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9年9月18日 /美通社/ -- 阿斯利康今日宣布已与Ironwood制药有限公司就双方关于令泽舒®(利那洛肽)的合作协议做了修订并达成共识。根据最新协议约定:阿斯利康获得利那洛肽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
基于修订后的合作协议,阿斯利康将在上述地区全权负责令泽舒®的开发、生产与商业化。Ironwood将不再参与上述地区令泽舒®的开发与商业化,并将把药物生产移交给阿斯利康。两家公司曾于2012年首次达成合作,共同负责令泽舒®在中国的开发与商业化,而本地运营执行主要由阿斯利康负责。
“自1993年在中国上市全球首个质子泵抑制剂以来,阿斯利康已深耕中国消化领域二十六年。此次将利那洛肽引入中国,不仅填补了我国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药物的空白,同时也是阿斯利康不断践行对中国患者承诺的又一例证,我们相信利那洛肽将为中国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治疗开启全新篇章。”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进一步表示:”未来,我们仍将加速引入全球领先的药物,让更多中国消化疾病患者能及早接受到创新药物的治疗。”
“阿斯利康在中国开发和商业化药品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实力。”Ironwood首席执行官Mark Mallon表示:“仅在中国就有大约1400万成年人患有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我们相信阿斯利康是将利那洛肽带给这些患者的优秀合作伙伴。”
利那洛肽是全球首个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并于2019年1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成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即将在中国内地商业上市。
在中国至少有1400万患者饱受IBS-C困扰[1],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利那洛肽的创新机制是通过激活人体一种自有的鸟苷酸环化酶,促使肠液分泌,并通过降低内脏高敏感,达到同时缓解IBS-C患者腹痛、腹胀和便秘等症状的效果。中国三期临床研究显示与安慰剂比较,六成以上的患者在使用利那洛肽一天后就能够实现自主排便[2];近九成患者在整个治疗周期内,自主排便次数显著增加,近八成的患者腹痛、腹胀显著改善[4]。
关于协议支付条款
在2021年至2024年期间,阿斯利康将分三期向Ironwood支付总额为3500万美元的固定款项。此外,若能达成既定销售目标,Ironwood还能获得最高9000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根据令泽舒®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年度净销售额,Ironwood还将有资格获取浮动百分比的特许权使用费。在上述这些地区,Ironwood将不再共同承担令泽舒®的开发与商业化费用,也不再分享销售利润。
关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是亚型之一,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便秘,并伴随与排便有关的腹痛、腹胀及腹部不适等症状。因其反复发作,患者生存质量受到影响。在中国,IBS的患病率高达6.5%,其中15%为IBS-C[3]。目前,IBS-C在我国尚无针对性的有效治疗药物[4],治疗主要是根据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如解痉剂、渗透性泻药等。研究表明,超过40%的患者对治疗不满意。
关于利那洛肽
利那洛肽是一种鸟苷酸环化酶-C激动剂,是美国消化病学会(AGA)指南推荐的一种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创新药物,也是治疗IBS-C的标准药物(推荐级别:强,证据级别:高)[5]。中国Ⅲ期临床试验证实,与安慰剂组相比,利那洛肽可显著缓解IBS-C相关症状,其缓解程度反应者比例是安慰剂组的两倍以上(31.7% vs 15.4%),疗效在治疗第一周就有体现,并在整个治疗期间症状都得到了改善[6]。此外,由于利那洛肽作用于肠道局部,几乎不入血吸收,其安全性更为良好。研究显示,利那洛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度和中度腹泻,未见临床显著后遗症[6]。
参考文献
[1] 张璐, 段丽萍, 刘懿萱, 等. 中国人群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 2014;53(12):969-975. DOI: 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4.12.011.
[2] Chey WD, Lembo AJ,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12 Nov;107(11):1702-12.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J]. 中华消化杂志, 2016,36(5):299-312.
[4] 熊理守, 时权等. 消化专科门诊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23例的临床特征与就医情况调查[J]. 中华消化杂志2015年7月第35卷第7期
[5] Weinberg DS,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4;147(5):1146–1148.
[6] Yang Y, et al.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