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9年6月28日 /美通社/ -- 6月上旬,《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刊登了题为《造一支中国人自己的好笔》的报道,大力点赞了晨光文具“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好笔”。30年来,晨光从拥有第一支自主知识产权的按动式中性笔、攻克笔头油墨核心技术,再到今年凭借悦写缓冲中性笔首次摘取德国iF设计奖的桂冠。不难发现,在这段好笔炼成史的背后,是晨光对生产工艺的不断打磨和对设计研发的探索创新。
造一支中国人自己的好笔,晨光是认真的
想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好笔,必须在科技研发上下功夫。从2002年,K35和GP1008两款产品问世,中国人首次用上了自主研发的按动式中性笔,到2012年,晨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发机制,不断攻克笔头油墨核心技术,打磨生产工艺,并承担了各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以制造一支中性笔为例,中性笔主要包括笔壳和笔芯两部分,笔芯由笔头、墨水、尾油、油管连接组成,笔头是整支笔的核心关键部件。“一支笔看似简单,单笔头的制造就有20多道工序,别看这一粒小小的笔头,我们有一整个科研团队在研究它,加工精度和加工难度不亚于精密手表零部件。”晨光文具总裁陈湖雄说。因为手表的零部件是实心的,而笔头是空心的,加工和检测难度要大得多。
笔头由球珠、球座体、弹簧组成,其加工过程对生产工艺、操作人员技术水平、检测技术和生产管理等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从实心圆柱体送料至笔头机开始,到掏空中心细槽、安装小于毫米的笔头珠,短短几秒时间竟包含十几道精密加工,且制造误差必须小于微米单位,才算做出合格的成品笔头。而笔头和笔头座的摩擦高达几十万次,要确保二者的匹配,精度要求非常高。想要生产出质量始终如一的笔头,必须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在加工过程中,刀具的磨损、机器体温的变化,都会影响笔头的加工参数。如何消除刀具磨损及机器体温变化所带来的影响,需要适时对笔头加工参数进行微调。
晨光文具引进笔头加工设备后,经过长期的工艺改进、笔头油墨的匹配研究、产业工人的技能提升等,使产品品质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和提升。笔头生产规模和笔头加工核心技术在中国制笔业处于领先地位。
谈及自主研发的心路历程,晨光文具总工程师姚鹤忠有话要说:“我们一开始并没有自己做笔头和墨水,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买可能比自己做成本更低。但考虑到关键核心的材料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万一有什么问题,就很难应付,想提升改进也必须跟别人配合,所以只能自己动手去做。另外,做好一支笔,并非好的笔头、好的墨水,放在一起就一定好,还有一个配合问题,必须靠自身的实践积累、吸取教训、不断改进,才能做到最好。”
专注品质,匠心打造每一支晨光好笔
掌握笔头油墨核心技术还不够,一支真正的好笔在出厂前还要经过严格的品质控制。晨光的每一粒笔头均需经全自动视频检测系统检测合格后方可生产笔芯,每一支笔芯均需经全检划线仪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如果画出来的线条存在单边、麻点、断线等问题,那么这个批次的所有笔头尖会再次被全部检测,甚至全部被淘汰。总之,所有笔必须确保出厂前100%通过品质测试,才会最终封蜡,到达消费者的手中。
基于多年的规模化制造经验、自主模具研发能力、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完善的品质控制体系以及多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引入,目前,晨光文具已具备大规模制造情况下的优良的制造质控水平,拥有先进的自主模具开发技术,参与多项产品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并承担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多个课题。
每一支晨光好笔,都为满足消费需求
当下,消费者需求的急剧变化,正考验着品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以消费者洞察为出发点,从全品类角度开发新品。通过在产品开发中前置消费者调研,晨光文具时刻把握市场最新流行趋势,并凭借强大的新品设计研发能力,每年推出上千款新品,满足了消费者各类需求。
每年,晨光文具都会投入超过1亿人民币用于产品和技术的设计研发,目前已拥有超过600项专利。中国制笔工业基地、中国制笔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以及中国轻工业制笔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均落户晨光。凭借强大的产品设计实力,晨光多次获得红星奖、金点奖等重量级设计类奖项,比如2018中国红星设计奖之作LEVER弹片笔握中性笔,其弹片结构和软性护套可缓解长时间书写疲劳感,增加柔软触感。不仅如此,晨光于2019年斩获两项国际设计大奖 -- 德国iF奖及红点奖,设计水平得到国际认可,其中“悦写缓冲中性笔”创新性首次加入前置缓冲弹簧结构,有效减轻书写疲劳,因而荣获“设计界的奥斯卡奖”德国iF设计奖。
透过一支好笔,可以窥见其背后数十年如一日的匠心精神和对消费者痛点的精准把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未来,晨光文具还将在科研之路上继续精进,结合全方位的消费者洞察,不断创新求变,带来更多具有行业领先技术水平的好产品,将中国制造推向世界,朝着“世界级文具品牌”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