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协价谈判经历30年之后停摆,铁矿石指数化不可避免地到来。
3月29日,路透社报道,三大铁矿石巨头之一力拓集团表示,将逐步推行铁矿石月度定价的新机制。另一巨头必和必拓集团也在1月中旬宣布了月度定价机制,这距离三大巨头推行季度定价才不到一年。然而,就在3月8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新任会长朱继民表示,未来中国铁矿石进口价格还将持续谈判机制。据朱继民介绍,去年中国对国外铁矿石的依赖程度达到62.5%。
刚卸任中钢协会长的武钢总经理邓崎琳3月7日却表示:“从2009年开始就是三巨头说了算,已不存在长协矿的价格一说了。”2010年,一年一谈的长协矿被三巨头摒弃,由一季一谈的季度矿取而代之。而2011年铁矿石谈判也被中钢协正式承认已经暂停。
长协价诱惑
2009年7月5日,上海。世界铁矿石三大巨头之一的力拓中国区首席代表胡士泰被逮捕。8个月后,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这就是名闻一时的“力拓案”。在力拓案的背后,国内各个钢企之间因为“长协价”而产生的扑朔迷离的利益纠葛也出现在大众视野。
长协价为何如此纠葛?其实,所谓长协价就是年度铁矿石价格。铁矿石谈判开始于1981年,即铁矿石供应商和消费商经过谈判确定一个财政年度内的铁矿石价格,价格一经确定,双方则依照谈定的价格在一年内执行。
谈判惯例是消费商中的任意一方与供应商中的任意一方就价格达成一致后则谈判结束,国际铁矿石供需双方均接受此价格为新的年度价格,即首发价格。且矿石供应商在与第一家大客户达成价格协议时都会许诺,在与之后的钢厂谈判时不会给更低的价格,钢厂也会许诺,不会接受其他矿山更大幅度的降价。
1995年以后无论是在亚洲首发还是在欧洲首发,都被全球普遍接受,这样,首发价就形成了所谓的长协价。
随着中国钢铁业快速发展,中国铁矿石进口量也一路攀升,2005年2月,中钢协和五矿商会通过了《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标准和申报程序》,审核后具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数量由523家锐减至目前的112家。拥有进口资质的大型钢企由于享受长协价,经常囤积居奇,将矿石高价倒卖给中小企业。
“无米下锅”的中小钢企要面对两大食利者——国外铁矿石巨头和国内各大拥有长协价的进口企业。他们大量囤积长协矿,进行长期倒卖,国内无长协矿资质的中小钢企,面对两大食利者无可奈何,只能依靠贸易矿,或者从具有长协矿资质的企业中购买。中小钢企进入长协矿的愿望一如几十年前无保障的农民想拥有城市户口,以吃到定量和有价格保证的“商品粮”。
但是,国内钢企因为长协价的原因,也分成了营垒分明的派别,利益的迥异也是后来导致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败北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