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1年3月30日 /美通社/ -- 日前,“中国案例研究期刊联盟成立大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郑富芝、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等纷纷到会祝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院长陈方若教授作为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会议,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院长、《系统管理学报》主编陈宏民教授和《系统管理学报》编辑部主任罗俊博士作为联盟期刊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中国案例研究期刊联盟”由原国务院副秘书长、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江小涓倡议发起,得到教育部大力支持,《管理世界》、《经济研究》、《管理科学学报》等26家国内知名学术期刊组成,上海交通大学的《系统管理学报》和《工业工程与管理》也在其中。期刊联盟将致力于开设案例研究专栏、组织案例研究高端研讨、开展优秀案例评选等工作,携手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成果的宣传阵地,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推动形成中国案例研究浓厚氛围和气候。
期刊联盟在会上发布了倡议书。倡议书中强调:“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建设等一系列生动实践为中国特色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案例作为一种教育、教学和教材资源,是将实践问题理论化、系统化的重要载体,是将高水平研究、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是深挖实践富矿、讲好中国故事、形成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重要抓手。相关刊物设立案例研究专栏,加强具有高学理价值的案例研究,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落实国家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的有力举措。”
倡议书承诺,期刊联盟将致力于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教师和研究工作者扎根一线,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二是开设案例研究专栏,每年刊载一定数量案例研究文章,为高水平案例研究提供发表渠道;三是组织案例研究高端研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分享案例研究经验、交流案例研究心得、研讨案例研究方法,营造浓厚的案例研究学术和应用氛围;四是开展优秀案例评选,推动开展高水平案例研究,积累、丰富优质案例资源,为期刊发表高水平案例文章提供优秀稿源。
在随后举行的“案例建设高端研讨会”上,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等部门的领导介绍了教育管理部门对案例建设的高度关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的教授分享了国内外案例开发、研究和运用的经验和体会。
案例研究:实践走向理论的“二传手”
多年来,案例教育一直是商学、法学等经验性学科实践教育的重要形式。然而,这次“中国案例研究期刊联盟”的成立,意味着管理层正在探索赋予案例以更新的定位。
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是个永恒的主题。理论来自于实践,又需要回归于实践,这是绝大多数人都有共识的道理。但是如何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长期健康互动,却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在推进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其实有三大环节。一是把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炼成新的理论问题,即从实践到理论;二是用科学手段去解决提炼出来的理论问题,以获得理论成果,即理论层面的升华;三是用理论成果去解释和指导实践,以改善实践的效果和价值,即从理论回归实践。这三个环节周而复始,形成闭环,才能促进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
要使得每个环节都能够发展顺畅,相互促进,就必须有足够的动力机制加以引导。而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后两个环节都有着很强的激励机制,而相对来讲第一个环节则显得较弱。
在从理论到理论的这个环节上是有着强有力的激励机制的。我国每年投入大量的科学研究经费,支持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学者们不仅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还能凭借他们的理论成果晋升职称,获得各种荣誉称号。成千上万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们在这条道路上辛勤耕耘着。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于用理论结果指导实践是不擅长的,甚至不关心的。
诚然,我国理论成果的落地并不是很理想的,有不少成果束之高阁,甚至当初专利申请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落地,而只是为了交差。但是在这个环节上还是存在比较强的激励机制的。企业在竞争的压力下,需要提升技术,改善产品和服务,要创新商业模式,所有这些都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着学者和研究人员积极投身到理论成果的转化中去。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比如国家投资十几个亿在上海新建的以促进前沿技术和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为目标的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就是无数案例中的一个。
所以,相对而言,在“理论-实践”的闭环中,把丰富的经济社会实践中呈现出来的新问题及时提炼成新的理论问题的这个环节是很薄弱的。说白一点,就是没人为这个环节的成果买单,如果你不能把这些提炼出来的问题加以解决的话。
“理论-实践”的闭环运行,与打排球很相像。当“实践”把一个球发过来时,“理论”需要完成接发球,二传,扣球等一系列动作,才能获得一分。如果“实践”发过来的球难度不大,那么一位学者能独立完成整套动作,提炼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反馈和作用于实践。但是,当“实践”给出的问题难度很大时,一个学者甚至一个研究团队也未必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整套动作,这就需要学界在更大范围分工合作,有人致力于扣球,也有人擅长接发球和二传。
案例研究,在“理论-实践”的价值链里,应该就是一个“二传”的作用。好的二传能够把状态很差的球传递到位,让扣球者有效发挥优势,完成一个淋漓尽致的扣杀。排球队是个团体,所以成绩是大家的;而理论研究却因为难以把第一个环节“单独计分”,所以就限制了更大范围内分工协作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学术期刊对案例研究的关注,正是在探索案例研究的学术价值,是在规范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把它纳入理论研究的范畴。
如前所述,这种探索显然会增强“理论-实践”闭环中第一个环节的独立评估能力,对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循环互动,健康发展有着及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尤其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实践的特征持续变化,如何及时提炼,使理论界所研究的问题不再是过时的问题而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实在是非常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