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信达生物在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口头报告抗HER2单克隆抗体-喜树碱衍生物偶联物(HER2 ADC)IBI354治疗晚期卵巢癌、乳腺癌等实体瘤的临床数据

2024-09-18 08:00

美国旧金山和中国苏州2024年9月18日 /美通社/ -- 信达生物制药集团(香港联交所股票代码:01801),一家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眼科等重大疾病领域创新药物的生物制药公司,在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公布了抗HER2单克隆抗体-喜树碱衍生物偶联物IBI354治疗多种晚期实体瘤的临床数据(研究登记号:NCT05636215)。

本次公布的数据来自一项1/2期研究,旨在评估IBI354治疗晚期实体瘤受试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有效性。共368例晚期实体瘤受试者接受了不同剂量的IBI354单药治疗,包括178例乳腺癌、92例卵巢癌、38例结直肠癌及60例其他肿瘤的受试者。其中42.7%的受试者既往接受过5种及以上系统性治疗方案治疗。研究结果显示:

IBI354单药治疗展示出优异的安全性:

  • 剂量爬坡至18mg, 未发生DLT事件。
  • 最常见的TRAE是恶心、白细胞计数降低和贫血。间质性肺炎方面发生率仅为1.6%,且均为1级。
  • 三级及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的总体发生率为21.5%, 导致剂量降低的TRAE总体发生率为2.4%,导致永久停药的TRAE总体发生率为1.6%,未出现导致死亡的TRAE。

IBI354在多个癌种上表现出积极的早期疗效信号:

  • 铂耐药卵巢癌中(n=87, 6 ~12mg/kg IBI354治疗),总体客观缓解率(ORR)为40.2%,疾病控制率(DCR)为81.6%。其中,40例接受12mg/kg IBI354治疗的卵巢癌受试者中ORR达到52.5%,DCR为90.0%,在HER2 IHC 1+的27例受试者中,ORR达到55.6%,DCR为88.9%。截至数据截止日期,中位随访时间为6.5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和缓解持续时间(DoR)尚未成熟。
  • HER2阳性乳腺癌中(n=59, 6~15mg/kg IBI354 治疗),ORR和DCR分别为67.8%和88.1%。
  • HER2低表达乳腺癌中(n=67, 6~15mg/kg IBI354 治疗),ORR和DCR分别为41.8%和82.1%。其中26例接受了12mg/kg IBI354治疗,ORR达到61.5%,DCR为88.5%。
  • HER2阳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共35例受试者接受6~15mg/kg IBI354 治疗,ORR和DCR分别为57.1%和91.4%。其中26例为结直肠癌受试者,14例获得了客观缓解(其中1例HER2 IHC 2+ FISH+受试者获得确认的客观缓解),ORR和DCR分别为53.8%和92.3%。截至发稿前,另有1例HER2低表达(IHC 2+ FISH-)受试者肿评获得确认的客观缓解。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首席专家周琦教授,作为该研究妇科肿瘤队列的主要研究者表示"约70%的卵巢癌患者在手术和含铂辅助治疗后3年内复发,多次复发最终发展为铂耐药[1]。铂耐药癌患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现有证据为非铂单药化疗或加抗血管生成治疗,ORR仅约4-13.2%,中位总生存期(OS)仅约10.9-14个月[2]-[3][4][5][6]。HER2靶点作为一个成熟靶点,针对HER2的靶向治疗在乳腺癌和胃癌中已被证实具有较好的疗效。IBI354作为抗HER2单克隆抗体-喜树碱衍生物偶联物,在HER2表达1+的铂耐药卵巢癌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我们的I期研究中,在12mg/kg Q3W中显示,ORR为67.5%,DCR为88.9%的临床获益,PFS事件发生率为39.0%,同时在试验中看到了IBI354良好的安全性。延长铂耐药复发卵巢癌的PFS和OS,是妇科肿瘤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抗体偶联药物在耐药复发肿瘤研发已成为热点,也看到希望,针对低表达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临床实验研究与探索,这将为更多的铂耐药卵巢癌患者带来获益。"

澳大利亚墨尔本Monash Health医院临床肿瘤中心Daphne Day博士表示"乳腺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二的恶性肿瘤,在女性中发病率最高,为女性恶性肿瘤的主要死因之一[7]。HER2扩增或过度表达已被证明在乳腺癌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证实了靶向HER2治疗的重要性。IBI354作为抗HER2单克隆抗体-喜树碱衍生物偶联物,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在HER2阳性和低表达乳腺癌观察到有意义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同时,IBI354也展现出优异的临床安全性和耐受性。已有临床数据提示IBI354在乳腺癌人群具有充分的开发前景。"

北京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沈琳教授表示,"结直肠癌已成为中国发病率仅次于肺癌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逐年上升[8]。HER2靶点在结直肠癌的后线治疗也发挥了重要作用。IBI354作为抗HER2单克隆抗体-喜树碱衍生物偶联物,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在HER2阳性消化系统恶性肿癌观察到积极的疗效。值得注意的是,在HER2靶向治疗相对不佳的HER2低表达人群中,IBI354也观测到了抗肿瘤作用。IBI354在后线结直肠癌受试者中也展现出较好的临床安全性和耐受性,支持继续在结直肠癌受试者中的探索和开发。"

信达生物制药集团高级副总裁周辉博士表示:"随着ADC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的迅速发展,信达生物在ADC领域积极布局,持续研发和创新。本次ESMO大会我们首次展示了IBI354在多种晚期实体瘤中优秀的安全和疗效数据,充分证明了信达生物在ADC药物开发方面的能力,我们将持续投入基于经验证的自主ADC技术平台,继续致力于创新ADC分子的临床开发,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更优的治疗方法。"

关于IBI354(抗HER2抗体-喜树碱衍生物偶联物)

IBI354是抗HER2单克隆抗体-喜树碱衍生物偶联物,基于信达生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ADC linker-payload NT3技术平台。IBI354药物抗体比(DAR)值为8,能够携带更多的毒素载荷到达肿瘤细胞;ADC分子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优异的体内PK表现;毒素小分子有很强的细胞膜渗透能力,展现出更好的旁观者效应;血浆中游离毒素小分子浓度极低,带来更低的脱靶毒性和更好的安全性。IBI354不仅在多种荷瘤药理学模型中展现出了良好抗肿瘤活性,在HER2靶向治疗耐药和转移模型中也表现出了突出的抑瘤效力。从临床迫切需求出发,信达生物正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开展临床研究探索IBI354在针对各种晚期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基于此创新ADC linker-payload NT3平台,信达生物正在推进多款自研ADC分子的临床试验研究,初步展现出优异的安全性和疗效信号。

关于信达生物

"始于信,达于行",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是信达生物的使命和目标。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眼科等重大疾病领域的创新药物,让我们的工作惠及更多的生命。公司已有11个产品获得批准上市,它们分别是信迪利单抗注射液(达伯舒®),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达攸同®),阿达木单抗注射液(苏立信®),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达伯华®),佩米替尼片(达伯坦®),奥雷巴替尼片(耐立克®), 雷莫西尤单抗注射液(希冉择®),塞普替尼胶囊(睿妥®),伊基奥仑赛注射液(福可苏®),托莱西单抗注射液(信必乐®)和氟泽雷塞片(达伯特®)。目前,同时还有3个品种在NMPA审评中,4个新药分子进入III期或关键性临床研究,另外还有18个新药品种已进入临床研究。

公司已与礼来、罗氏、赛诺菲、Adimab、Incyte和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等国际合作方达成30多项战略合作。信达生物在不断自研创新药物、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秉承经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年来,始终心怀科学善念,坚守"以患者为中心",心系患者并关注患者家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公司陆续发起、参与了多项药品公益援助项目,让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得益于生命科学的进步,买得到、用得起高质量的生物药。至2023年底,信达生物患者援助项目已惠及17余万普通患者,药物捐赠总价值34亿元人民币。信达生物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提高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水平,以满足百姓用药可及性和人民对生命健康美好愿望的追求。

详情请访问公司网站:www.innoventbio.com或公司领英账号www.linkedin.com/company/innovent-biologics/。

声明:信达不推荐任何未获批的药品/适应症使用。

前瞻性声明

本新闻稿所发布的信息中可能会包含某些前瞻性表述。这些表述本质上具有相当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使用"预期"、"相信"、"预测"、"期望"、"打算"及其他类似词语进行表述时,凡与本公司有关的,均属于前瞻性表述。本公司并无义务不断地更新这些预测性陈述。

这些前瞻性表述是基于本公司管理层在做出表述时对未来事务的现有看法、假设、期望、估计、预测和理解。这些表述并非对未来发展的保证,会受到风险、不确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些是超出本公司的控制范围,难以预计。因此,受我们的业务、竞争环境、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情况的未来变化及发展的影响,实际结果可能会与前瞻性表述所含资料有较大差别。

本公司、本公司董事及雇员代理概不承担 (a) 更正或更新本网站所载前瞻性表述的任何义务;及 (b) 若因任何前瞻性表述不能实现或变成不正确而引致的任何责任。

参考文献

[1] Armstrong DK, et al.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19;17(8):896-909.

[2] Gaillard S, et al. Gynecol Oncol. 2021 Nov;163(2):237-245.

[3] Pujade-Lauraine E, et al. J Clin Oncol. 2014;32(13):1302-8.

[4] Pujade-Lauraine E, et al. Lancet Oncol. 2021 Jul;22(7):1034-1046.

[5] Cannistra SA, et al. J Clin Oncol. 2010;28(19):3101-3.

[6] Naumann WR, et al. Drugs. 2011;71(11):1397-1412.

[7] J Clin Oncol. 2020;38(17):1951-1962.

[8] Han B, et al. J Natl Cancer Cent. 2024 Feb 2;4(1):47-53.

消息来源:信达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