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2年3月18日 /美通社/ --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了罗氏旗下肿瘤免疫创新药物阿替利珠单抗(商品名:泰圣奇® Tecentriq®)单药用于检测评估为大于等于1%肿瘤细胞(TC)PD-L1染色阳性、经手术切除、以铂类为基础化疗之后的II-IIIA[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截至获批当天,这是中国获批的首个也是唯一一个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免疫治疗适应症,将有望进一步降低肺癌术后患者疾病复发风险。目前,阿替利珠单抗覆盖了非小细胞肺癌从早期到晚期的多项免疫治疗适应症,同时也是拥有小细胞肺癌适应症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约一半早期肺癌患者手术后仍经历复发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约有180万肺癌死亡病例,远超其他癌症类型,位居癌症死亡人数第一。在中国,肺癌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以约82万和71万高居首位[2]。肺癌可大致分为两大类: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NSCLC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病例的85%[3]。
近些年随着早诊早治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能够通过筛查和初诊及时发现早期肺癌。早期NSCLC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病灶[4],但超过50%仅接受手术的患者会在5年内出现复发或转移[5],最终导致治疗失败,这成为了临床上肺癌围手术期管理的一大挑战。
辅助化疗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辅助治疗手段,但化疗药物的副作用较大,且能够给患者带来的生存获益相对有限,平均仅可提高患者4-5%的5年生存率[6]。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药物的发展,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研究开始在肺癌治疗领域披荆斩棘,突破重围。相比传统的化疗,辅助免疫治疗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的风险,为围手术期治疗开启了全新的里程碑式的局面。而免疫围手术期药物研究的布局,也帮助更多肺癌患者获得全方位的服务和全程管理机会。
辅助免疫治疗让60%患者三年无疾病复发或死亡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本次批准阿替利珠单抗单药用于检测评估为大于等于1%肿瘤细胞(TC)PD-L1 染色阳性、经手术切除、以铂类为基础化疗之后的II-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主要依据全球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IMpower010的研究结果。IMpower010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的全球多中心III期研究,该研究共纳入1280例完全性切除的IB~IIIA期(根据UICC/AJCC第7版)NSCLC患者,术后接受1-4个周期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后,满足要求的1005例患者按1:1随机分配接受16个周期的阿替利珠单抗(1200 mg,每3周一次)或最佳支持治疗(BSC),旨在比较阿替利珠单抗和目前最佳支持治疗手段(BSC)的疗效和安全性[7],[8]。
IMpower010研究结果显示,在肿瘤表达PD-L1大于等于1%的II-IIIA期NSCLC患者中,在手术和化疗之后,阿替利珠单抗用于辅助治疗时,对比当前的最佳治疗手段,显著改善了无病生存期(DFS),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了34%(HR=0.66;95%CI:0.50-0.88;p=0.004),3年无疾病复发或死亡患者为60%。其中还观察到,在肿瘤表达PD-L1大于等于1%的II-IIIA期亚裔患者[9]中,阿替利珠单抗术后辅助治疗与对照组的中位DFS分别为42.3个月和31.4个月(未分层HR=0.63;95% CI: 0.37, 1.09)患者DFS获益与全球组中观察到的趋势一致。
循环肿瘤DNA(ctDNA)是一种用于识别可能从辅助治疗中受益的、术后有分子残留病灶患者的生物标记物。IMpower010研究显示,在所有ctDNA可评估的肿瘤表达PD-L1 (TC大于等于1%)的Il-IIIA期NSCLC患者中,无论ctDNA阳性或ctDNA阴性,阿替利珠单抗组均显示DFS获益,特别是在ctDNA阳性患者中观察到,阿替利珠单抗组较对照组更是增加了具有临床意义的DFS绝对获益,中位DFS为21.8 VS 7.2个月,(HR为=0.54;95%Cl:0.31,0.93)[10] 。
IMpower010 为早期NSCLC术后患者带来了DFS临床获益,使以阿替利珠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从NSCLC晚期治疗进军术后辅助治疗,迈出了NSCLC术后辅助免疫治疗领域的重要一步,为今后免疫治疗在NSCLC术后辅助免疫治疗方面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阿替利珠单抗第四个肺癌适应症,惠及更多中国肺癌患者
2021 肺癌NCCN指南(第7版)已推荐阿替利珠单抗用于IIB-IIIA或高危IIA完全切除、PD-L1大于等于1%且已接受辅助化疗的NSCLC患者的术后辅助免疫治疗。2021年8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阿替利珠单抗辅助治疗的优先审评资格,并于2021年10月15日正式批准,阿替利珠单抗用于PD-L1大于等于1%的II-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接受手术和含铂化疗后的辅助治疗。本次中国阿替利珠单抗术后辅助适应症的获批,基本与美国实现同步。
泰圣奇®(阿替利珠单抗)是罗氏自主设计、研发的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其可以直接与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上表达的PD-L1配体蛋白结合,以阻断PD-L1与免疫细胞上的PD-1和B7.1受体的相互作用,有效激活T细胞识别并杀死肿瘤细胞。2020年2月阿替利珠单抗在中国获批联合化疗用于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2021年4月又批准一线单药治疗PD-L1高表达,且无EGFR或ALK基因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6月再获批联合化疗用于无EGFR或ALK基因突变的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
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女士表示:“我们很高兴阿替利珠单抗今天在中国再次扩大了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适应症,这标志着肺癌早期术后辅助免疫治疗的新时代正式开启,将为更多肺癌患者带来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未来,罗氏将继续秉承‘先患者之需而行’的理念,与社会各界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努力,继续将更多创新药物引入中国,造福更多中国患者。”
[1] 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会分期系统第 7 版 |
[2] https://www.iarc.fr/faq/latest-global-cancer-data-2020-qa/ |
[3] Jeroen, N.Hiltermann, Anthonie,等.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and lung cance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hology and Clinical Medicine, 2013, 33(5):374-375. |
[4] 非小细胞肺癌辅助治疗胸外科共识专家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胸外科专家共识(2018版).中国肺癌杂志,2018,21(10):731-737. |
[5]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早期肺癌围术期治疗专家共识.循证医学,2019,19(4):193-199. |
[6] Arriagada R, et al. Adjuvant chem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in operabl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wo meta-analyse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J]. Lancet, 2010, 375(9722):1267-1277 |
[7] Heather A. Wakelee, et al. IMpower 010: Primary results of a phase III global study of atezolizumab versus best supportive care after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resected stage IB-IIIA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2021 ASCO. Abstract 8500 |
[8] Felip E, et al. Adjuvant atezolizumab after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resected stage IB-IIIA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IMpower010): a randomised, multicentre, open-label, phase 3 trial. Lancet. 2021 Oct 9;398(10308):1344-1357 [9] Hirotsugu Kenmotsu et al. IMpower010: Results From Asian Patients in a Phase 3 Study of Adjuvant Atezolizumab in Resected Stage IB-IIIA NSCLC. 2022 JSMO. [10] Zhou C, et al. IMpower010: biomarkers of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in a Phase 3 study of atezolizumab (atezo) vs best supportive care (BSC) after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stage IB-IIIA NSCLC. ESMO Immuno-Oncology Congress 2021, Abstract 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