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2019年3月12日 /美通社/ -- 2018年初,滨海新区启动新一轮体制改革,原中心商务区(即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心商务区片区,主体为于家堡金融区)与开发区合并,于家堡赋予开发区“中国自贸区”这一新“名片”,把自贸区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和金融创新元素与开发区优质产业资源深入结合,探索出一条强强联合、动力聚合、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一年多来,已经焕发“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开发区+自贸区” 探索发展新路子
经过30余年快速发展,天津开发区深耕制造产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和雄厚产业基础。在已有优势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主导产业,着力打造“4+4”现代产业体系,即继续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新型石化和以新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努力做优做精生物医药研发及制造、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现代金融和新能源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集群。
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前景,需要更加优越的营商环境和制度体系作为支撑。与自贸区合并之后,开发区可以方便地应用自贸区的政策,也为企业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制度支撑。近四年来,自贸区不断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服务优化,扩大投资领域开发,促进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这些重要举措将为开发区进一步对接国际经贸规则、营造高水平国际营商环境等方面,提供更多创新与突破的途径,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正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郑伟铭所说:“开发区有强大的制造业实体经济的基础,自贸区有很好的制度创新的优势。自贸区加开发区的格局,为传统的实体经济发达的开发区,赋予了制度创新的红利,让两区整合的正向效应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强实体+新金融” 融聚发展新动能
以金融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是于家堡自贸区的发展重点。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缺乏实体依托的金融创新只能导致空转、催生泡沫;同时,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更生蝶变需要金融提供强大动力。产与融深度结合的内在逻辑,带来了区域合并改革这条必由之路。
在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的推动下,天津开发区的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发展紧密融合,实现了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的无缝对接,为各种业态企业提供了多元化金融服务。为满足各类企业融资需求,在传统信贷之外,开发区推动创业投资基金、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境内外上市融资补助、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等六种融资模式发展,促进融资渠道多元化拓展。 同时,从顶层设计上推进金融领域改革创新,通过“金改30条”、“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等制度打破传统政策框架,下放了很多审批权限,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依托实体、底气更足的金融改革也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融合后的开发区,通过制度创新与要素对接流动,为京津冀产业转移协同、贸易便利化协同、创新驱动发展协同带来便利,为雄安新区对接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提供平台和通道。通过与世界各国物流、信息、贸易等方面的联系,开发区将打造成服务整个京津冀地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桥头堡”。
“新产业+新空间” 催化新城“核”聚变
在“五个现代化天津”的大蓝图上,滨海新区着力描绘“繁荣宜居智慧”新城的美好前景。新城的关键在于将合并后的“新泰达”打造成为天津滨海新区地理和战略上的“核心”,走出产与城深度融合新路径。
两区合并后,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空间基础。“新泰达”核心的地理范围涵盖了原天津开发区东区和原中心商务区主要范围,大片优质土地注入,解决了长期困扰开发区的发展空间不足、项目难以进入等问题,为开发区“腾笼换鸟”、引入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资源。依靠新的空间,目前开发区已聚集12家独角兽企业,吸引了58同城、京东、途家网、爱奇艺等一批“互联网+”企业落户,空间载体的有效拓展,为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持。
同时,区域合并促进空间重构、功能提升。随着两区合并,开发区围绕于家堡各类资源优势提出“向南进发”的空间战略,高点规划、组团式布局,做强重点功能片区:以高铁滨海站为枢纽,着力打造以世界一流艺术学院为引领、带活塘沽南站历史风貌建筑和海河景观两个资源的人文艺术空间和高端商圈;着力打造以南北向高水平城市拓展轴为载体、串联滨海新区文化中心、滨海新区中央公园、万达广场等重要资源的文化娱乐区;着力打造以海河亲水景观为依托、高品质住房和高水平教育资源的生活宜居区。通过这些努力,融入开发区的于家堡将成为城市功能齐备、人文气息浓郁、繁荣宜居智慧的滨海之核。
改革为于家堡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于家堡为滨海新区发展扩展了新未来。未来的于家堡,将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