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0年10月26日 /美通社/ -- “儿媳妇刚生二胎,我和老伴儿要在家带孩子”,家住某三线城市的徐阿姨已从电力企业退休多年,还没来得及享受清闲的退休生活,又要承担起照看孙子的重任。不过,一部分老人已经在健身、休闲中安享晚年。“平时去公园跳跳广场舞,唱唱歌”,家住北京西城区的刘阿姨比较幸运,家中唯一的孙女已经长大,她可以自由安排退休后的时间,追求更多精神层面的生活体验。
徐阿姨和刘阿姨的情况颇具代表性,也是当下我国老年人退休生活的真实写照。问题来了,当你退休之后,将会如何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呢?
退休生活不将就 全球老人玩法多
纵观全球,你可能想象不到,老年人的生活竟然如此精彩!
在发达国家,老人退休后秒变时尚达人,比年轻人更“潮”。北欧临近北极圈,光照不足,因此流行运动养老,追着太阳享受“阳光旅程”;美国老人冒险精神尚存,青睐养游结合,开着房车周游世界;法国老人钟情美食、咖啡和面膜,在享受慢生活时,始终保持优雅和浪漫;意大利老人酷爱花钱打扮,争做“六七十岁新年轻人”……自由随心的生活方式,极大释放了自我,引得众多年轻人羡慕。
另有许多老人选择服务社会来丰富人生体验。英国老人紧衣缩食,积极投身慈善募捐事业;德国老人出租自己,服务单身家庭;瑞士人储存“时间银行”;日本鼓励再就业,倡导“老有所为”;韩国刮起夕阳就业潮,进军基本服务业。数据显示,在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近1/4的老年人乐于参加志愿者活动,为他人提供服务;在日本,新创业人群中,居然有约1/3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而中国老人呢?和西方观念不同,传统的中国老人恪守浓厚的家庭观念,他们专属于儿女,忙完子女忙孙子,退而不休,一辈子为子女的事情操劳,堪称父母界的“劳模”。
事实上,中国老人也不乏社会参与感,比如神秘的“朝阳群众”,就有老人参与破获多起明星吸毒等大案、要案。虽是调侃,却很真实。而在北京的地铁站,由退休老人组成的“志愿服务站”,主动为行人提供义务指路服务,从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收获快乐。
价值实现成趋势 重新定义“老年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价值实现是一种更高层级的精神需求,而社会价值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近几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提升,中国老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慢慢从孩子身上转移,开始享受自己的生活。除了跳广场舞,旅游的老人开始增多,参加歌唱、手工、书法等娱乐的老人增多,多地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但这些都偏向于自我满足。在一些高端养老社区,高净值老人群体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向丰富多彩的“参与型、发展型、享乐型”养老转变,转向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
据大家保险朝阳养老社区院长谭疆宜介绍,社区刚举办了2020重阳节养老社区公益活动,组织社区老人将自己创作的精美手工艺品进行义卖,拍卖善款捐赠给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鱼塘乡黑岩小学建设食堂,让孩子们不用在室外吃饭;社区还邀请入住朝阳社区的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原北大校长陈佳洱通过大家梦想课堂远程向黑岩小学的孩子们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鼓励孩子们造梦追梦。别出心裁地为老人建立一个反哺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的通道,通过一老一小的互动,架起一个助力教育、智慧扶贫平台。
行业人士分析,大家保险这种“软性”教育扶贫、智慧扶贫的活动,可以不定期让山区孩子和老人连线互动,不仅让孩子们从梦想课堂汲取精神养分,也让退休老人们充分发挥余热,双双从中收益。
事实上,老年人并非社会累赘或包袱,而是社会的人力资源和财富。美国科学研究机构权威数据显示,凡是能够走出家门,坚持参加社区服务,或是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的老年人,平均寿命可以提高10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及文化效益。
尤其是在全面推动建成小康社会的特殊环境下,诸如梦想课堂的活动无疑具有建设性意义。鼓励老人发挥社会价值,参与教育扶贫,在物质、精神两方面积极帮助贫困山区孩子更好地成长,不仅可以助力脱贫攻坚,也是人性化养老、尊重老人精神需求的应有之义。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未来5-10年,新中国第二次“婴儿潮”的高净值人群将逐渐步入老年,这一群体学历高、收入高,对社会价值实现的兴趣更加强烈,他们可能更多地通过志愿服务、定点帮扶、创业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服务。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需要对“老年人”进行重新定义。他们将不再等同于“被赡养的一群人”,而是和年轻人一样发光发热的“社会中坚力量”,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