立三甲医院同样的医保报销额度,并使用个人支付或者其他商业保险作为补充?“比如,和睦家在中国的2000多名员工缴纳了国家的社会保险费用,但却无法使用医保支付其在和睦家看病的部分费用。因此,我们殷切期待,医保定点单位能早日向非公立医疗机构开放,提供部分费用报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互联网有机结合或将成为医疗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对此,李碧菁提到,互联网是患者与医疗界沟通、连接的重要渠道,也是医患关系实现改善的重要工具,因此,和睦家一直鼓励医生和专家通过互联网提高患者对医疗知识的认知水平。“另外,为了方便患者,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网上预约、付费和交流服务,也通过互联网使医生了解到患者的情况。比如和睦家家庭医疗,正在通过互联网,让高血糖患者直接将其血糖信息发回我们的监控中心,再由监控中心的专业医护人员帮助患者监督其身体状况,并及时给予健康指导或者进行有必要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