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研究型医生如何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专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谌科教授
2020-12-01 12:44 5596
近期,吉凯基因就“研究型医生如何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这个话题,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谌科教授进行了专访。

上海2020年12月1日 /美通社/ -- 医学领域很多问题都是未知的,需要科研工作者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发现去推动学科的发展,很多临床治疗的进步都源于科研成果,但国内研究型医生背负着临床和科研两个重担,如何做出高质量的科研工作,将自己所熟悉领域的医学现状和需求转变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往往是困扰他们的难题。近期,吉凯基因就“研究型医生如何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这个话题,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谌科教授进行了专访。

谌科教授深入临床多年,擅长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亦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以通讯作者发表SCI 论文5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兼顾临床与科研。

 

独树一帜,提出“肿瘤瘦化”的治疗理念

肾癌是肾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其中70%的肾癌都是肾透明细胞癌,而肿瘤细胞中脂质的异常堆积又是其最明显的特征。针对这一临床特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谌科教授和章小平教授课题组提出“肿瘤瘦化”的治疗理念。

“肿瘤瘦化(tumor slimming)”即通过调控脂肪棕色化基因表达,促进肿瘤细胞中的脂自噬,将脂滴分解成游离脂肪酸,随后启动“脂质棕色化反应”消耗游离的脂肪酸,在不产生额外的ATP能量条件下,促使肿瘤细胞体积缩小和脂滴碎片化,最终抑制肿瘤的发展。

谌科教授提到,肾脏肿瘤最明显的临床特性是含有大量以脂滴形式存在的脂质堆积,但一直以来,脂滴的具体功能却不明确。直到2015年,《Cancer Discovery》杂志上有一篇文献报道了脂滴的作用,即通过维持细胞内质网的稳态促进肿瘤进展。

“这篇研究和我们关于肾脏肿瘤的实验也相吻合,我们研究发现肾脏肿瘤透明细胞跟脂肪细胞有很多相似的特性,因此验证出肾脏肿瘤中的脂滴也能促进肿瘤生长。”再结合课题组之前关于“脂肪褐变”的研究,白色脂肪组织获得棕色脂肪组织特性的过程,在消耗脂质的同时并不产生ATP,而是以热能的形式予以发散,由此提出“肿瘤瘦化”的治疗理念,通过清除肾脏肿瘤中的脂质以抑制肿瘤生长。

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谌科教授和章小平教授课题组相继在Advanced Science (IF=15.8)和J Pineal Res(IF=15.2)上在线发表了关于“肿瘤瘦化”的最新研究。

点击了解谌科教授关于“肿瘤瘦化”的研究详情。

 

从临床问题出发的研究课题,才具有真正的临床意义

研究型医生做科研有两种选择,一是临床科研,二是基础科研,“但是不管哪一种科研,首先要立足于临床,即从临床的基本问题出发。”

谌科教授提到,”我之前做科研时认为研究哪个基因很关键。一般来说,科研主要是研究一个基因调控另一个基因,然后在某个疾病中发挥一定的功能。但有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后,我发现研究的关键往往不是基因,而是疾病的特异功能,其核心就是临床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谌科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谌科教授

谌科教授提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应从临床的真实事件出发,“什么是临床的真实事件?比如肾脏肿瘤,临床最显著的病理特征就是存在大量脂滴,那么围绕脂滴进行研究,探索如何通过清除脂滴来抑制肿瘤发展便是很重要的真实事件;再比如,2019年以前肾脏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靶向治疗,2019年以后,所有的指南都指向免疫联合靶向疗法,那我们的研究课题必须结合这些临床的真实事件。”

不管是临床课题还是基础研究课题,科研就应围绕真实事件来设计,而不仅仅执著于某一个基因或者某一种信号,从临床真实事件引申出的研究课题,才更具临床意义。

 

研究型医生如何平衡临床工作和科研?

临床工作太累、科研时间太少、系统性的科研思维不足……研究型医生在做科研时往往会面临多重挑战,关于如何战胜这些困难,谌科教授给予临床的研究生及临床医生两点建议。

首先对于临床的研究生,谌科教授建议大家要把握好研究生的时光,培养好自己的科研思维,因为一旦进入临床便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开展科研思维的培养。此外要尽可能的发表1~2篇高质量的论文,有机会的可以出国深造1~2年,为以后申请基金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今后的科研工作才得顺利起步。”

谌科教授课题组
谌科教授课题组

接着对于临床研究型医生,要打造稳定的科研团队,团队协作才能高效的完成课题研究。谌科教授提到:“培养好自己的学生,打造稳定可持续的人才梯队可以让科研工作事半功倍,医生大部分精力在临床,科研时间相对比较零碎,把握好大的研究方向,并安排好研究进展,更多的研究细节其实可以放心交给自己的团队成员。”

 

遇到科研难题如何处理?

“有时,我们研究团队也会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谌科教授提到他们课题组前不久遇到的一个难题,“我们的一项研究需要做受体和配体的探索,但由于配体是完全未知的,需要更加有效的筛选方法,而一直都没有发现合适的方案。”

“很多最新的研究方法都是欧美先开始尝试,研究型医生主要精力在临床,我们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及时关注最新的研究方法并学习、应用到我们的研究中去。后来,吉凯基因的科研顾问向我推荐了一种国际上的最新方法,鉴定的灵敏度和精度都是目前最优秀的,能够区分将近8000种蛋白质的结构和种类,同时还能实现非常稳定并且准确的定量,让我们对于配体结合的强弱程度也能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正好能够解决我们当前的困境。”

身处临床一线,研究型医生拥有很多珍贵的临床样本,但在大样本筛选后发现更集中的问题并使用最新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时,常常会面临很多难题,谌科教授提到,“这时,一方面是要多读文献,虽然临床很忙,但我一直坚持阅读文献,并且每天都抽时间与团队成员一起交流领域内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另一方面是多交流、多合作,如果没有太多的时间钻研新的研究方法,那么与基础研究者或者有丰富经验的服务性公司合作会是很好的弥补不足、互利共赢的方法。”

 


谌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2010-2015年赴美国费城托马斯杰斐逊医院学习和工作,并获得教职。2016年回国受聘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回国后入选国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和湖北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第一层次,并受邀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部二审评委,同时获得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湖北省泌尿外科杰出青年医师奖和科技部驼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大赛湖北省二等奖。2016年回国后围绕泌尿系肿瘤脂代谢和临床治疗抵抗开展科学研究,相关成果在Nature comm, Clinical Cancer Res, Adv Sci, JPR等IF>8杂志上发表代表性通讯作者论文10余篇(其中IF>10分6篇),以第一发明人获临床相关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资助。

消息来源:吉凯基因
China-PRNewsire-300-300.png
医药健闻
微信公众号“医药健闻”发布全球制药、医疗、大健康企业最新的经营动态。扫描二维码,立即订阅!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