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8年5月14日电 /美通社/ -- 近日,由美国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ennead执笔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的桃浦智慧城正式进入中期施工阶段。ennead建筑事务所与临港集团如下诠释了桃浦智慧城的设计核心:集科技、智慧、生态于一体的21世纪新一代活力创新性城市社区与产业研发中心。
项目方案结合了世界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城市设计先例与上海老城区传统步行路网规划,坚持“以人为本、智慧引领”的基本原则,成功定义了上海这座生机勃勃的国际化大都市内,21世纪城市社区转型发展新风向。
现如今,中国国内的城市建设正以一种史无前例的速度急剧扩张。摩天大楼遍地开花,各式基建和商业综合体层出不穷。中国已超越世界各国成为当今建筑体量最多、尺度较大、建设速度较快的国家。
单一、独栋式、超高层建筑定义了城市天际线,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步伐。
ennead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合伙人彼得·舒伯特(Peter Schubert)近日在南华早报发表署名文章,阐述了 “中国建筑应更专注公共空间” 这一观点。
舒伯特先生认为,随着中国国内中产阶级群体的不断壮大,公民文化空间需求不断攀升。秀场式摩天大楼已无法满足中产阶级在文化、内涵、历史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取而代之的将是经久不衰、富含文化积淀的公民文化建筑。
“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城市建设
毫无疑问,在过去20年间,美国在超高层建筑上的专业知识,已成为建设城市地标性、天际线式建筑的重要参考标准。可悲的是,西方城市建设中对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视度与专业度却并未受到同等重视。
上世纪20年代,美国各地迅速掀起城市化热潮。单一用途的商业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城市建设俨然成为了建筑比高的试验场。
洛克菲勒中心的建立打破了这种怪象,即,在设计上不再聚焦层高和单一功能,而更多地引入建筑本身对周边环境和城市空间的附加作用,如零售商业、餐饮、公共空间和文化区间等。
洛克菲勒中心的设计理念根植于人类城市建设“初心”。早在超高层建筑技术成熟前,美国和欧洲的城市建设均是以开放式空间、广场和公园等地为中心,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和巴黎孚日广场等。
动画般的开放式空间,或可称之为“城市空地”,是高密度城市的中心,并将承载一系列文化及公共活动。和作为城市天际线的超高层建筑一样,“城市空地”亦将成为城市体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对于建筑的定义正经历着从“量”到“质”的过渡。作为城市建设者,我们又重新看到了引领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希望。近期政策表明,中国政府将移除部分由国外建筑师设计的“怪”状建筑,并以一系列代表中国文化积淀和核心价值的“新”式建筑取而代之,重新定义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
天际线式超高层建筑往往“遗世而独立”
从领导层逐步向下渗透的,意识形态的进步将赋予城市建筑更多想象力与生命力。
过去20年间,中国建筑热潮似乎充斥着高大、惹眼或古怪的、对公民文化建设贡献甚微的天际线式建筑。为冲破上述怪象,中国开放商们间正掀起着一股“初代公共空间建设”运动。
与80年前的洛克菲勒中心一样,建筑设计将更注重商业用地和城市文化的交融,包括但不限于艺术、教育、娱乐、交通和零售功能。
这或可喻为当代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中国是时候将目光转向与之生产力、发展潜力相匹配的,满足公民精神文化建设要求的公共、文化建筑了。
放慢城市化进程,让鬼城不复存在
城市体验并不仅仅是钢筋水泥间的单调乏味。城市公共空间已成为定义城市宜居宜业指数的重要标杆。中国新城市建设需突破建筑本身,创造一系列基于公民文化、精神建设纲要的城市空间。
作为建筑师,我们有义务落实并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发展的创新性城市空间。公民文化和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也将满足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对精神食粮的迫切渴求。
盲目地追求数量与速度,留下的只会是如鬼城般没有灵魂的躯壳。新时代城市建设将更多地塑造出一个个尊重历史、展望未来、促进文化发展并维护经济稳定的现代化“中国之城”。
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巨大的公共空间建设需求,我们相信,假以时日,中国必将成为21世纪国际化示范性城市建设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