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2017领星肿瘤精准医疗国际峰会盛大揭幕

领星生物
2017-04-15 14:00 9470

国内外专家热议“精准医疗2.0”时代的肿瘤临床治疗

上海2017年4月15日电 /美通社/ -- 由领星生物(以下简称“领星”)主办、《NEJM医学前沿》协办的“独具匠星,领驭全程”2017领星肿瘤精准医疗国际峰会今日盛大揭幕。逾两百位海内外肿瘤临床专家齐聚上海,就“精准医疗2.0时代”肿瘤临床治疗的最新进展和新技术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领星也于会议期间宣布启动“肿瘤精准用药临床研究基金项目”,支持临床医生对中国癌症患者的精准用药过程监测,以及临床耐药过程和耐药驱动的临床研究。

本次大会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教授担任名誉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毛颖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何建行教授担任主席并主持大会。西雅图瑞典癌症研究所执行董事Thomas Brown博士、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脑瘤中心执行董事Tracy Batchelor博士、上海市胸科医院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陆舜教授、耶鲁大学肿瘤免疫中心主任陈列平博士先后做主旨报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肖瑞平教授也向现场嘉宾介绍了由其担任执行主编的NEJM唯一授权中文数字媒体《NEJM医学前沿》。当天下午,两百余位嘉宾分赴四场主题论坛,就精准医疗在肺癌、肝癌、肠癌及神经肿瘤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未来发展进行了针对性的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詹启敏院士表示:目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去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为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需要秉承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也需要产、学、研、政等多方面力量的整合。此次由领星主办的肿瘤精准医疗国际峰会为我国精准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为更好地集思广益、总结过去精准医学发展的成就,并形成新的思路和新的合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将有力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精准医学的发展。

生物分析和大数据勾画肿瘤治疗未来蓝图

拥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西雅图瑞典癌症研究所(Swedish Cancer Institute, SCI)是全球知名的肿瘤研究机构。SCI执行董事、领星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Thomas Brown博士在主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SCI所推动的“精准医疗项目”的进展和经验。

他表示,SCI对“精准医疗”的定义具有双重含义:一,借助患者(或患者肿瘤)的遗传及分子信息确定引发癌细胞的基因变异,再通过靶向药物在适用的情况下灭活癌细胞;二,针对每个患者独特的心理、社会和精神需求提供完整的支持性护理。

基于这一理念,SCI从人口健康、预防、诊断、预后、治疗和生存等方面统筹设计精准医疗项目内容,结合基因测序技术、恪守伦理要求的执行机制以及随访和信息更新等严谨流程,建立包含患者癌症类型,分子检测结果,实验室、病理和影像学结果及个人病史等信息的数据库,使深入挖掘患者数据和科研成果,制定针对带有特定基因变异的肿瘤的较佳治疗方案成为可能。

根据规划,到2018年,SCI将在其“精准医疗项目”中采用以全外显子组和转录组测序、蛋白质组学和免疫分析等为核心的应用,这与领星自成立伊始就开始积极推广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的理念不谋而合。作为中美两国肿瘤精准医疗实践的代表,领星与SCI就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在信息的全面性、时间性以及临床结合度等方面的优势达成了高度共识。

以基因组学指导脑瘤的靶向治疗和临床试验

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脑瘤中心执行董事、神经肿瘤部主任Tracy Batchelor博士围绕“脑瘤的靶向疗法”和与会专家分享了在精准医疗时代下,脑瘤基因变异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性。

Batchelor博士指出,在肺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等不同癌种中,都存在着典型的基因变异模式,FDA也已经批准了数十种靶向药和一批临床试验。在脑瘤中, EGFR、IDH1/2和AKT等驱动基因变异的检测也影响着患者的实质性临床获益。他介绍了这些基因变异对脑瘤不同亚型临床分期和治疗策略的指导性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基因的临床证据也正是领星胶质瘤指南精缩版(10项基因)产品设计的依据。最后,Batchelor博士就肿瘤脑转移的分子驱动类型进行了分析和案例分享,并介绍了美国脑转移相关临床试验的目的和初衷。

4月10日,与领星同属于综合医疗服务集团——嘉信控股的嘉会医疗与美国麻省总医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不仅增强了嘉会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也为领星向患者提供国际最新药物、治疗手段和临床试验等肿瘤治疗的临床资源,带来了优势。

肺癌治疗:从细胞毒药物化疗时代跨入免疫治疗时代 

上海市胸科医院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领星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陆舜教授带来了关于“肺癌的免疫治疗”的报告。他强调,利用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让患者主动免疫并临床获益,已经成为化疗失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

陆舜教授还为与会专家介绍了其他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如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 TMB),并特别引用不久前刚发表的TMB与肿瘤免疫治疗相关性的一项CheckMate 026研究成果,讲解了使用全基因组测序进行肿瘤基因突变谱的检测评估TMB,从而指导非小细胞肺癌一线PD-1用药的有效性。

他强调,未来,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应联合放化疗、靶向和免疫疗法,优化各种临床评估和检测手段并拓展跨适应症的研究,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免疫治疗:以新视角为肿瘤临床治疗带来新希望

作为PD-L1的发现者,同时也是首个PD-1/PD-L1封闭抗体临床试验的发起人和主要参与者,耶鲁大学肿瘤免疫中心主任、领星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陈列平博士在题为“肿瘤的免疫治疗的原理”的报告中,详细回顾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并以详实的案例说明,免疫治疗在为肿瘤患者带来临床获益方面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陈博士表示,通过将抗体药作用于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的淋巴细胞周围区域,可直击免疫缺陷的微环境,对免疫缺陷的局部进行“矫正”,利用恢复正常的免疫功能与肿瘤相抗衡。因此,相比传统的放化疗等方法,大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的耐受性更强。同时,他还强调了肿瘤免疫治疗在临床应用上的具体问题以及未来有关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更多发现可能。

与时俱进,开启“精准医疗2.0”时代

从主旨报告到分论坛讨论,与会嘉宾普遍认为,肿瘤患者对精准医疗环境下更多实质性临床获益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目前以二代测序为基础并以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为目的的推广模式已无法满足这一需要。

领星将基于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的齐全面基因变异数据,与患者病理资料和终身随访结合,打造完整的“基因+临床”精准医疗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辅之以可实时监测肿瘤细胞动态构成的定制化循环肿瘤DNA监测产品以及海外资源对接服务,领星倡导为中国患者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全时全程”精准医疗服务,由此开启“精准医疗2.0”的新时代。领星为探索贴合患者临床需求、以患者临床获益为导向的精准医疗全新发展模式而做的努力赢得了与会嘉宾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赏。

领星总裁许强博士表示:“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希望搭建起一个高质量的学习交流平台,与一线临床专家共同探讨精准医疗最新发展和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实践中,结合今天宣布启动的‘肿瘤精准用药临床研究基金项目’,领星也将在未来致力于为国内肿瘤临床医生提供更大的支持,最终造福更多患者。”

消息来源:领星生物
China-PRNewsire-300-300.png
医药健闻
微信公众号“医药健闻”发布全球制药、医疗、大健康企业最新的经营动态。扫描二维码,立即订阅!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