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5年12月14日电 /美通社/ -- 当前,智能可穿戴这一概念炙手可热,未来有望成为IT业界新的爆发点。有分析机构预测,2015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71亿美元。
然而,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形态各异、功能众多、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厂商众多、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在设备安全、性能、设备智能化、设备长期可穿戴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如何实现可穿戴设备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可穿戴设备行业的整个产业链中,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扮演着何种角色?作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全球知名检测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UV特地采访了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行业专家杨昕。杨秘书长就可穿戴设备行业面临的问题及挑战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并从检测认证的角度贡献了解决方案。
标准缺失成可穿戴设备普及的“拦路虎”
虽然可穿戴设备这一新兴的领域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但国内的法规、标准尚不健全。杨秘书长指出,可穿戴设备行业的规范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首先,需要对可穿戴产品做一个明确的定义,这是即将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联盟通用规范里面的重要内容。这个定义主要侧重强调产品的形态,而非产品的功能。可穿戴设备的形态特点主要是直接与人体产生接触。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国电子产品只需要通过3C认证,而可穿戴产品有一定的形态特殊性(直接跟人接触),如果没有检测机构提出具体要求规范,会对人体带来一些潜在危害。
其次,从功能上来讲,可穿戴产品又具有跨界的属性,在应用规范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于用于医疗等专项领域的可穿戴产品来说,由于本身医疗行业有其自身的一些规范和标准,如果没有检测机构打通可穿戴行业和医疗行业之间的界限,那么可穿戴电子产品很难得到推广应用。杨秘书指出,相应标准缺失使得在产品功能性和市场推广方面备受质疑。
最后,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特别由于我们国家电子制造行业具有忽视技术研发,而注重于应用和推广的特点,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如果没有一个标准规范,白热化竞争和价格战会逐渐拉低产品质量。因此,整个行业迫切需要第三方机构的引导,在质量和可靠性上可穿戴产品进行区分,帮助消费者明智地选择智能可穿戴产品。杨秘书长特别强调,在行业规范化发展方面,第三方检测机构能够做行业联盟所力所不及的事情,一定能够大有可为。
TUV莱茵帮助过“标准化”这道坎
杨秘书长认为,解决目前可穿戴设备尚缺乏行业和产品标准的问题,是释放这一蓝海市场的关键点,而TUV莱茵等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相比政府机构能够较快最准地捕捉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能够对可穿戴设备进行专业、独立的产品分析评价,帮助可靠性高、适用性强的产品脱颖而出,是可穿戴设备标准化之路上的重要推动力量。
标准可以为可穿戴行业建立基准线,规范行业形成健康发展,以防良莠不齐,同时可促进实现互联互通,有助产品发展。以前国标委、质监总局来统领相关的标准制定;为适应新兴行业的现状,国家有关部门从去年4月份到今年3月份不断发布相关的条例,鼓励联盟信息机构和第三方的机构参与进来。国家认监委的认证功能已大大弱化,将这方面的功能交给第三方服务机构。杨秘书长认为, TUV莱茵作为世界知名的检测认证机构,能够把国际的标准、经验和技术带到中国,TUV莱茵的参与对产业发展也大有裨益。
当前,形成产业联盟、产学研合作是制定有效标准的实现路径。TUV莱茵作为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联盟常务理事单位,依托集团强大的技术专家团队,一直大力配合和支持联盟发起的各项活动,积极参与联盟标准制订工作,为中国可穿戴行业的标准制定以及整体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