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13年5月24日电 /美通社/ -- 5月21日,被誉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之父”、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专程来到成都,以“文化创意产业 -- 推进城市实现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为题做一场精彩演讲,并与该领域的国内学者和成都当地官员进行探讨,深刻解析破除二元结构的成都样本,以及成都发展中所面的新机遇。
厉无畏演讲所在的“东郊记忆”,这个由18万平方米的旧工业厂房原址改建而成的园区,如今业已成为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它也是成都“北改”中产业调整的一个缩影。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引擎,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必须以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根据规划,成都“北改”的启动,将促进城北片区城市业态和经济结构调整,将把城北构建成以现代商贸物流业为主、现代服务业集聚、极大提升商品集散功能和对外辐射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现代化高端产业链。
自去年初启动以来,成都“北改”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有效解决类似旧城改造中所面的资金困境:2012年一系列的招商引资活动,共带来30个重大项目,签约资金为104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达到480亿元。
另外,成都“北改”之所以备受外界关注和得到普遍好评的关键点在于,实际进程中充分重视了基层民主和社会管理的机制创新。
作为成都近年来较大的城市改造项目,成都市希冀到2017年建成产业现代化、形态国际化、环境生态化、凸显鲜明成都文化特色的新城北。
产业支撑
新型产业推动城市升级
今年2月8日,位于火车北站旁的荷花池批发市场正式关闭。这个早在27年前就已开始运营的成都首个专业化的消费品批发零售市场,整体搬迁至大丰的国际商贸城。
未来,在原址上拔地而起的将是两幢超过100米的双子座甲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及商务写字楼,从而具备完善的商业配套和便捷的商务商业环境。由此,荷花池将实现华丽升级。
荷花池批发市场的案列仅是成都“北改”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荷花池所在区域为成都“北改”规划的人北商务中心,这里将作为城市重要交通枢纽中心,还是集高端商务、商业服务、酒店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枢纽型商业商务中心。
“根据规划,‘北改’片区的总体定位是成都市中心城区北部副中心。”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樵说,“北改”片区分为人北延线城市副中心、国际商贸城、熊猫国际文化旅游休闲区、人北商务中心、新成华大道中心五大板块,这五个板块是区域中心功能的主要承载区。
作为成都近年来较大的城市改造项目,成都市寄望“北改”工程与位处成都南面的“天府新区”工程南北呼应,力争用5年时间,推动城市形态全面升级,全力推动成都的国际化进程,促进产业链国际化竞争格局的形成。
根据规划,“北改”的启动,将促进城北片区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将把城北构建成以现代商贸物流业为主、现代服务业集聚、极大提升商品集散功能和对外辐射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现代化高端产业链。区域以发展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和商圈建设为核心,直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强化区域辐射功能和国际化资源配置能力。
成都“北改”作为旧城改造的新型选择,它的新在于不只是简单的旧城改造,而有着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众多新型产业的强大支撑。
在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长邵昱看来,如今,依托成都“北改”,城北产业升级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业转移地,也就是市内的金牛、成华等区。“通过把这些地方原有的市场、客运站等进行搬迁,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升级。”另一方面是产业的承接地,例如新都,在消化这些转移产业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
同时,北部城区是成都历史文化的富集区,昭觉寺、驷马桥、三洞古桥、天回镇都是成都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有着禅文化、茶文化、熊猫文化等多元文化底蕴。因此,保护和承接好北部城区的历史记忆和人文信息,就能成为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产业的来源。
5月21日,被誉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之父”的厉无畏,在东郊记忆实地参观了这一由上世纪留存下来的老工厂改造而来文化创意基地,也对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出了他的建议:“成都目前正在进行‘北改’工程,这就涉及到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意产业。作为一个创意城市,成都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面要有更多的责任和更广泛的视野。”
市场动力
招商推介解决资金难题
“北改”工程总面积约212平方公里,关涉位处城北的金牛、成华和新都3个区,涵括了360个改造项目,这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由于涉及到巨量的资金投入,自“北改”启动以来,建设资金问题是关系到其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成都“北改”工程的资金需求量很大,不可能按照传统的旧城改造模式由政府单打独斗,而成都,采用了市场的办法、引入市场的力量,是其创新动力所在。
在5月17日成都举行的四川与央企深化合作座谈会中,作为“财富之城,成功之都”的成都,与央企签订投资合作项目24个,涉及总投资额576.8亿元,成为一大亮点,其中,不少项目都在“北改”范围之内。
实际上,成都除采取财政支付、区上自筹的资金来源之外,还着力引进高端企业和社会资金,大力进行海外招商,力图“多渠道、多形式、多主体的筹措建设资金,保障‘北改’顺利推进。
时间回溯到2012年7月20日,成都北城改造规划建设展暨项目推介会举行,金牛区、成华区、新都区和市城投集团等共19个项目分别与企业代表签约,总投资560.6亿元人民币。
去年中,成都市还由市级部门通过组织“走出去”方式推介北改项目,在深圳、上海、北京三地举行推介会,吸引了众多企业前来投资。另外,还有西博会北改项目推介会等。
“四川是西南地区人口大省,成都又有着很重要的经济地位,影响力更是可以辐射周边地区,对企业来说很有吸引力。集团对西南市场战略发展目标正在加重,而成都正是重点考虑的城市。”在去年12月的北京推介会上,中国物流集团仓储部经理曹燕冬如是表示。
2012年一系列的招商引资活动,共带来30个重大项目,签约资金为104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达到480亿元。“从一年的实践来看,引入社会资金广泛参与‘北改’,不管是推进速度还是改造力度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都市投促委副主任陈兵表示道。
今年1月,成都市北改办公布了“北改”工作2013年规划,计划启动173个项目,总投资约1800亿元,计划完成投资550亿元。为此,今年成都将继续加大“北改”工程对外的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社会资金更广泛地参与到“北改”进程中来。
实践创新
“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新机制
今年元旦前后,中央电视台1套、13套新闻节目中,连续多日播放了位于成都北城的曹家巷棚户区拆迁改造的故事。
正如央视记者朱兴建所说:曹家巷代表了国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旧城改造的一个缩影。央视之所以聚焦“曹家巷拆迁”,高度关注成都北改,除了对这项巨大的民生工程倾注关注之外,还在于想从中寻找这样一种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答案。
实际上,作为成都“北改”工程第一个改造项目,曹家巷一、二街坊危旧房(棚户区)片区的改造,仅仅只是北改的一个缩影。成都北改的标本价值,在于它是顺应民心、尊重民意的民生决策。
2012年2月7日,曹家巷片区一、二街坊危旧房自治改造启动。这个总面积198亩的区域,住着3756户居民,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和家属,很多居民一家人挤在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单间,楼房破旧,环境恶劣。12月18日,曹家巷片区自治改造搬迁动员大会召开,标志这个中心城区目前较大的棚户区片区改造工程由此进入了实质阶段。自改委委托成都北鑫房屋投资有限公司实施改造,签约期限为100天(含),若签约率达到100%,项目正式启动;若签约率不足100%,则中止附条件协议搬迁。
“北改,就是为了实现城北人民和成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强调,“北改”既要补齐城市发展“短板”,构建“立城优城”战略蓝图,也是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群众共建共享的具体实践。据统计,“北改”工程将惠及240万市民,接近成都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成都“北改”,充分体现出基层民主和社会管理的机制创新,也就是在运作模式上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处理好政府引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采取的是“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运作模式。
作为成都市较大的一项民生工程,“北改”工程是破解城市二元结构的生动实践。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北改”工程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的话题。
驻川全国政协委员孙林夫就表示,成都的“北改”工程之所以引起诸多关注,是因为成都采取的这种“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运作模式。“怎么改”,由政府统一定;“改不改”,由群众自己定。政策的制定权由政府主导,但决定权由群众掌握。“‘北改’工程是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重要载体。成都可以通过把这个当前成都较大规模、最为集中的旧城片区改造好,以此带动成都城市形态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