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5年11月30日电 /美通社/ -- “老年痴呆”从字面上理解,大部分人会拆分为“老年人”加“痴呆”。“痴呆”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迟钝、呆傻、愚昧。通俗的讲可能会被理解为人老了,头脑就变得愚钝了、呆傻了,什么也做不了,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了。大多数人不认为这是一种疾病,而是自然衰老;还有一些人由于病耻感羞于对外公开和积极治疗。说到老年痴呆,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阿尔茨海默症,“阿尔茨海默”这个名字,源于1906年首先发现此种病症的德国神经科医师的姓名。在中国,更为公众熟知的称呼是“老年痴呆症”。但包括原卫生部在内的业界机构多年来也一直呼吁为这一带有歧视性的称呼正名,以消除公众的误解及患者和家属的病耻感。
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于2015年5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对老年痴呆患者及家庭展开了记忆定性调研项目,调研结果发现“老年痴呆症”一词的确让部分患者和家属感到自卑和反感,甚至让一些患者因害怕受歧视而延误治疗,这种叫法的确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困扰。目前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对“老年痴呆症”使用了新的病名,如台湾称为“失智症”,日本称为“认知症”,香港称为“认知障碍症”。为了使中国大众和患者走出疾病误区和病耻感。卫材(中国)于2015年11月26日感恩节当日启动为“痴呆”正名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医生和大众发出10000份调查问卷,并将于2016年1月向社会公布调查问卷结果,让更多的患者及家属能正确认知并及早采取行动,及早治疗,留住更多美好记忆。
根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最新报告,全球每3秒就新增1例痴呆患者,且每20年痴呆患者人数将增加1倍。阿尔茨海默病是导致痴呆的最主要病因,占痴呆的60%以上,另外还有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由于“阿尔茨海默病”一方面不能包括所有的痴呆,另外一方面是医学学术用语,不便于大众认识和了解此类疾病,所以阿尔茨海默病来替代老年痴呆症也是不可行的。为“痴呆”正名调查问卷中将设置:失忆症、认知症、认知障碍症、失智症、脑退化症、老年痴呆症及其他7个选项供大众选择或提供更贴切的名称。
痴呆已成为全球化的公共健康问题。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痴呆发病率高达5.1%,漏诊率更高达90%以上。阿尔茨海默病的最初症状往往被人忽略,老人的家属经常只是认为老人“年纪大了”。老人变得健忘;变得交流困难;在熟悉的地方也容易迷路;时间概念模糊;做家务开始变得困难;很多老人的判断力和警觉性也在下降。这样的症状会持续一到两年,随即发展到中期。老人变得更加健忘,如厕、洗漱、穿衣等开始需要人的帮助,行为发生改变,例如经常徘徊、反复问问题、缠人、喊叫,出现睡眠紊乱、幻觉,甚至表现出一些攻击行为。包括阿尔茨海默在内的痴呆病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的重大负担,正成为各国公共卫生关注的重点。
就像一个婴儿是怎么成长的,倒过去就是一个老人是怎么退化的。如果把75岁看成人生的平均寿命的极限,当父母到了75岁以后,你就要把他看成一个婴儿一样,像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呵护他、教他、陪伴他、体谅他、宽容他和放纵他。也同样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了被肯定的需要,有了逻辑判断能力、理性控制能力、有了尊严、有了荣誉感……患病的老人恰是这样逆向地退化,退掉了荣辱感,退掉了理性与逻辑能力、退掉了行为认知、判断力,到最后退掉了亲情……。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大众正确的认知疾病、及时确诊、正确治疗。
卫材(中国)自2012年起,与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一起在全国推广黄手环活动。黄手环活动是一项防止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走失的爱心行动。截止到目前,活动在33省免费发放黄手环45万个;在全国各地针对社区居民开展了450场知识普及讲座。2015年9月11日卫材(中国)再联手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共同开启 “记得我爱你”重新认识阿尔茨海默病公益行动。此次行动将通过构建覆盖全国的疾病宣教及诊疗支持网络,致力于打破大众将该疾病认为是自然衰老、对诊疗持消极态度的误区,进而为更多患者创造及时确诊、正确治疗的机会,从而帮助更多的老人延长记忆,有尊严、有质量的安度晚年生活。从婴儿到老人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让我们一起给生命的两端同等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