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7月7日 /美通社/ -- "源1.0"大模型是浪潮信息发布的中文巨量模型,参数量高达2457亿,在中文语言能力理解和生成评测基准CUGE总榜中取得榜首,并获得语言理解(篇章级)、语言生成、对话交互、多语言、数学推理等5项评测最佳成绩。其中在数学推理评测中,源1.0大模型完成1000道小学数学应用题,以76.9的高分大幅领先。
数学对逻辑和推理能力有极强的要求,以往大模型在数学领域表现欠佳。源1.0为何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本文将介绍数学推理任务的背景、研究现状,以及源1.0在数学推理任务方面的解决方案和表现。
1. 数学单词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数学单词问题,即Math Word Problem(MWP),其主要目标是根据自然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数学问题,模型需要理解相关文字的数学含义,并推理出正确的表达式。
一个典型的MWP示例如下。
问题:"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相距450千米的两城相对开出,4.5小时后两车还相距90千米,快车和慢车的速度比为9:7,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表达式:(450-90)/4.5*7/(9+7)
结果:35
不难发现,该题目除了要求模型能够理解基本的加减乘除法之外,还需要理解什么是比例问题。此外,若将问题中的"相对开出"改为"相反方向开出",将会导致问题的数学逻辑大相径庭。如何让模型分辨出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并正确地推理出对应的表达式是MWP任务的基本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面的MWP中,表达式中所需的数字量均可以在问题中找到,但在某些情况下,表达式中所需要的数字量并不会全部包含在问题中。例如,在含有分数的MWP示例中(如下红框中所示),需要根据题目中的数学逻辑,在表达式中额外添加相应的数字量"1"。同样的问题还常见于计算圆的周长或面积时,需要额外添加数字量"3.14"。
问题:"一根电线长80米,第一次截去的全长的2/5,第二次截去了余下的1/4,这根电线还剩多少米?"
表达式:80*(1-2/5-(1-2/5)*1/4)
结果:36
毫无疑问,MWP任务给模型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解决MWP任务也是NLP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2. 数字单词问题的研究现状
实际上,直到2016年MWP的任务精度仍然比较有限。关于MWP任务在2016年之前的研究在此不作细述,相关综述可参考论文:How well do Computers Solve Math Word Problems? Large-Scale Dataset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Huang et al., ACL 2016)
近几年,借助DNN解决MWP任务的方法显著提升了MWP任务精度,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基于seq2seq模型、基于seq2tree模型和基于预训练模型。
2.1 基于seq2seq模型
该方法是由Wang Yan等学者[1]首次应用在MWP任务上,并在大规模多题型的数据集(Math23K)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于Math23K数据集将在后续内容中进行说明)。该方法本质上是采用Encoder-Decoder(enc-dec)结构直接完成了从"问题"到"表达式"的映射。值得一提的是,前述的Math23K数据集规模较大题型较多(约22000道),是目前MWP任务评测的benchmark。
此外,通过设计不同的Encoder和Decoder结构可以得到改进后的seq2seq方法。不过令人惊讶的是,Transformer结构的enc-dec并未在Math23K数据集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而采用LSTM结构作为enc-dec的LSTMVAE方法表现最佳。
2.2 基于seq2tree模型
基于Seq2tree模型实际上是基于seq2seq模型的变种,简单来说,就是将number-mapping后的表达式转化为树结构作为模型训练的输出(如图1所示),由于父节点与子节点处的数学符号以及连接方式是固定的,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限制表达式的多样性。这里,表达式的多样性可以理解为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列出不同的表达式,例如n1+n2-n3还可以写成n2+n1-n3或者n1+(n2-n3)。
在前述基础下,基于seq2tree模型的MWP任务解决方法应运而生,其核心思想是将原先的decoder被替换成了tree-based decoder。至此,MWP任务解决思路似乎主要集中在如何替换encoder和decoder问题上。例如,Wang Lei等学者又调整了encoder结构,提出了Graph2tree的方法并且在Math23K任务上精度高达75%。
2.3 基于预训练模型
Wang Lei等学者[3]发现BERTGen和RoBERTGen(Dec:BERT、RoBERT;Enc:Transformer)在Math23K数据集上表现较为优秀(76.9%)。此外,他们还验证了GPT-2模型在Math23K数据集上的表现(74.3%),结果稍逊于基于BERT模型的方法,这可能是GPT-2模型结构的原因(Decoder结构)。
2.4 其他MWP任务解决方法
根据前述方法,可以看到的是encoder采用BERT模型较好,decoder采用tree-based方式较好,若将两者结合形成BERT encoder + tree-based decoder[4],其在Math23K数据集上的精度达到了惊人的84.4%,是目前Math23K任务的baseline。
此外,在众多MWP任务解决方法中Recall and learn方法[5]是十分值得一提的。该方法跳出了经典的enc-dec结构,通过模拟人脑在解决问题时的类比能力,推理出数学问题的表达式,最终该方法在Math23K任务上的精度能够达到82.3%。
3. "源1.0"大模型的MWP任务解决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构建单个技能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完成MWP任务,但现有技能模型绝大多数仍采用的是encoder-decoder结构,针对类似decoder结构下(如GPT-2)的模型数值推理能力的研究仍然较少。此外,从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来看,提升通用大模型的数值推理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接下来,笔者将详细介绍浪潮信息的"源1.0"大模型(decoder结构)在Math23K任务上的相关工作,希望能够对提升通用大模型的数值推理能力有所启发。"源1.0"大模型在数学推理能力方面目前位列中文语言能力评测基准CUGE榜首。
3.1 目标导向的问答式Prompt设计
Math23K的标准数据样例为:
{
"text": "某班学生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其中,参加的男生是全班人数的20%,参加的女生是全班人数的(2/7)多2人,不参加的人数比全班人数的(3/5)少5人,全班有多少人?",
"segmented_text": "某班 学生 参加 数学 兴趣小组 , 其中 , 参加 的 男生 是 全班 人数 的 20% , 参加 的 女生 是 全班 人数 的 (2/7) 多 2 人 , 不 参加 的 人数 比 全班 人数 的 (3/5) 少 5 人 , 全班 有 多少 人 ?",
"equation": "x=(5-2)/(20%+(2/7)+(3/5)-1)",
"label": "35"
}
其中"text"和"equation"分别对应了任务的问题和表达式信息。在尝试过各种prompt后,最终确定的prompt设计如下。这种prompt设计将原本的问题拆分成了题干和待求解问题("问:全班有多少人")两个部分,这是由于"问:"后面的内容对表达式的生成十分关键。例如,"全班有多少人"和"全班女生有多少人"所对应的表达式是完全不同的。
{
某班学生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其中,参加的男生是全班人数的20%,参加的女生是全班人数的(2/7)多2人,不参加的人数比全班人数的(3/5)少5人,问:全班有多少人?答: x=(5-2)/(20%+(2/7)+(3/5)-1)
}
3.2 相似启发式数据增强方法
Math23K数据集的题型虽然较为丰富,但题型分布并不均匀。例如,涉及图形周长、面积和体积类的问题显然比其他题目类型要少,为保证模型在各类数学题型上均有较好的表现,有必要将该类型的题目扩充。
本文采用了Ape210K数据集[6]对Math23K训练集进行扩充,Ape210K数据集是另一种较为常用的中文应用数学题集,其题型更为丰富且题量更大(训练集约20万道题)。然而,为保证模型在Math23K测试集上有良好的表现,并不能简单地将Math23K和Ape210K数据集混合在一起。为保证数据增强的有效性,本文提出了一种相似启发式数据增强方法(如图2所示)。
该方法针对Math23K训练集中的每一道题,首先判断是否属于图形周长、面积和体积类题目。若属于,则top-K取值为2,同时通过相似题检索从Ape210K中召回对应的相似题;若不属于,则top-K取值为1,同样进行相似题检索。最后,将找到的相似题添加至Math23K训练集中,数据增强后的训练集约包含42000道题。
3.3 Reset-position-id与reset-attention-mask设计
输入到模型的一个batch中通常包含多道应用题,且会出现截断等问题。为避免不同题目和表达式之间相互影响,对模型进行reset-position-id和reset-attention-mask处理。图3示意了reset前后的对比,采用了[eod]对不同题目之间做切割,在reset-pos-id之前,其位置编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reset-pos-id之后,位置编码按照单个题目进行顺序排列。类似的,在reset-attn-mask之前,掩码矩阵对应的是batch尺寸的下三角矩阵;reset-attn-mask后,原先的掩码矩阵被拆分成若干小的掩码矩阵,每个小掩码矩阵对应单个题目尺寸的下三角矩阵。
4. 训练参数及结果
训练过程的主要参数设置如下。
表1 模型训练部分参数
参数 |
数值 |
Seq-length |
2048 |
Batch-size |
256 |
Learning-rate |
5e-6 |
Train-iters |
400 |
在训练了400个iteration后,模型的loss收敛至0.39(图4)。
之后,在Math23K测试集上对所提方法的精度进行了测试,并与现有相关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表2)。不难看出,与BERT、GPT-2以及CPM-2模型相比,所提方法下的"源1.0"大模型在Math23K任务上的精度最高。
表2 源1.0模型与BERT、GPT等在Math23K测试集上的对比(相关结果见参考文献[4])
模型名称 |
Encoder-Decoder |
Math23K精度(%) |
BERTGen |
是 |
76.6 |
RoBERTGen |
是 |
76.9 |
CPM-2 |
是 |
69.4 |
GPT-2 |
Decoder结构 |
74.3 |
源1.0 |
Decoder结构 |
76.9 |
5. 总结与展望
为提升decoder结构下的通用大模型在MWP任务上的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目标导向的问答式prompt设计方法,该方法有利于引导模型建立问题与表达式之间的准确对应关系;同时提出了一种相似启发式数据增强方法,通过相似句召回的方式对数据集进行扩充,克服了原有数据集中题型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此外,采用了重置位置编码和掩码矩阵的方法,解决了单个batch中的题目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最后,在Math23K数据集上验证了所提方法,结果证明了"源1.0"模型有很强的数学推理能力。
针对MWP任务,"源1.0"模型后续将开展的工作包括:
1. 合理利用Number-mapping和tree结构的数据前处理,以及类似于recall and learn方法中的掩码矩阵设计,进一步提高"源1.0"在MWP任务上生成答案精度。
2. 虽然"源1.0"仅在Math23K任务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且目前还不能解决全部的MWP题型,但已经证明了"源1.0"模型具备了较强的数学推理能力。如何进一步挖掘"源1.0"在MWP任务上的潜力,以解决更为复杂的多元方程以及几何题型的问题,是我们后续准备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Yan Wang, Xiaojiang Liu, Shuming Shi (2017). Deep Neural Solver for Math Word Problems.
[2] Lei Wang, Yan Wang, Deng Cai, et al (2018). Translating a Math Word Problem to an Expression Tree.
[3] Yihuai Lan, Lei Wang, Qiyuan Zhang, et al (2021). MWPToolkit: An Open-Source Framework for Deep Learning-Based Math Word Problem Solvers
[4] Zhenwen Liang, Jipeng Zhang, Lei Wang, et al (2021). MWP-BERT: Numeracy-Augmented Pre-training for Math Word Problem Solving
[5] Shifeng Huang, Jiawei Wang, Jiao Xu, Da Cao, and Ming Yang. (2021). Recall and Learn: A Memory-augmented Solver for Math Word Problems.
[6] Wei Zhao, Mingyue Shang, Yang Liu, et al (2020). Ape210K: A Large-Scale and Template-Rich Dataset of Math Word Probl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