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中国新闻周刊》主编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叫记者“老师”?美通社在京举办新传播茶会

2018-08-06 16:14

8月15日,美通社在京举办 “如何准确高效地进行媒体沟通和受众互动,传递品牌价值”传播茶会。曾任《中国新闻周刊》战略发展部副主任、现任中国新闻社国是直通车执行主编孙忠一、美通社媒体研究员王雨涵、美通社媒体监测与洞察部经理孙希妍,与现场超过百位企业公关传播负责人,分享了如何利用不同的传播媒介和沟通方式,与媒体交流,与受众互动,准确高效地传递企业信息和品牌价值的实战经验。

不要叫再媒体人和记者“老师”了

自称“资浅媒体人”的孙忠一拥有丰富的新闻传播经验,岗位涉及记者、编辑、新媒体运营、创意策划、销售、发行、论坛等,也见证了传统媒体转型之前的焦灼、转型之中的纠缠以及转型之后的茫然。

在孙忠一看来,现在企业公关对记者与媒体人的称呼“老师”不是十分恰当,因为在现实中,读者并不一定是处于“被教导”的位置,不能被提前预设为学生,记者与读者,记者与被采访者,读者与被采访者,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平视并平等的关系。

从企业与媒体的立场与思路来看,“媒体——话题——受众(广义)”,“企业——内容——受众(专业)” 其传播逻辑并不冲突,然而不同的立场决定了不同的传播思路,媒体的主编们会更看重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而企业管理者更希望拥有好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由此,产生了传播的矛盾。而真正能获得媒体、读者、企业认可的、有新闻价值的内容,都要尽肯能具备以下8个要素,即时效性、影响力、显赫度、接近性、冲突性、异常性、人情味、趣味性。事件中含有的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越多,其新闻价值就越高。

沟通,从内容开始

大部分媒体都在强调内容的“趣味性”,强调读者须要“有趣”的内容,企业和公关就要问了:到底什么是“有趣的内容”?对“有趣的内容”衡量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型标准吗?

美通社媒体研究员王雨涵对此的理解是,最能满足媒体记者报道需要的信息即“有趣”的内容。这种需要最终可以追溯到各类媒体对自己受众的定位。当然,其他的关联因素还有很多,但如果需要找一个“捷径”,不妨尝试受众定位这个思考角度。一家针对普通大众读者的新闻机构和一家为投资者提供商业资讯的新闻机构,各自期待的“理想内容”自然是有很大区别。作为公关专业人士,一般都需要和各类媒体打交道,在pitch一些内容时,清楚不同媒体的受众定位,换位思考,简明扼要提炼出他们的受众最关心的核心信息点,让记者非常清晰地看到他从你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沟通效率。

一个电影是怎么把药企“拉下水”的?

媒体监测不但能用于自我公关日常工作的评估,同时也能及时捕捉行业热点,随时掌握动态。美通社媒体监测与洞察部经理孙希妍以日前大热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向大家展示了媒体监测对于企业在第一时间掌握与品牌和行业相关的媒体动向与声音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媒体监测与分析,我们未必会想到一部电影会对药企或者整个药品行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所有的媒体监测都是基于对有效数据的使用和分析,因此建立媒体监测体系需要借助好的监测工具,完成一系列的监测、预警、处置、应对、修复等多个环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美通社Cision Communication Cloud与CMM平台就可以实现海外及国内媒体全方位的监测和分析。

关于美通社新传播茶会(Media Coffee)

美通社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定期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全国各主要城市举办的线下沙龙活动—新传播茶会(Media Coffee),帮助企业新闻官与媒体记者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企业新闻传播领域的热点话题,至今共举办超过百期,参与企业及媒体超过5000人次,成功邀请到路透社、第一财经日报、商业价值、中国企业家、环球企业家、彭博商业周刊、四大门户等100多家媒体的主编、资深媒体人士分享话题。

关于美通社

美通社1954年创立于美国纽约,美通社的企业新闻稿发布网络覆盖17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媒体、数百万投资者和数以亿计的消费大众,为包括60%的财富500强企业在内的全球6万多家客户提供新闻稿发布、监测和披露服务

消息来源:美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