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7年10月23日电 /美通社/ -- 营销就是满足目标受众需求,而营销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解决同一个问题 -- 需求与传播的时空错位。今年时间已过了70%,2018年品牌要如何追赶上营销趋势?近日,时趣针对该话题发表了独特的观点,认为移动社交早已过了“有做就是赢”的早期红利阶段。从创新到整合,品牌营销第二回合的胜负关键在于对场景社群的认知与应用。
随着媒介环境与技术不断更新,整体生态也逐步成型。碎片化、随时随地、跨平台、注意力稀缺……移动社交为品牌营销带来更多玩法的同时,也让传统模式加速失效:以展示为核心的营销行为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被视而不见,曾高效让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封闭环境所剩无几。
“不是你不好,但没人7*24小时惦记一瓶洗发水”
新兴品牌例如某网红奶茶店的排队盛况让众多成熟品牌羡慕。只是风潮过去之后,所有的品牌依然面临同样的问题。不管品牌如何叫嚣自己卖的不是产品而是用户欣羡的某种“lifestyle”,依然不可能让用户时时刻刻想着品牌。
场景化为品牌增加了更多有效的思路,但单纯从“使用场景”的角度出发,依然避免不了品类本身的局限。毕竟想买洗发水的时候、使用洗发水的时候、挑选洗发水的时候是三个场景,而电商与移动社交的组合,加上用户自身的不同生活方式,会让任何品牌预设的线性单向用户旅程都变得过于理想化。
没有人对所有的东西感兴趣。对于一个用户来说,消费世界的大部分东西都是麻烦和没那么有趣的,在其中做出选择是一件消耗性的事情,所以他们需要品牌存在。当品牌花样百出的营销让他们的客户接收程度接近饱和之后,如果能有靠谱的推荐,那将是更好的事情。品牌不可能覆盖那些用户没有想着它们产品的场景,也很难创造出本来不需要但现在用户“中蛊”一样需要产品的场景。但人可以。
没有办法让所有人对单个品牌或品类感兴趣。对于单个的品牌或品类来说,大部分的消费者注定不可能成为真爱品牌的狂信者。他们对这个品类的兴趣和需求会更为长久一些,但也说不上永恒。而那些真的对这个领域充满兴趣、真的认同品牌、愿意成为品牌影响力传递者的真爱粉,则是品牌需要识别和帮助他们建立影响力的人。
人与人的关系才是较好的媒介和渠道
时趣的波纹理论诞生已有好几年,顺移动社交时代的实质,从根本模式上就是颠覆了漏斗式的思维模式。不少品牌以波纹理论作为指导,缔造了很多成功的营销案例。只是对波纹理论认识和应用,大部分还停留在“如何创造更具有自传播性的内容及创意”,“在哪里寻找和投下小石子来激发波纹”这两个领域,对于产生波纹的介质本身稍显不足。
社群,是以人与人的频繁交互关系作为构成物,也是产生影响力波纹的较佳介质。而社交媒体这些年的发展,从扩张、普及到内化为大众生活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更是经过了默默地分层与固化,变成了一个个松散但区隔的平行世界,各种亚文化的主流化趋势也加速了这个过程。
相对于现实中的职业或学业关系,社群的边界更为模糊,但也正是这种模糊,可以轻易地跨域物理上的时空距离,让人与人产生新的关联。
社群之间的区隔又是鲜明的,鄙视链的存在就是较好的例证。这种是不是“我族类”的判断对于社群成员非常重要,甚至堪称“信仰之争”。而且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越是方向趋同的社群,内部分化形成的不同小社群之间,往往则是“战意”最旺盛的,例如某知名青春男性组合不同成员的粉丝互相掐架。
场景社群,提升营销有效性的关键
定义:基于需求场景,由用户在交流中构成的社交圈层结构。
对于品牌理解移动社交时代的用户,以及在移动社交时代更准确衡量媒介的资源价值来说,场景社群都是一个更优的思路方法。
在这个物质与注意力的稀缺程度成反比的时代,需求早已不再停留在产品本身属性这个层面。用户对产品和品牌的需求呈现出两极分化:
大部分用户对于自己相关的大部分选择都是第二个模式,而每个人都可能在一些领域抱有第一个模式的心态。正是理解这种错综复杂的属性作用,让大数据之下的用户画像呈现出更符合现实的立体面貌。
以场景社群的视角,也就更能理解不同平台型媒体的价值所在,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丰富构筑有利于自身的在线化场景,甚至启动建设营销自动化能力,这对于想要进行更高效整合的品牌来说,都将成为营销竞争中的破局点。
2017年,较值得关注的营销趋势将是场景社群的认知和应用。
了解场景社群的不同类型,为品牌提供营销赋能的基础。
熟悉场景社群的运作模式,为品牌找到犀利有杀伤力的痛点洞察。
理解场景社群的跨平台应用和背后的数据原理,让媒介选择不再纯靠经验+运气。
后续,时趣将更新更多认知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