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9年12月23日 /美通社/ -- 近日,关于备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北京和睦家医院全面“升级”全科医疗内涵,用“升级”的学科发展战略做好了准备。如下经过《健康界》授权转载的文章全部内容:
“你愿意看全科医生吗?”知乎上有人提问,时间显示在12个月前。
仅有5人在2018年12月-2019年9月作答。其中2人表示“愿意”,身份认证是医务从业者。其余3人表示“不愿意”,并说出了各自的理由 -- 全科医生规培跟实习生一样,虽然什么都懂,但似乎什么都不会,毕竟“专家”是有“专”才成“家”;全科医生更像是高级的分诊台或方便门诊;哪怕全科医生原来是某个学科内非常优秀的专科医生,但到了全科也就再无用武之地……
以上回答或许能反映出两个问题:“不愿意”的人占多数,说明公众对全科医生存在误解;作答的人过少,说明公众对全科医生的知晓率不高。
这正是北京和睦家医院(下称和睦家)院长盘仲莹最不愿看到的。“家庭(全科)医生从字面理解是照料家庭健康的医生,但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却慢慢衍变成了有钱人的必备,这对全科医疗的发展极为不利。”
2000年后,“全科医生”的字眼开始规模性出现在我国一些省市。但较于国外,这一时间并不占优势。相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态势扑面而来,合格的全科医生人数严重缺失,对全民健康提出了新的挑战。
“已在中国扎根近23年的和睦家全科医疗能为社会做点什么?”面对不断“升级”的老龄化社会,盘仲莹带领北京和睦家医院全面“升级”全科医疗内涵,用“升级”的学科发展战略做好了准备。
局面升级:全科医疗需求迫在眉睫
在日前由北京和睦家医院举办的主题为“聚焦老龄·全科升级”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用诸多数据,赤裸裸地将人口老龄化及全科医生的窘境摆上台面。
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5亿,占总人口的17.9%,65岁以上人口达1.7亿,占比11.9%。冯文猛表示,若目前我国每5人中有1位老人,到2050年则是每3人中就有1位老人,且这一比例将延续至21世纪末。
引发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有二。纵观历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人均预期寿命已从1949年的35岁翻番至2018年的77岁,而与之相对的总和生育率,即一个人口群体的各年龄别妇女生育率的总和,却从1959年的5.6跌至2017年的1.68。
“未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会随着老年人口总数的增长而改变。”冯文猛预测,2030年前,以7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增长为主,2030年后,则以80岁以下的高龄老人增长为主。“这会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基本趋势,趋势将很难改变。”
老年人口数逐年增多引发的“后遗症”,就是慢性病患病率的攀升。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介绍,我国目前已有超过1.8亿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与之伴随的是慢病多发情况严峻、失能率和半失能率飞速加快。
“我国慢性病发展已呈现井喷态势,若还没出台具体措施从源头上进行管理,脑卒中、心梗甚至癌症的发病率,就要走到世界最前列了。”中国非公医疗协会全科医疗分会会长顾湲说得毫不含蓄。
国家也正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例如,诸多医改政策正向着“老龄”主题侧重;“健康中国行动”系列文件中,疾病的前期干预与管理等相关专项行动被放在重要位置……“这之中,无论是对于老百姓的健康保障,还是对于社会医疗保健体系的建立,全科医生都是不可或缺且不能替代的角色。”
近些年,有关全科医生高薪聘用和定向培养的举措和报道频频抓人眼球。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2018年1月,《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发布,要求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到时,总需求量是70万人,现在只有31万,缺口39万,更别提与国外的差距之大。”冯文猛说。
全科医生数量不足,其质量亦是短板。冯文猛指出,全科医生中的大多数通过转岗而来,未通过专业培训,知识基础不牢固,且整个队伍中,学历也是问题。加上城市分布不均,江苏发展最快,人数已达到国家要求,而浙江、北京、上海的人数仍低于全国平均值。
“合格的全科医生对于人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科医疗的发展对于国家健康的未来任重道远。”冯文蒙感慨。顾湲也表达出同样的观点:“医生和百姓更需要共同承担健康责任。”
二人的话引出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全科医疗及医生,到底应该如何发挥最大的“健康”价值?
内涵升级:构建新型医患关系
在中国有20余年临床经历的北京和睦家医院全科医疗中心主任Dr.Roo Changizi,用几段问诊经历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患者是一位66岁的男性,无不良嗜好且热爱运动,从2013年起每年定期跟随Dr.Roo的门诊做体检。突然有一次,Dr.Roo用听诊器听到患者心脏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噪音,“我很奇怪,回声很小,但却是在过去五六年的记录中从未听过的。”
Dr.Roo问患者平时是否感到不舒服,患者回答没有。Dr.Roo于是疑惑,便立刻找到专科医生一同判断,并通过影像检查确定了噪音位置 -- 患者心脏二尖瓣对合不全造成反流,很快安排患者进行了手术。
“不仅病人特别震惊,就连国外医生都没想到病因能发现的如此及时。”Dr.Roo的言下之意,旨在全科医生应该陪伴并帮助患者将更多健康精力放在预防上,“把健康筛查放到前面,越早发现疾病,预后就会越好。”
这样的事情在和睦家全科医生的工作中比比皆是,Dr.Roo还曾接诊过这样一位患者。
患者50多岁,女性,咳嗽很长时间,无其他病症。她去看呼吸科,专家没有发现呼吸系统的大问题,就开了些辅助药物观察治疗。然而咳嗽没有解决,她又去看耳鼻喉科,被专家告知扁桃体大,进行了扁桃体切除手术后,咳嗽还是存在。患者很绝望,最后来到全科,Dr.Roo经过查体发现,患者只是因为胃食管反流导致的刺激性咳嗽。“有时,病人自己给自己分诊,准确与否是个碰运气的事,但‘好运’毕竟是少数。全科医生就发挥出作用,会将患者信息进行收集、评估、诊断,如若需要再转到专科,更大程度地避免不必要的身体伤害。”Dr.Roo为病人的经历心痛又惋惜。
从两个案例中不难发现,全科医疗界定了一种新型的就医模式,促成了医患之间基于信任、依赖的关系。它搭建起专科与患者之间的桥梁,全科医生能更精准地把患者分诊到所属科室,提高患者看诊效率和效果。
而在北京和睦家医院全科医疗中心诊室的一个细节,则更能反映出医患关系的平等。通常在我国各大小医院,医生与患者中间总会有一张桌子,上面放着电脑,有形无形地地分割出两个区域。但在和睦家诊室,医生右手边是桌子,上面是贴墙而立的电脑,左手边是诉诸病情的患者。“三角形的布局,公开透明,我和患者都是营造‘健康’的好伙伴,打破硬件设施的隔阂,也就打破了医患内心的隔阂。”Dr.Roo说。通过对大量临床数据的研究,Dr.Roo发现,有一位全科医生来照顾的家庭,住院或手术次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明显低于没有全科医生照顾的家庭。
Dr.Roo坦言,20多年前,他初到中国,原本想用6个月的时间到处看一看、学一学,再回到加拿大。然而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中国的独特魅力,把他留下了来。“通过我的服务让更多的中国人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有关爱、有温度、有体面的医疗,我感到非常开心。”
Dr.Roo笑着说,他的职业成就感源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很期待能与新患者有第一次见面,也很欢迎能与老患者再次见面,对于我来说,每一个‘见面’都是新鲜且未知的。另一方面,我能像一位厉害的侦探一样,追踪患者的所有身体信息,从各种未知中找到病因,再用我的知识做出精准判断。”
自1997年北京和睦家医院建院时引入“全科医疗”概念,至今即将进入第23个年头,而全科的中国籍患者比例,也从最初的10%升至目前的60%以上。“看到比例在提高,我很高兴,同时也激发出我对全科医疗的新要求。”
战略升级:找到全科医疗的发力点
未来,全科医疗发展更应该关注什么?盘仲莹心中早有“升级”思考。
“在现在一些医学治疗方式中,很多坏的器官都能通过发达的医疗技术换成好的,例如肺、胃、心脏、关节等等。那什么不能换?脑部的神经系统,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鼻子的嗅觉等感官系统。”盘仲莹关注到,一些前沿医学研究表明,听力的缺失与老年痴呆症早期大脑病变高度相关。“尽早、尽快察觉这些功能开始减退的标志,将是未来全科医生关注的重点。”
任何一位合格的和睦家全科医生,都有能力在第一时间甄别发现病变,这背后的功夫,就在于不懈锻造的“内功”。盘仲莹介绍,和睦家有一套严格的全科医生培训课程体系。体系以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同类培训项目课程为基础,分为三级,每级平均培训时间为12个月。医学生会在培训尾声由带教医师评估并参加美国家庭科医师协会的在线考试,从而确定是否完成了学业。“相当于‘回炉重塑’,”曾经的亲历者Dr.Roo回忆道,“考试不合格是很有可能毕业不了的。”
“为更好迎接未来,我们现在正着手加大专科医生对全科医生的相关技能培训,在关注患者早期疾病变化上做好准备。”盘仲莹说。
与此同时,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做好患者健康电子病例档案,也是盘仲莹的规划之一,在她看来,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全科医疗发展更上一级的重要台阶。通过KPI规范医生完成病例的情况,于患者而言,是避免了被反复多次的询问或重要信息的缺失,从而保障有效的治疗,下一步,和睦家将全科信息系统完善,与专科信息系统建立联系。
“以前,我跟一些圈内人讲我的理念是让人人享有和睦家式的医疗服务,遭到很多人质疑。”盘仲莹称,如果将现有医疗资源都用在创建大医院上,大医院的“虹吸效应”将会像一个巨型的抽水泵,“大医院用高精尖医疗技术吸引患者治疗,然而一旦患者出院,大医院可能没有精力去考虑患者后续的健康管理,高水位与低水位中间的那段距离处在‘真空’状态,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因此,在盘仲莹对和睦家全科医疗未来发展的筹谋中,选择反其道而为之。她认为,一家医院规模是可控的,不需要做太大,反而需要做大的,是覆盖全社区的全科医疗网络和体系。“真正做到这一点,‘人人享有和睦家式的医疗服务’便不是痴人说梦。”盘仲莹语气坚定。
盘仲莹深知,基于信任的医患关系,是需要一步一步才能建立起来的。制度不能迫使患者去看全科门诊,而应该引导他们转变传统的就医观念和习惯,主动寻求全科医生的帮助。“一个人不能选择如何出生,但他可以选择如何老去”,如今,北京和睦家医院的全科医疗已成为行业内领跑者,盘仲莹明白,肩上的社会责任更重了。她说,希望能通过和睦家的引领和努力,促进这样一种前进方向:让社会各界意识到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医疗同行在其中用更多的精力关注全科医疗,全科医生在大众中普及,真正落实“健康中国行动”,让更多人享受到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也让更多人享受他们本可以拥有的健康。
稿件转载自《健康界》,链接如下: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91220/wap-content-527806.html?appfrom=jkj&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