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8年9月21日电 /美通社/ --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主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共同承办,领星参与赞助的“第四届复旦软组织肿瘤高峰论坛”于2018年9月15-16日在上海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作为全国软组织肉瘤的学术品牌年会,在大会执行主席陆维祺、周宇红、严望军、陈勇、王坚教授的统筹规划和协调下,坚持以学术为本,倡导“规范、合作、创新”的软组织肉瘤综合诊治理念,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四百余位从事软组织肉瘤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会,为国内同道打造了一届非同凡响的精品论坛。
本次会议日程精心设计,创新尝试在多学科诊治框架下集结来自内、外、病理、影像、免疫等各方经验与力量,以团队大智慧,提升软组织肉瘤这类小病种的精准诊治,力求让更多的患者得到规范、合理的治疗。
软组织肉瘤病理亚型极为复杂,不同的亚型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而不同的发病部位、发病年龄都会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抉择。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药物和放射治疗的疗效都极为有限,这类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国内软组织肉瘤领域以师英强、牛晓辉、陆维祺教授等专家为代表的外科团队不断挑战者手术难度,奠定了国内在外科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会议不仅邀请了众多重量级的专家大咖分享了外科治疗领域的最新理念与技术,对最近几年药物治疗领域包括广受瞩目的免疫治疗的新进展、放射治疗领域的新技术、病理与分子诊断带来的新的分型及精准化治疗理念也进行了全面介绍和深入解读。同时会议还邀请了一大批软组织肉瘤领域的中青年骨干医生对一些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免疫治疗能否突破软组织肉瘤的治疗瓶颈、软组织肉瘤的新辅助化疗要不要做、抗血管药物治疗的地位与作用等,在争议与学习中为软组织肉瘤的未来临床研究带来新的启发。另外,本次会议专门设立了特殊及少见类型软组织肉瘤专场,第一次以某一特殊亚型为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充分激发了大家的参与学习的热情,也真正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将本次论坛做成一个学术交流和教育平台。
本次会议上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鲍萍萍教授做了 CDC 与上海市级医院肉瘤临床诊治中心(SSCC)联合开展的上海市户籍人口的肉瘤发病情况调查报告,在周宇红、郑莹、孙元珏教授的共同协作下,建立了迄今为止国内最为全面、客观、准确的肉瘤 ICD 诊断编码数据库,研究报告充分显示了上海市在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
本次大会执行主席、中山医院普外科腹膜后软组织肿瘤亚专科主任陆维祺教授介绍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腹部软组织肉瘤多学科团队成立于2009年,整合了中山医院普外科、肿瘤内科、病理科、影像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妇科、放疗科、介入科、超声科、核医学科等十几个科室的资深专家,长期致力于软组织肉瘤的规范化诊治。每三周组织多学科病例讨论,已为多达1300余位患者提供精准治疗建议,其中手术1000余例,完整切除率高达78%以上。团队长期协作攻关,成为全国极具影响力的肉瘤诊疗团队。
近年来,MDT 团队借助新媒体和网络资源与患者群体建立良好的联系,保持交流和沟通,本次大会同样得到了患者和家属们的关注,成为医患交流共进的平台。多位临场倾听病例讨论环节的患者家属会后表示深深为专家教授的学术造诣所折服,为他们的严谨治学所敬佩,为他们对病患的真诚付出所感动。
领星应用支持及拓展总监蔡欣博士参会并做报告,分享了基因组学研究在软组织肉瘤诊断、预后及治疗中的作用,未来,领星将继续协助各领域临床医生,在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基础上让精准肿瘤学切实落地。
从目前可以获得的数据来看,软组织肉瘤检测阳性率约85%,约40%的患者能找到至少一个靶点,在免疫治疗方面,Indel-high 或是潜在的 STS 免疫分型指标,且可提示免疫联用,而领星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包含完整的肿瘤变异谱和临床应用,可以给临床治疗较大的选择空间。此外,覆盖内外科、病理、影响、分子等信息的个体化的领星分子肿瘤协作组 iMTB(inividual Molecular Tumor Board)则可以为患者获得较好的诊疗提供依据,或可成为未来 STS 亚型个体化区分治疗的临床决策方式。
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之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的周宇红教授表示,希望以本次会议为起点,打造出一个高水平的肉瘤专业学术交流平台。她呼吁国内更多的从事软组织肉瘤临床研究的优秀团队可以团结起来,一起探讨中国的规范,建立中国的标准,让这类少见类型的肿瘤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