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5年10月10日电 /美通社/ -- 2015年10月10日是第2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近年来,随着《精神卫生法》颁布实施,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全社会重视精神卫生事业的氛围,国家不断加大对精神卫生领域的投入,通过改善精神卫生机构条件,培养精神专科医务人员等措施,提高精神卫生服务整体水平。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应激因素日益增加,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多,公众对抑郁症、焦虑症等认知率低,社会偏见和歧视广泛存在,讳疾忌医多,科学就诊少。
为传递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知识,普及科学、正确的精神疾病治疗及康复理念,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指导,健康报社、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携手主办、灵北公司支持的“精神卫生科普教育行动”在京启动。首批来自全国的24位精神学科专家成为此次科普行动的特聘专家,各方将共同携手开展精神卫生科普教育行动,提高公众对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识、逐步消除社会歧视。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相关部门领导、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相关部门领导、健康报社社长邓海华、灵北公司领导、国内知名精神学科的专家、媒体等共同出席并见证了项目启动,共同呼吁全社会一起关注精神健康,努力推动形成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促进公众心理健康,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1/4人群面临精神健康困扰,抑郁症将成较大健康问题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于今年7月14日发布的《2014年精神卫生地图集》显示,全世界每10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精神障碍[1]。全世界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可能面临精神健康的困扰;而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中,约四分之三的患者得不到任何治疗。到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较大的健康问题之一。世卫组织的研究也显示,全球抑郁症的年患病率约为11%。抑郁症的疾病负担已经位列全球疾病总负担的第四位,预计2020年其疾病负担仅次于冠心病,位居全球疾病总负担第二位[2]。
在中国,各类情感障碍患者人数已将近9,000万。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一项以全球15个城市为中心的合作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上海综合医院就诊患者中抑郁症患病比例达4.0%。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说到:“虽然目前国内抑郁症患者的确切数据难于统计,但其比例不会比发达国家低很多,尤其是近几年,更呈增长态势。”
对于患者来说,因抑郁症等精神障碍造成的误工和工作效率低下产生的经济损失,比疾病本身治疗负担更加巨大。一项“中国首次工作场所中的抑郁症”数据调查报告显示,70%的受访者曾因为抑郁症而请假中断工作,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感到注意力集中困难而使工作效率低于平常水平。以2007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联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测算数据为例,中国抑郁症一年总损失达513.7亿元,其中直接用于医疗费仅为56.2亿元。在欧洲,抑郁症和超过7%的过早死亡有关,现在每年让欧洲各国政府花费的资金超过920亿欧元[3]。
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规范诊疗理念函待普及
随着政府、媒体及各方的大力宣传及相关项目的开展,抑郁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认知情况在中国有了逐步好转,但是“患者不自知,医生也难识别”的现状还很不容乐观。
“抑郁症患者中,只有10%的人寻求帮助,其中一半到医院看病,这其中又只有2%~3%到精神科就诊,其他都认为自己患的是躯体疾病。”于欣教授说,到精神科就诊的抑郁症患者只有大约10%是首次就医,即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需要精神科帮助。其他都是多次在综合医院各科就诊,病情迁延不愈,最后转诊来到精神科。
与数量庞大的患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我国仅有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专科医疗资源短时间内无法迅速增加,已成为目前公共卫生建设面临的严峻问题。在临床中,接触抑郁症患者第一关的往往是社区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医生,但是由于医生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高,导致患者经常被漏诊。而抑郁症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会导致抑郁症慢性化,或者发展成为较难治性病症,严重者还会出现明显的功能残疾,甚至自杀行为。
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误区还体现在用药方面,认为即使患病,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控制抑郁症,而不需要寻求专业医生及药物治疗。很多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担心吃药成瘾或人会变傻,对药物有恐惧心理。于欣教授表示:“抗抑郁药物绝不会成瘾,一些抑郁症患者出现脑部功能衰退,并不是药物引起的,是疾病本身对大脑造成的损害。抑郁症不能拖延、回避治疗,拖延时间越长,造成的损害越大,经过合理治疗,抑郁症是能够痊愈的。”
推进科普 终结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认知诊疗误区
2013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法规的实施,使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但现实的困境依然不容乐观。今年6月,《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发布。针对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规划指出2020年希望达成的“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防治能力明显提升。公众对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的认识和主动就医意识普遍提高,医疗机构识别抑郁症的能力明显提升,抑郁症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0%。 ”为此,规划特别提出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科普教育先行 。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卫生宣传,增进公众对精神健康及精神卫生服务的了解,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精神卫生科普教育行动”正是应规划的要求应运而生。健康报社社长邓海华表示:“该项目致力于通过在全国范围内选拔知识全面、有社会责任感、热心科普与公益事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卫生科普专家,初步形成我国精神卫生疾病宣传网络。通过开展‘媒体访谈、院内患教、科普经验交流会’等科普咨询活动、科普咨询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定期为公众提供心理健康公益服务、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为精神障碍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专业心理卫生服务,从而进一步推进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深入开展。”
作为此次科普教育行动项目的支持方,灵北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总经理柯嵩涵表示:“作为一家拥有100年历史的、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全球性制药公司,灵北公司大力支持 ‘精神卫生科普教育行动’,这也表明灵北公司致力于推动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通过把更多专业人士联合起来,为公众提供精神疾病认知和治疗的渠道,促进抑郁症整体就医率提高,帮助更多抑郁焦虑患者摆脱疾病的决心和信心。”
24位精神卫生科普专家名单
序号 |
专家姓名 |
工作单位 |
1 |
于欣 教授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
2 |
司天梅 教授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
3 |
王刚 教授 |
北京安定医院 |
4 |
杨甫德 教授 |
北京回龙观医院 |
5 |
魏镜 教授 |
北京协和医院 |
6 |
方贻儒 教授 |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
7 |
施慎逊 教授 |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
8 |
贾福军 教授 |
广州精神卫生研究所 |
9 |
李涛 教授 |
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
10 |
李凌江 教授 |
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 |
11 |
王高华 教授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12 |
徐一峰 教授 |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
13 |
许秀峰 教授 |
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14 |
陈巧灵 教授 |
大连市第七医院 |
15 |
李晓白 教授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16 |
季建林 教授 |
上海中山医院 |
17 |
陆峥 教授 |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
18 |
张克让 教授 |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19 |
张宁 教授 |
南京脑科医院 |
20 |
宁玉萍 教授 |
广州市精神病医院 |
21 |
况利 教授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22 |
高成阁 教授 |
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 |
23 |
赵旭东 教授 |
上海东方医院 |
24 |
姜文海 教授 |
大庆市第三医院 |
[1] 新华社,世卫组织称全球一成人存在精神卫生障碍,2015-7-16
[2] WHO,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1 - Mental Health: New Understanding, New Hope
[3] 美通社,伦敦主办与抑郁症作斗争的全球峰会,2014-11-26
图片 - http://photos.prnasia.com/prnh/20151010/0861509533-a
图片 - http://photos.prnasia.com/prnh/20151010/0861509533-b
图片 - http://photos.prnasia.com/prnh/20151010/086150953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