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2020年8月6日 /美通社/ -- 梅赛德斯-奔驰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双方将共同开发领先的电池技术,支持梅赛德斯-奔驰车型的大规模电动化。梅赛德斯-奔驰正加速推进其“电动为先”战略,而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导者宁德时代将为其提供符合碳中和标准的先进电芯、模组及电池包产品。此次战略协议涵盖了各领域的动力电池技术,包括为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产品提供的电芯及模组,为其轻型商务车产品提供的整体电池包,均将具备前景广阔的创新技术配置,例如宁德时代的CTP(无模组电池包)产品设计。这一设计节省了传统模组环节,将电芯直接集成至电池包中。
(碳中和标准电池:指通过使用循环材料、可再生能源进行电池生产等手段,在电池制造及企业经营中做到节能减排,并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终实现电池生产过程的零碳排放。)
“我们致力于在电池技术领域引领未来,为此,我们将结合自身研发专长和勇于创新的合作伙伴们的优势。通过集成先进的电池系统,我们将打造拥有出色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安全性及可持续性的豪华车。与宁德时代的合作将助力我们加速向碳中和的转型。”戴姆勒股份公司负责集团研发的董事会成员、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兼首席运营官马库斯·谢弗(Markus Schäfer)表示,“宁德时代将成为梅赛德斯-奔驰的一家头部供应商,保障下一代EQ产品未来几年的电池供应。”
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毓群博士表示:“梅赛德斯-奔驰是宁德时代特殊并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很高兴可以进一步扩展、升级这一合作,这对促进双方的未来发展均有裨益。梅赛德斯-奔驰在130多年前发明了汽车,并以无数创新技术推动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其与宁德时代锂电专业经验的结合,将成为双方电动化战略的一个里程碑。我们合作开发并提供可靠且有竞争力的电动化解决方案,共同推动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
创新电池技术驱动梅赛德斯-奔驰系列车型电动化
电池系统高度复杂,电芯是其核心所在,其化学体系对电动汽车的性能、续航里程、使用寿命都有着关键性影响。通过与宁德时代深化战略合作关系,梅赛德斯-奔驰将推动其对当前及未来锂电技术的开发应用。双方已经开始下一代电池的研发工作,研发成果也将应用于未来几年双方推出的合作车型中。双方设立了明确的研发目标,包括缩短研发周期,通过提高电池能量密度以大幅增加续航里程,并减少充电时间。为提升电动车的高端市场竞争力,双方还设置了很高的目标:配备宁德时代电池模组的EQS纯电豪华轿车将于2021年推出,续航里程将超过700 公里(WLTP标准),充电速度比现有车型快一倍。
“戴姆勒将继续通过携手实力强劲、创新进取的合作伙伴们,推进包括电动出行在内的未来战略,以进一步提升全球竞争力、加速创新。在中国,多年来我们已与业内领军者及科技公司建立起深入的伙伴关系。得益于此,戴姆勒不仅保持了长足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提高了从生产到采购、研发的效率。”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唐仕凯(Hubertus Troska)表示,“现在,我们很高兴与世界领先的中国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的合作再上新台阶,该合作关系将助力我们推进‘电动为先’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们坚信,这样的合作将有利于戴姆勒加速创新,保持技术领先地位,不断满足客户需求。”
梅赛德斯-奔驰和宁德时代共同致力于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开发、生产在质量和性能方面均有一流表现的动力电池。
电池生产符合碳中和标准
秉持“2039愿景”,梅赛德斯-奔驰致力于实现乘用车产品的碳中和这一长期目标,并积极推动出行方式向碳中和转型。为将当前及下一代车型的碳足迹降至最低,双方已就电池产品的碳中和生产达成一致。为此,宁德时代将在生产中使用风能、太阳能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今年初,双方已联合启动一个采用区块链技术的试点项目,这将追踪并统计电池供应链中产生的气候破坏性气体和回收原材料,并使其比例变得更为透明。未来,双方将通过回收电池来进一步减少对原材料开采的过度依赖。
宁德时代总裁周佳表示:“在这一战略合作中,宁德时代致力于推动实现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包含‘2039愿景’在内的总体可持续发展目标。这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电池可持续生产,最大程度降低在电池供应链内物流方面的碳排放,以及遵守社会责任的相关要求。宁德时代将确保碳中和标准电池生产,并从EQS开始,最大程度减少梅赛德斯-奔驰电池供应链中的CO2排放。我相信,此次合作将为双方开拓可持续商业发展及行业转型提供崭新的机会。”
促进德国动力电池的产业化发展
梅赛德斯-奔驰和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还进一步加速高新电池技术在德国的产业化发展。随着宁德时代图林根工厂建设推进,宁德时代正在建立与完善欧洲的服务体系,为梅赛德斯-奔驰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以及更稳定的产品供应。这将使梅赛德斯-奔驰可以从宁德时代图林根工厂采购电池,也进一步提高了其供应链本土化采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