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观察报》记者 刘青山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系列访谈之二:
2009年,当4万亿效应正在显现,钢铁水泥等原本产能过剩的行业出现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
对此,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认为,水泥、钢铁都是长期项目,大规模投资只能加剧产能过剩矛盾。他说:“之所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我提出行业应该来个‘休克疗法’,不能再盲目发展了,正在上和准备上的线,先‘休克’,先都停下来,重新论证一下,再上不迟,但当时没有人听我的劝告。”
直到如今,当中国水泥行业进入平台期之后,宋志平发现,一些地方还是在新增上动脑筋、做文章。在他看来,要想解决这一顽疾,需要行业领袖企业发挥积极作用。
领袖企业是市场的无形之手
“纵观每个行业,凡是形成了领袖企业的行业基本都稳定。如果没有形成领袖企业,这个行业一定混乱不堪。”
企业观察报:过剩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新常态下,水泥行业进一步承压,面对这种现状,您是怎么看的?
宋志平:水泥进入过剩阶段是客观的,用不着害怕,其实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个过剩经济,西方国家的水泥行业也经历过过剩,所采取的应对办法并不复杂。
一是兼并重组,增加集中度;二是降低产能利用率,把产能利用率控制在70%左右;三是在水泥公会的主导下,各个大集团按比例均衡关闭一些工厂,减掉过剩产能。因此,对于长期追求120%产能利用率的我国水泥企业来讲,必须转变观念,接受和适应70%左右的产能利用率,这是过剩时代对我们的必然要求。
在过剩的情况下,如何适应过剩,如何在过剩时代获得良好的企业效益,让企业活得更好,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企业观察报: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水泥企业如何才能活得更好活得更久?
宋志平:首先是培育领袖企业,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联合重组形成领袖企业,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在市场经济过剩初期,西方国家也曾经历过打乱仗的恶性竞争阶段,企业之间好勇斗狠,崇尚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但人毕竟不是动物,自然选择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市场经济领域。在今天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西方国家的市场竞争也已经十分理智,在处理过剩产能时,企业大多采取了兼并重组的方式,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从而鲜有大规模倒闭潮。
因此,要在区域市场中,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一批领袖企业,增加其市场地位和话语权。领袖企业要担当起行业责任,充分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从做工厂、做产量到做市场、做系统,兼顾好各种资源和各方利益,实现过剩产能退而有序。
同时,还要着力推进大企业的强强联合。去年,欧洲两大水泥生产商法国拉法基与瑞士豪瑞集团合并成立新公司,合并后把部分工厂卖给爱尔兰CRH,所以这次合并实际上是在欧洲三家世界500强水泥公司间进行。此次合并得到欧盟的大力支持,合并后股票应声上涨30%,新公司每年的协同效益就达14亿欧元。这对深陷产能过剩困局、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刻的我国水泥工业给出强烈信号与深刻启示:在产能过剩转变为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体的高水平过剩阶段,推动大企业间合并恰逢其时,将为行业转型升级开创一个新纪元。
但是,目前仍有一些人对兼并重组存疑,甚至极端地认为市场就是无秩序的竞争,是乱世出英雄,大企业兼并重组就是想垄断,认为兼并重组既窒息了竞争环境,又窒息了市场活力。
事实上,无论在美国还是欧洲,产业政策都支持兼并重组,尤其是实业、制造业的兼并重组。而且联合重组也是市场行为,符合市场规律,联合重组以后领袖企业之间也会有竞争,只是竞争会更加良性化。麦道和波音合并、拉法基和豪瑞合并均是经典的重组案例。纵观每个行业,凡是形成了领袖企业的行业基本都稳定。如果没有形成领袖企业,这个行业一定混乱不堪。
成熟的市场应该是以销定产
“事实证明,产销矛盾是行业最大的问题,以销定产才是更有效的盈利之道。”
企业观察报:如果说继续推动联合重组是领袖企业对外工作的核心,那么作为行业龙头,大型水泥企业在安排生产节奏方面应该为行业做出怎样的表率?
宋志平:对市场而言,以销定产是一个不变的铁律。保持供与求、销量与价格的动态平衡,是维护行业正常发展的必要前提。企业应该有自觉意识,着眼于整个系统,建立合理均衡的市场销售理念,同时也要改变追求高产能利用率的固有观念。
企业观察报: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以销定产对于行业的重要性的?
宋志平: 我以前做新型建材时没这个概念,市场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也赚了不少钱。反过来看,玻璃行业由于工艺原因,不能间歇生产,产能利用率100%,往往库里满满的,价格长期低迷。水泥生产好就好在可停窑,每次停窑损失不大,生产节奏可以灵活掌握。
2008年,中国整个水泥行业的利润还不如瑞士豪瑞一家企业,但2011年行业利润达到历年来最高,所有企业都赚了钱。大家真正认识到,原来产销矛盾是行业最大的问题,以销定产才是更有效的盈利之道。我所提倡的“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于行业利益之中”的思想也逐渐开始被大家所接受。
以销定产有很多方式,比如错峰生产。去年年底,东北三省的水泥企业实行冬季错峰生产,103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全部停下、能减掉4000万吨熟料产能。为什么企业能够积极响应?一方面,错峰生产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取暖高雾霾季节错开;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市场供需平衡、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同时,错峰生产是企业的一致性行为,你停我也停,大家觉得比较公平。
未来,错峰生产应当常态化,增加错峰内涵,实施雾霾错峰、限电错峰、节日错峰等。2011年,因4万亿投资带来的大规模建设导致用电紧张,水泥行业一度被拉闸限产,没想到因祸得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销平衡,水泥价格随之恢复。
我们现在同样可以在雾霾严重时、用电高峰时进行错峰生产。节假日也可以关掉生产线,多放点假,让水泥厂工人过上教授一样的生活。放假是福利,收入不减,还有利于市场供需平衡,何乐而不为?我之前提过“快乐生产”,就是要让水泥行业的职工成为最快乐的一群人。
企业观察报:一般会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自由竞争,就是各行其是。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宋志平:在水泥等基础原材料行业,我一直都不赞成企业盲目重复建设、打乱仗。因为这些行业是重资产行业和资源依赖型行业,往往占有大量资金和资源,一旦形成大规模破产潮,将带来社会资源的大浪费,造成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因而,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应该更加理智,有清晰的产业规划、整体指导思想。
另外,大企业要带头反对不正当竞争。其实很多人只看到了反对不正当竞争中“反垄断”的一面,实际上在西方更多的是“反倾销”,这种低价倾销同样破坏市场秩序和行业规矩。
在中国,不仅是传统工业,甚至连新兴产业也存在低价恶性竞争的局面。以多晶硅产业为例,近年来大量资金盲目涌入、扩大生产,导致多晶硅价格从一吨200多万元降至20万元,既冲垮了国内市场,也冲垮了全球太阳能行业。这种竞争理念和思维方式如果不改变,我国就不可能形成成熟的市场体系。
市场竞争应主张竞合
“我觉得在市场竞争中要逐渐培育起坚持合理价格的定力和自制力。”
企业观察报:事实证明,您的共生多赢理念赢了“丛林法则”,在新常态下,您对共生多赢理念是否有新的理解?
宋志平:现在要进一步倡导市场竞合理念,反对不良竞争。市场竞合是西方市场经济的前沿理论,从竞争到竞合,是人类进化文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进步。大家都读过《从红海到蓝海》这本书,现在又提出从蓝海到绿海的概念,要求企业进一步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中国水泥行业却依旧徘徊在红海和蓝海的边缘,往回游是红海,继续往前游是蓝海。所以对企业来讲,朝哪个方向游至关重要。这些年我们尝到了蓝海的甜头,领略了蓝海的美丽,今后应该继续推行竞合文化,追求包容性成长。所谓包容性成长,就是不仅考虑企业自身利益,还要将自然、社会、竞争者、员工等各种利益相关者都充分照顾到的一种和谐成长的方式。
我最近接待了一个印度水泥公司代表团,现在印度的水泥产能利用率只有69%,但水泥价格是100到140美金不等,效益很好。我想这可能跟竞争心态有关,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在处理市场竞争的时候,心放得比较平。我们则往住比较浮躁,都想放量抢占市场,尤其是在市场下行的时候,大家就更加恐慌。我觉得在市场竞争中要逐渐培育起坚持合理价格的定力和自制力。过去大家觉得中国人的野性不足,实际上在过剩情况下,市场竞争不能主张狼性和野性,而要主张市场竞合,这样整个行业就能驶出你死我活拼杀的红海,进入共赢和谐的蓝海,最终驶向创新环保的绿海。
企业观察报:评价同行业企业间是否共赢和谐的最主要指标是什么?
宋志平:应该是效益。一个没有效益的行业是失败的行业,一个没有效益的企业是失败的企业。同时我也想说,技术创新也好,转型升级也好,社会责任也好,都要建立在效益的基础上,没有效益何谈其他。经营就是围绕效益进行,而且现在不只是让哪一家企业有效益,而是让大多数企业都有效益。这样才能给国家创造丰富的税收,才能让员工有良好和稳定的就业,才能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才能完成企业想要实现的一切目标。
我们要把行业利益和企业利益统筹起来考虑,尤其是像中国建材这样的大公司,更有责任带动行业整体利益的提升。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对行业对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