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十余位政商学界专家出席首届智荟中欧-北京论坛 聚焦全球营商环境

2021-07-07 17:05 7285
近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京举办以“聚焦变局下的全球营商环境”为主题的智荟中欧-北京论坛。WTO原副总干事、商务部原副部长易小准,法国前总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多米尼克 -德维尔潘先后发表主旨演讲。

上海2021年7月7日 /美通社/ -- 近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京举办以“聚焦变局下的全球营商环境”为主题的智荟中欧·北京论坛。WTO原副总干事、商务部原副部长易小准,法国前总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先后发表主旨演讲。来自政、商、学界的十余位专家分别参与三场圆桌论坛,以多元视角共同解读营商环境的全球治理与优化,以及双循环新经济格局下中外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们既面对新冠疫情和世界局势错综复杂的挑战,也面临全球商贸复苏、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和贸易投资领域的重要性更为凸显的机遇。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探讨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供企业布局国际化经营的建设性观点和深刻洞见。


WTO原副总干事、商务部原副部长易小准在《中国与全球经贸治理》的主旨演讲中表示,加入世贸组织二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近十倍,成为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因此,中国既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最大受益方之一,也是其最大的贡献者。”易小准进一步表示:“改革开放永不停步,是我们化解当前面临的众多国际矛盾的不二选择。同时,中国还应当主动承担起与自己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国际义务,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在分析中欧经贸关系时,易小准表示,中欧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也互为对方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中欧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双赢。“当前,世界正在面对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危机,诸如网络安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的挑战也日益增多。中欧作为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应责无旁贷地进一步加强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合作,引领WTO应对这些全球性的挑战,促进疫后的全球经济复苏。”


法国前总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多米尼克·德维尔潘通过视频连线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全球化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种局面下,要特别牢记“维持世界的开放性是非常重要的”。“我坚信,长期的沟通对话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动用武力、制裁或禁运等手段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更无休止之时。同时也有必要讨论,有哪些通用的规则能够帮我们缩小差异,便于继续有效且高效地合作。”

德维尔潘认为,应当格外关注美国、欧洲和中国形成的战略大三角,这是世界的三股重要力量。“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充斥着伤痛、恐惧和困难,只有团结一致,才有望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巨大问题。这个时代,需要各方在愿景和举措上统筹协调,美国、欧洲和中国应搁置不同之处,克服障碍,共同应对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


随着中国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完善营商环境,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发展壮大。首场圆桌论坛上,三位嘉宾共同就双循环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新机遇进行了探讨。

“中国经济有着巨大能量,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兼职教授布安瑞(Eric Bouteiller)说。他提到,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数据,而数据对中国的意义正如石油对于19、20世纪的西方国家一样。在中国市场上,更多的是依靠数据来了解消费者。跨国公司要思考如何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调整产品组合和商业模式,尤其是注意要把分散的数据整合串联在一起,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价值。

英特尔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旭认为,跨国公司和本土产业生态应当是互补性发展的关系。中国市场足够大、足够多样化,通过更多互补性合作,不仅能满足高端需求,也能满足更广大的主流需求,两种需求的机会都会越做越大。他还表示,如今全球通用性的产品简单拿过来,已经难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产品也要从各方面考虑当地化的问题。

“中国现在已成为英国第一或者是第二大市场。”英中贸易协会中国区总裁、首席代表赵汤(Tom Simpson)表示,英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比重正在不断增加,且会越来越高。他还关注到,当下中国年轻一代消费群体中正兴起“国潮”热,以及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成为重要的营销平台。“时刻洞察消费者是一大挑战,跨国公司需要面向中国市场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部署发展战略并更好地执行。”赵汤说。


在回顾和展望中欧投资市场的专题圆桌论坛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凡表示,今年上半年中欧双向投资增幅强劲反弹:前五个月,欧盟对华投资增长16.8%;前四个月,中国对欧盟投资大幅增长70.8%。尽管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他相信中欧双方投资合作空间非常广阔。“中国现在的对外开放措施,不仅仅是向东开放,而是越来越强调向西开放,尤其是通过陆路。一方面在中国西部地区打造陆海新通道,往南连到东盟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另外一方面通过中欧班列,在陆路上与欧盟形成更紧密的产业链联系。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亚欧价值链联系将日益紧密。这将对整个全球价值链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蓝星集团及蓝星安迪苏董事长郝志刚表示,他们是中欧双向投资的参与者和受益者。2006年,蓝星集团在法国并购动物营养添加剂品牌安迪苏公司,将其再引进回国内进行投资建厂和技术开发,安迪苏实现在A股成功上市,成为央企收购海外资产并将资产回流到中国资本市场的首个案例。郝志刚表示,庞大的中国市场同样给被收购公司带来了快速增长的广阔空间。

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中欧EMBA校友王皓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已经成为西门子医疗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近年来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让产品更适用于中国市场,满足客户需求,解决中国医疗的资源与效率问题。他说:“过去外企是先在海外进行研发创新,再把领先的产品或生产放在中国;现在,则要让中国成为创新的一部分。未来,我们会把更多的资源放在中国,把中国作为一个创新引擎。”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法国依视路会计学教席教授、副教务长许定波教授在论坛上分析了对外贸易的宏观形势,并依据储蓄投资恒等式作为分析工具,提出:“一个国家的投资等于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之和。贸易逆差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实际是其他国家的人民为你这个国家的投资所提供的资金和储蓄。美国极低的民间储蓄率和政府的巨额预算赤字是导致美国贸易赤字的最根本原因。”他还提到,要让国际贸易中双方的企业都获得收益和利润,这样不仅对国外企业有利,也对中国经济有利。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院长金旭在论坛上表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世界对中国尤其是对中国产业链的完整性、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清晰和客观。许多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成绩颇佳,不愿意离开中国市场。有的外资企业将在华业务转移到其他地区之后,反而盈利水平降低,然而再谋划回到中国市场就变得更为艰难。“中国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是任何一个国家很难取代的。”

中国美国商会董事会主席葛国瑞(Greg Gilligan)在论坛上提及商会近期调研数据显示,85%的会员企业的产能和供应链没有迁出的计划;75%的企业在短期内(约未来两三年)对中国市场继续享受改革开放措施具有高度信心,并会继续把中国作为全球三个主要投资目的地之一。葛国瑞表示,逾百年历史的中国美国商会希望做好“桥梁”,并从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碳中和以及人文等领域入手,积极促进交流,弥补“认知的时差”。

海尔集团副总裁、海外市场总经理李攀在论坛上分享了海尔在美投资建厂和建立海外品牌的经历。2020年,海尔的海外业务营收突破一千亿人民币,占海尔家电板块将近一半份额。李攀认为,企业在全球化布局中,必须具备本土化的运作能力。他提到:“海尔在美业务全部交由美国团队运营,没有派一个中国员工”。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具备全球协同能力,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本场论坛吸引了逾200位中欧校友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现场参与。13位嘉宾以多元的视角、清晰的理解,带来了深入的认知和更强的信心 -- 在后疫情时代,推动全球营商环境的治理与优化,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消息来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CEIBS)
China-PRNewsire-300-300.png
全球TMT
微信公众号“全球TMT”发布全球互联网、科技、媒体、通讯企业的经营动态、财报信息、企业并购消息。扫描二维码,立即订阅!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