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4年8月6日 /美通社/ -- 精准诊疗时代来临,"千人千方"成为现实;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兴起,科技创新与医疗健康"双向奔赴";农业科技突破连连,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8月5日,拜耳中国携手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在沪举办2024生命科学创新大会。与会专家指出,近年来,生命科学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突飞猛进,后续要持续深化前沿技术与生命科学各细分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让科研成果惠及更广大群体。
精准诊疗"老毛病",创新满足"银发族"医疗需求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21.1%,整体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成为老龄化社会的巨大医疗负担。另一方面,随着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精准诊疗技术的快速普及, 为众多疑难杂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在致辞中指出,创新与合作,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健康上海建设的重要课题。上海市医学会通过开展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打造工作交流平台等举措,推动上海生命科学产业高质量发展。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患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高达3.3亿人。此前在2023年,首例猪心脏移植者在存活60天后去世,展示了基因编辑技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巨大潜力。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泛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徐亚伟表示,医学技术创新不断推动疾病治疗的发展,例如冠脉介入已进入精准诊疗时代。他认为,未来心血管领域要从"新策略+新器械"两方面发力,既要实现从理论源头创新到临床应用突破,又要建立完整的泛血管介入器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全链条体系和创新研发机制。
上海长征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士远认为,精准诊疗需要"影像先行",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精准医学进行赋能。例如,通过AI对放疗方案进行个性化定制,可以使放疗效果提升20%、放疗剂量降低30%,让放疗更加精准。AI浪潮也对影像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业者掌握更宽的知识面、更多的数理知识和AI知识。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治疗手段在创新引领和国际交流大背景下不断进步。" 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介绍说,随着治疗手段的更新迭代,肺癌管理已迈向"精准化"和逐步"慢病化"新纪元,这一进步离不开创新、科学和协作,中国临床研究和治疗策略正经历从"追光"到"同频"的转变。
在圆桌讨论环节,专家针对"积极应对银发人群医疗需求,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主题开展讨论,建议要在倡导健康的生活习惯的同时,以患者为中心形成慢病管理闭环。
科技赋能"转思想",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不断提升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公众对"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日益高涨,健康管理的起始点也逐渐提前。国家卫计委等三部门今年印发的《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提出,要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教育引导居民个人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健康管理不仅涵盖了科学的慢性病管理、重大疾病的精准诊断与治疗,还包括了对日常轻微症状和常见疾病的及时、有效干预,以及健康营养的摄入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在此过程中,科技创新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已渗透到了自我健康管理的方方面面。
"‘营养'与‘非营养'的边界应重新认识,充分重视肠道菌群的‘桥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指出,人体难以直接消化膳食纤维,但肠道中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可以帮助人体消化利用膳食纤维,此举可以分泌短链脂肪酸、吲哚衍生物、酚酸等,进而发挥缓解炎症、调节代谢等功能。陈卫认为,随着营养组学、食品组学等技术的发展,膳食纤维、昆虫蛋白等过往被忽视的食物成分也具备潜在的重要营养价值。
在圆桌讨论环节,专家围绕"科技赋能,助力公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议题发表真知灼见,一致呼吁"产学研医"各方借助科技的力量,深入探索和挖掘,为公众的健康管理赋能。
农业科技"强支撑",生物育种产业化稳步向前
当前,农业科技正成为推动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科技创新不仅提升了作物产量和质量,也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
据介绍,生物育种技术在提升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适应气候变化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基于基因编辑、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生物育种是农业领域的前沿创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以辣椒为例介绍说,我国大量进口高辣度的辣椒,再通过先进的加工制造技术将其做成警用喷雾等设备出口海外市场,利用国内的综合优势把农产品通过科技赋能变成新产品,也惠及更多人群,"在一个开放的体系里面,能让所有的人都变得更好。"
目前,拜耳已在国内落地了多家耘远农场,开展"再生农业"的实践。在当天与拜耳上海耘远农场的视频连线中,拜耳作物科学业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当地农场种植的"直播稻"无需育秧、插秧,具有兼顾节水、改善土壤和温室气体减排的优势,在降低农业成本投入的同时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在圆桌讨论环节,专家聚焦"生物育种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助力建设农业强国"主题开展热议,集中阐述了生物育种的必要性,以及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的重要性。
"生命科学成为未来产业布局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之一。" 拜耳中国传播副总裁张蕾在闭幕致辞中表示,拜耳中国将积极携手产、学、研等多领域合作伙伴,加速前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以创新、高品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赋能患者、消费者和农户,创造美好生活。
2024生命科学创新大会以"创新无界,聚力共生"为主题,由拜耳中国与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联合举办,旨在汇聚国内外顶尖专家,共同探讨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话题,为构建现代化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优化产业营商环境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