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8年8月31日电 /美通社/ -- 8月31日,由中国旅游协会、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执惠承办的“2018第二届中国极地旅游论坛暨全球极致生活探索嘉年华”,在北京隆重举办。
此次论坛主题为“敬畏与使命”,共邀请50余位国内外极地专家、200余家高端旅行服务商、高端户外装备/设备制造商及经销服务商等极地旅游相关机构等,围绕极地旅游产品迭代升级、市场扩容和极地生态保护、产业整合滞后、品牌建设乏力,以及如何促进极地旅游乃至我国整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了积极有效研讨。
目前极地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已大为扩展,已由单纯的南北极延展至极地、海洋、沙漠和山川等极致稀缺资源下的高端定制旅游,冰雪、露营、登山、越野、探险、深潜、狩猎和速降等高端户外特种旅游也被囊括其中。
比如攀登珠穆朗玛峰即为极地旅游的一种,尼泊尔发现了其中的市场机遇。尼泊尔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哈利斯昌德拉•吉米瑞在论坛演讲中表示,尼泊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与西藏通过航空和陆路连接的国家,同时也有出入喜马拉雅山脉的相关服务,因此中国游客在西藏旅游时可以将尼泊尔也放入旅程中,提高旅程性价比。为吸引中国游客,尼泊尔为其提供免签政策。
不过整体而言,南极游与北极游目前仍最具代表性,中国客群也正日渐扩充。以南极为例,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仍是南极游第二大客源国,2017年去到南极的中国游客近5300人次,占全球南极游客总人数的16%,人次相比2016年增加34.38%,另相较于2008年的不足100人次,10年间已增长超过50倍。
中国旅游协会副秘书长佘小殷在演讲中表示,中国客群更为细分个性的产品诉求,促使极地旅游产品逐渐走向迭代升级,而更广泛群体对获取高端的极地旅游资源体验,以及对深度旅游体验的追求,将促推极地旅游市场发展继续上扬。
执惠创始人兼CEO刘照慧也认为,现在的消费结构出现了新的用户群体,新的消费、体验、场景需求,包括新的产业结构变化。在做极地产品时,需要和产业链互动起来,在理念上要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包括对新的主力群体、新的消费方式和新的消费场景的理解以及对新的产业结构和服务的思考。未来的旅游产业会更加注重体验、创新产品和稀缺的文化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有全新的产业开发理念。
不过,随着极地旅游市场的不断演进,当下极地生态资源也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北极32度高温、极地生物的生存系统遭受更大破坏,南北极作为全球气候的调节器功能已逐渐弱化。市场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权衡取舍?
本次论坛主题定为“敬畏与使命”,即更为突出极地生态保护的紧要性,引起更多重视,并希望在业内形成一种平衡共生的意识及行动。佘小殷说,我们要敬畏自然,敬畏极地、海洋、山川、沙漠的原生态环境,保护它们并促进极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的使命所然。
中华环保联合会顾问冯晓星表示,守护极地环境和发展极地旅游并非两个悖论的课题,从产业层面来讲,无论是旅游目的地的维度还是旅游内容产品的维度,极地旅游的发展潜力绝非只有经济因素,更多的是极地可开发的资源承载力、持续力和稳定性,所以极地旅游迎来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极地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基于教育和管理的角度,野声地球教育创始人、资深南极专家姚松乔认为,极地旅游一方面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安全管理和可持续的环保运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极地旅游的一个重任是既让游客欣赏这些地方,了解环境挑战,同时要把来的游客变成环保大使,让他们最终对极地做出贡献。
极地旅游的市场需要更多培育,而不是单纯的消费。市场的培育既要满足人类旅游的终“极”诉求,也要展现旅游的终“极”意义,合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生物间的关系,彼此互促共生才是最终要义。
为推进这一理念落地,推动极地旅游更健康持续发展,中国极地旅游论坛组委会在论坛上发布了《南极旅游环保指南》。另一创新亮点是,作为此次论坛的组成部分,首届全球极致生活探索嘉年华也于8月31日同步在京举办,并持续至9月2日。其通过场景化打造,营造出南极、北极、冰山、雪原、沙漠等全球极地旅游目的地,为高端旅行产品、旅行品牌与消费者创造极致互动场景体验。
据了解,为进一步深化极地旅游的环保认知,推动极地旅游市场的合作延展,“喜马拉雅极地旅游峰会”将于2018年11月5日至7日在尼泊尔举办。
作为连续两届极地旅游论坛的独家承办方,执惠始终坚持助力文旅大消费产业升级的使命,期许以更多创新之举,集合更多智力、资源,积极推动极地旅游全产业链的协作联动,凝聚共识,促推极地旅游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