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1年12月27日 /美通社/ --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引发广泛关注。让老年人不离开子女,不离开原有的生活圈子养老,会不会成为养老新趋势?围绕这一话题,12月23日,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国是论坛“城心养老:养老新趋势”专题论坛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专家党俊武,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顾雪非,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大家保险集团董事长何肖锋,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秘书长周岭,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市老龄委专家委员会委员黄石松,大家保险集团总经理助理汤宁等多位专家围坐一堂,共话中国养老新趋势。
郑秉文指出,以当前美国养老服务市场的规模推算,中国养老服务市场约有6000亿元规模,可拉动就业人口600万人。养老服务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也是一个巨大市场。郑秉文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郊区养老机构大多偏高端,并不符合中低收入人群,满足这部分人的养老需求,城心养老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可以将社区、养老院、医院等优质服务资源相匹配,是贴近生活圈的融合式养老,可实现闹中取静、临近子女和医疗,从而解决传统养老社区存在的子女探望难、快速享受优质医疗服务难的问题。
党俊武认为,应当从打造未来新主流经济的角度来看待目前中国面临的养老问题。一是要认清宏观经济走势。在人口老龄化成为全球性问题的背景下,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如何主要看人口态势。目前我国中老年人花的很大一部分钱是为子女,而其为自己花钱才是典型的老龄经济,未来宏观经济的主题是让中老年人为自己花钱。二是要认识老龄产业需求的增长性。我国转向老龄社会将催生新的消费需求产业结构,不仅是老年产业和健康养老产业,而是包括老龄文化产业、老龄健康产业、老龄宜居产业、老龄制造产业、老龄服务产业和老龄金融产业在内的六大产业需求,且具有高成长性。党俊武建议,打造未来新主流经济要用新的消费需求去发展新产业,不能就养老讲养老,养老社区只做长期照护服务是不行的,要做一体化场景、实施战略运营和合作、提供综合性服务才能做下去。
何肖锋表示,传统家庭养老、养儿防老模式正面临挑战。保险公司本身提供养老健康服务,是政府强力监管的行业,同时具有大体量、长周期的投资资金,为布局养老产业提供了天然的资金基础。何肖锋透露,大家保险以养老为战略突破口,目前已布局城心医养、旅居疗养、居家安养等多条养老产品线。公司搭建城心养老服务体系有三个核心逻辑,一是要经济高效,选择在城市核心区租赁大型商业物业进行适老化改造,大幅节约资金成本,最终有效节约投保人的资金;二是要借生态型服务能力尤其是医院能力服务公众,城心养老社区都在城市核心区最顶级的三甲医院边上搭建;三是能更好地实现情感寄托,让孩子们能经常去就近的养老社区看望老人,老人也能经常出来会会朋友,“当他离孩子近、离圈子近的时候,滚滚红尘中的老人的内心总是热闹的。”
顾雪非指出,从当下医疗发展趋势来看,推进养老和健康有机结合、让各种医疗机构无缝衔接十分重要,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需要加强,这既需要体系的建设,也需要激励机制,以促进医疗机构间跨机构合作。过去医疗问题停留在疾病的急性期,如今发展到健康、长期照护,这是一种特殊状态的健康需求,需要有相应服务供给体系、资质、评价体系等,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医疗发展已有非常大的进步,从研究医疗保障,到关注研究医疗服务,如今重视长期照护,相信我们能找到适合中国特色的医疗路径。
周岭表示,老龄产业范围广泛,要推动老龄产业的专业化发展,绝非一日之功。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去推动更专业化的服务,一是要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待遇,二是要让从业人员获得社会尊重、认可,提升其社会待遇。目前全国老年大学有7.6万余所,在校学员超过1000万人,老年大学还十分“抢手”,常出现“一座难求”的情况。下一步,要在社区、乡镇、街道开展老年教育和老年学习,在“家门口办学”应是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文化产业和专业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杨燕绥表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十年来,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持续提高。2020年,80岁及以上人口有358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比2010年增加了1485万人,比重提高了0.98个百分点。随着社会步入健康长寿时代,在养老规划上,我们需要强调长期主义,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尊重生命周期,按生命周期办事。在长期主义中,每一个个体需要对自己的健康和长寿负责,在整个社会规划研究中,要把个人责任放在第一位,然后再去关注体系、医养结合、老年友好社会、银发经济的发展。
黄石松指出,最好的、最适合的养老服务有三个要素。一是专业化服务,谈机构、谈照护、谈康复,关键是要有专业化服务;二是有家的感觉,在城心办养老机构的时候也要营造家的感觉;三是价格合适,可以承受的支付能力。提供养老服务最大的堵点就是“一碗汤的距离”和“最后一米”的体制机制障碍。“一碗汤的距离”是最合适的养老体验,但居家养老服务由于家庭能力等原因不一定能完全做到,成年子女生活方式跟老人也有差异,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或通过住房制度安排子女和老人住同一栋楼、同一栋小区都是比较适合的未来发展模式。“最后一米”的体制机制障碍源于老年人口空间结构、分布和养老服务健康资源的地理分布错位,市场呼唤整合的、一站式、打包的养老服务,需要政府、家庭、社区、保险企业等共同推进。
汤宁表示,从2022年开始每年会有接近3000万人退休,这一代人在财富积累、社会地位、思想观念上与此前一代人很不同,将成为中国近10年内养老消费主力军。与人们过往认知不同的是,调查发现,倾向于机构养老的受访人群高达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居家养老占比仍然最大,但已开始下降。汤宁还给出了选择养老社区的四个窍门,一是看社区长者的精神状态;二是看门房、保安、护士、护工等工作人员的状态,这些能反映养老机构的管理水平;三是看专业养老能力,其中护理是基础,医疗是刚需,康复是加分项;四是看区域位置、交通状况、硬件条件、周边环境等。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王晓晖在论坛上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指数课题组、大家保险集团三方联合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12—2021)》和《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蓝皮书从养老服务基本问题、养老服务需求研究、养老服务供给研究和国内外典型案例研究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为养老服务政策制定和企业发展提供参考,探讨最能满足中国居民养老需求的理想模式。报告则对我国30-85岁城市居民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大数据画像,包括家庭结构与健康状况、养老认知及养老规划、养老需求及养老机构选择、养老保险认知及消费动因、“保险+养老”趋势等方面。论坛在中国新闻社及大家保险集团相关媒体平台同步直播,总计91.7万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