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5年8月17日电 /美通社/ -- 自我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之后,制造业转型话题再度升温。从全球范围来看,这几年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精力转回到制造业发展上,例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回归制造业”,以及德国的“工业4.0”等等,不断增强自身在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和话语权。那么,我国的制造业转型战略该如何落地,是不是要按着发达国家的成功路径往前走呢?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兴山对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的核心理念与路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互联,精细,智能,这是浪潮助力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的核心理念。中国企业要实现智能制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关键环节技术应用、整体技术应用和智慧企业阶段,各阶段在互联、精细、智能方面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智能制造转型的核心理念
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关注智能制造,主要呈现出两个大的方向或路线:其中之一以德国为代表,充分发挥其在制造业的专业优势和深厚积累,不断改进制造业系统,然后通过物联网进行整合,并采用通讯、计算机、软件、芯片等不断向前演进,所以也叫“硬件进化”;另一个是以美国为代表,整合强大的互联网、软件、通讯等技术与应用模式,向制造业渗透、融合,实现“再工业化”。
对于我国来说,向智能制造转型的优势之一是互联网模式比较丰富,涉及旅游、交通、餐饮等众多领域,互联网技术、应用、商业模式等较为成熟,在这方面有点像美国。不过在互联网与产业融合方面,我国相对较弱,因为国内互联网应用模式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如何过渡到制造等产业互联网领域,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现在很多人都在提工业4.0,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还处于2.0普及、3.0推广和4.0示范的阶段。因此,中国在谋划工业4.0的时候,还要全力打造3.0,甚至还要去补2.0的欠账。很多企业在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基础还比较薄弱,所以要向智能制造转型,首先就要解决内部精细化管理等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金字塔型的组织架构逐渐显露出弊端,很多大中型企业开始向扁平化组织转变。组织扁平化之后,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绩效考核,在将企业内部各个模块切分、实现内部市场化之后,绩效考核工作就变得非常困难,此外还有成本管理、内部报告等等,都需要通过管理会计支撑内部精细化管理。现在谈到“中国制造2025”,大家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技术问题,管理问题很容易就被疏忽了。需要指出的是,发达国家在向“工业4.0”转型时,其基础管理,包括质量成本、预算管理等工作做得很扎实。因此,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企业必须注重精细化管理、基础化管理及标准化管理。
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整合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数据资源,以及外部(产业链上下游、互联网等)的数据资源,形成企业大数据,并通过分析模型进行大数据分析,将结果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各级管理人员能够灵活、高效地进行智能决策,如生产过程调度指挥、库存占用情况监控等等。不仅如此,智能化应用还可覆盖供应链、物流、制造等各个环节,从多个维度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互联,精细,智能,是浪潮助力制造企业转型的核心理念。具体来看,互联是手段,企业可以采用浪潮云采购、电子商务、移动应用等解决方案建立企业内部与互联网之间的数据、应用等连接通道,实现协同互联,为C2M、众包等互联网新兴商业模式提供可能;精细是管理的本质,只有先做好内部管理,外部互联才能真正形成价值。在这部分,浪潮拥有管理会计、财务共享服务、HCM人力资本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专业工具及解决方案,可通过内部管理精细化、数据化,形成企业大数据,支持外部互联并提供数据支撑;最后是智能,在内部精细与外部互联的基础上,依托浪潮主数据管理MDM、数据集成IDI、数据与商业分析BA等专业化工具,整合企业内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海量互联网大数据,形成企业大数据并基于此开发出丰富的新应用,提升企业智慧化运营的水平,使“互联网+”真正发挥价值。
智能制造需练好“信息化内功”
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正重构经济格局,同时也是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的重要支撑。产品是智能的,制造设备是智能的,制造过程是智能的,三个智能连成一张大网,就构成了工业4.0。首先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要有物理信息系统,即将现实中的物理设备数字化,比如,统计数据显示国内拥有六百多万台机床,如果通过智能化改造,它们将成为数控机床,具有数字标签或身份。数字化之后,这些设备就能网络化,然后基于网络进行分析、决策等等,从而实现智能化。
浪潮认为,中国企业要实现智能制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在互联、精细、智能方面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第一阶段是关键环节技术应用,以精细化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关键环节实现外部互联;第二阶段是整体技术应用,从设计开发、生产计划到售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实现集成,企业内外部实现全面互联;第三阶段是智慧企业,以智能优化决策为核心,以大数据驱动各种制造活动的执行,全面实现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产品。
在智能制造理念落地推进过程中,浪潮侧重于根据用户及其所在的细分行业特点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的航空航天装备业,浪潮GS企业管理系统与航天某院的的设计系统进行对接,实现智能设计。另外,在车间管理过程中,过去工人进车间后可能更多依靠生产指令工作,现在通过工位机显示工作内容、质量要求等等,这是由ERP系统提供支持的;质量管理上,航天装备业对质量要求非常高,可通过对零部件以及加工过程的监控获取实时数据,包括加工的物理尺寸、刀具的精度等信息,为管理人员指挥调度提供支持,还能对质量事故进行跟踪回溯,避免类似事件发生。这个智能制造项目的推进成果,总结起来可称之为“六化”,即指挥管理数字化、生产排产智能化、车间现场看板化、数据采集自动化、质量管理透明化和物料管理精细化。
在《中国制造2025》的另一个重点领域农机装备业,浪潮有一家用户是我国机械装备龙头企业,同时也是全球较大的农用拖拉机制造商,拥有国际一流的农用机械装备生产基地,近两年通过双方合作,打通研、产、供、销、服务全价值链管理,其中利用“互联网+”可支持客户网上订单选配,实现由预测生产向个性化农机定制生产的突破;通过对生产装备、上位机、PLC、称重等设备数字化改造,以及与MES、PLM系统的集成互联,实现生产设备一体化控制,从而实现整个生产制造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这家企业还通过智能农机和大数据,开展增值服务,向制造服务转型。例如利用农机上装的全球定位系统等设备,在耕地过程中获取各地土壤硬度等信息,基于此生产出相应的复合肥并推荐给当地的农户,促进智慧农业。
可以说,这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不谋而合。而装备制造企业自身,也通过与浪潮携手互联网+,实现了“智能产品”+“智能装备”+“智能生产制造系统”的智能制造。
目前,浪潮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成功应用于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等行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此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浪潮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浪潮”战略,依托浪潮在服务器、存储、软件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在航空航天装备、船舶、农机装备等制造业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的实践经验,积极应对“互联网+”与传统企业融合的挑战,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机遇,秉承互联、精细、智能的理念,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面向大中型企业,以混合云应用模式为主攻方向,以实现智能制造为目标,加速以数据为中心的企业云落地步伐,帮助传统制造企业实现互联网化,向智能制造转型。
《中国制造2025》还提出,要强化应用牵引,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协同推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可以说,产业链的协同推进是支持制造业向智能转型的又一个重要力量,因此,在发布“中国制造2025@浪潮”战略的同时,浪潮集团还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20多家机构,发起成立中国智能制造信息化推进联盟,以航空航天、船舶、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核心行业为中心,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与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联合体,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的新需求合力攻关,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加速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