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2015谁是下一个互联网巨头?

2015-03-10 13:55

几乎每5年互联网都会崛起一家千亿级别巨头公司、每1年都会产生一个近百亿级别的现象级公司。
策划|本刊记者 孟德阳/文|本刊记者 王砚青 赵文佳 李健 孟德阳

企业圈嘉宾:
人人贷CEO 李欣贺
融360创始人叶大清
社区001创始人邵元元
大姨吗创始人柴可
百分点创始人苏萌
买卖宝CEO 张晓玮
投资圈嘉宾:
中泽嘉盟投资基金董事长吴鹰
易凯资本CEO 王冉
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程章伦
九鼎投资VC投资部负责人王毅
观察评论:
IT独立观察家小刀马

你抢红包了么?
春节期间,“巴掌大小”的地方掀起了一场不见人影的战争。现在已经没有人谈论什么是互联网,它已经成为类似水电气一样的基础设施,这种看不见的基础设施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进而改变了传统的商业。
你看,滴滴和快的都合并了。
就像是约好的一样,几乎每5年互联网都会崛起一家千亿级别巨头公司、每1年都会产生一个近百亿级别的现象级公司。从2014年的打车软件大烧钱,到贴钱送外卖,再到互联网金融和分享经济的狂欢,“风口和猪”已经成为中关村卖煎饼的口头禅,每天被演绎成不同版本在社交软件中传唱。小公司眨眼间就成为估值数十亿人民币的“准土豪”,这俨然已经成为年轻人新的人生目标。
在2015年,这个人们眼中口中手中心中都在蓬勃向上的行业,还会续写去年的传奇吗?下一个火的又会是谁呢?《英才》请到了诸多在这个行业中摸爬滚打的企业家,唇枪舌剑,大伙儿还是觉得这个行业估值略有“虚高”,O2O模式和互联网金融成为了大家公认的2015年投资热点,逐渐改变传统行业的互联网模式是这一年最重要的投资逻辑。

会否出现下一个BAT
《英才》: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是否还会出现BAT级别的巨头?会在哪一细分领域出现?
李欣贺:O2O和互联网金融未来或许会出现一家巨头。O2O是一个手段,像我们看到的,很多企业都在进行线上线下的结合,如果最终和互联网金融形成闭环,将拥有比目前还巨大的发展空间。
叶大清:百亿美元甚至千亿美元估值的公司都有可能出现,比如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我觉着中国肯定不可能只出现一家百亿美元的公司,三五家是有可能的。
柴可:未来两三年内必然会出现几家百亿美元估值的公司,我觉着第一是线上线下结合的O2O领域;第二,在健康的领域如何能做到一些更广义范围内的,更真实的,能帮助用户的(产品)也会有机会。
未来的互联网公司不可能再有BAT这样巨大的千亿美元状态的互联网公司。可能会是很多排长队的小餐馆,而不会再有“麦当劳”或“肯德基”这样的大公司出现。
苏萌:未来三年内国内极有可能会出现百亿美元高估值的公司,且可能将存在于以下三个行业:第一是金融互联网P2P领域,第二是O2O个性化服务领域,第三是大数据领域。
吴鹰: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出现一家巨头公司的可能性比较大,得益于这两个行业巨大的体量,未来中国互联网金融有可能超过美国硅谷。
王冉:无论是互联网金融、智能硬件还是O2O领域都会出现一家巨头公司,只不过有的离得近一点,有的离得远一点。
王毅:当前环境下,在O2O领域出现巨头的可能性较大,其中平台型公司相较于生态型公司成为巨头的可能性较大。
小刀马:估值百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应该会出现,出现的行业很有可能是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公司融资能力强
《英才》:互联网金融行业未来的风险和前景如何?
李欣贺:未来互联网金融将利用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的革新,提升金融效率,降低金融成本。P2P领域已经开始实行个人征信,意在规范借贷行为,为繁荣发展提供了保证。随着诸多金融监管的推出,互联网金融的体系逐步健康,地位将与日俱增。
吴鹰:中国创业企业非常多,对资金有巨额需求,但在传统的银行借贷中,60%以上的贷款是被拖延甚至拒绝的,这些需求如果涌进互联网金融中,产生一家巨头非常有可能。加之中国经济7%的增速,依然会产生巨大的金融需求。
互联网公司自身的实力很强,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融资几百亿一小时就能做到,如果未来发行新股,会将传统行业中大量资金吸引进来。除此之外,互联网行业本身在社会的投资量很大,有很多机会和好项目对接。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势不可挡。

O2O是趋势
《英才》:互联网会继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吗?O2O的商业模式是否会成熟?
李欣贺:面对互联网带来的颠覆性创新,有两类企业最需要求自保。第一类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超额利润的行业,例如传统零售业,由原来的多级分销到现在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的模式,电商将市场上的信息变得更易获取,使原来的零售业受到很大冲击。第二类是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带来商业模式改变的行业,例如代驾,将社会上的闲置资源(包括人)进行更有效的运用,在顾客模式和运营模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冲击了旧有的企业。
邵元元:其实在O2O模式当中,美国和中国是不一样的。美国是“轻模式”,中国是“重模式”。美国O2O企业,大部分基于稳定商业产业基础,在这个产业基础上有了移动端,移动端是一个辅助性的工具;中国是寄希望通过移动端、通过O2O来革传统产业的命。
张晓玮:现在社会是一个企业、产品与用户关系重构的时代。
实际上,不论是互联网还是传统企业,在“与用户关系”的问题上都存在危机感和焦虑。其实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于思维,能快速的聚拢人气;而传统企业的优势在于具体的执行层面,有成熟的产品技术、服务以及渠道等方面。
因此互联网企业有快速聚拢人的优势,而传统企业有留住人的优势,所以互联网企业能完成快速的创业,但是却焦虑如何留住客户群;而传统企业则担心如何能扩大市场,吸引用户群。
因此双方都应当存危机意识,不能轻敌,也不能全盘否定。
王冉:2014年最大的两个变化,一是以前互联网发展是靠互联网人口,而到了2014年则不需要靠互联网人口增长的红利,而是向传统行业开刀,一刀切下去,划分出百亿、千亿甚至是万亿的市场。互联网重构了传统行业的价值链,这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带来的机会,给大家打开了一个想象空间,因为传统行业足够大。
二是智能硬件,虽然目前看只是一个苗头,但现在是人和人联系在一起,未来是人和物、物和物联系在一起。如果能做到,硬件可能会打开另外一个世界,智能终端背后都有数据,上面都有云。
2015年行业还会是沿着以上两个趋势发展,无非是怎么样用互联网重构传统行业,这是重要的一个主题,如何通过硬件的方式来获取数据。并且让硬件变得更加聪明,怎么样能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程章伦:尽管互联网正在重塑不同的行业,传统的消费和零售业仍是受到最大影响的行业。消费者本身的决策能力越强,对这些行业影响就会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五年前十年前中国的互联网优势是可以提供比线下更高性价比的产品或者服务,整体的体验其实不如线下。然而现在我们看到一些移动互联服务类企业,例如滴滴打车和58到家,提供的服务已经优于传统的线下服务,这些特点具有标志性意义。
小刀马:传统企业被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一些零售会被电商取代,门店经营会变得越来越差。O2O的应用、场景,发展肯定会非常快,这是市场需求决定的,而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会加快O2O的落地,这是趋势。

更看好哪个细分领域
《英才》:各位都看好哪些投资领域?
叶大清:我现在看好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互联网金融,一个是医疗相关。这两个判断基于:第一,盘子大,市场空间很大,金融盘子甚至超过电子商务;第二,现在的发展阶段还处于早期,今天的互联网金融还相当于电子商务十年前的阶段;第三,电商、教育、医疗、旅游已经结合很成熟了,但金融板块还没去撬动。现在一些P2P商业模式出来了。所有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如果还没有和互联网结合,都是危险的。
柴可:我看好在健康领域的公司,比如好大夫、春雨医生。首先医疗越来越开放,其次它本身就是嫁接在O2O之上的一个健康和医疗的服务。我看好这两家,当然我也寄予我们自己厚望。
王冉:一个重点关注的方向就是O2O或者本地需求的东西,第二就是企业软件、智能硬件、大数据、云计算四类公司,我们内部称之为“软硬大云”。然后是互联网金融领域,当然也会关注一些电商或者新模式的零售、新消费。如果横向来看,重点关注的领域一是让行业变得更加有效的,去掉中间冗余环节的价值;第二个是让硬件变得更加聪明,即智能硬件这一波浪潮。
王毅:目前比较关注和移动互联网相结合的领域,例如在线旅游,在线教育,O2O等行业。移动互联网已经不是趋势而是现实了,随着移动互联网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层的进一步发展,所有行业都不可避免的要和移动互联网发生关系。目前,我们重点关注的细分领域都是移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相结合的,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可以改变原有的行业工作方式,提高效率,为产品、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带来新的附加价值、或者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估值是否虚高
《英才》:互联网现在是不是有点过火了?估值虚高?融资如何?
李欣贺:互联网行业的估值要看企业的发展情况和所处阶段,单看一家企业的估值,并评判是否过高比较片面。不同的企业处的阶段不同,如果一家企业处在高速成长的时期,年营收翻10倍,那么估值几十倍都是合理的,但如果业绩已经进入平稳期,就不容易达到很高的估值。互联网行业的估值比传统行业高也是因为它处在快速增长的形势里。
叶大清:互联网IT行业估值并不高,京东、阿里这些估值都挺合理的。对于细分行业,我不是投资人士也不太好多说。
柴可:2015年应该是一个比较冷静的一年,今年能够拿到融资应该会比较难,应该是一些有真材实料的企业才行。
邵元元:今天O2O领域的泡沫是肯定的,无论是从资本还是商业模式,都是在讲一个故事,以至于所有人都有一个误区,以为拥有微信端或APP就是O2O了,其实不是。背后需要有技术、数据,运维人员的平台,才能把这个庞大的机器通过手机端来展示。
我一直都在为这个行业泼冷水——O2O零售这个行业太热,太躁动,会有泡沫,会误导很多年轻的创业者。O2O零售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题,而是一个数学方程式,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也没有解。
苏萌:互联网/IT行业的整体估值有些虚高,国内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整体估值水平,已经与美国越来越趋近。目前来看,中国早期的创业项目估值要比正常高很多。现在一些初创的互联网企业谈融资时,创业者对自己的估值非常高。
只有5到10个人的初创型团队,甚至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产品原型,第一轮融资就要求上千万,问他为什么估值这么高,其理由是,与我的模式接近的比我融得更多,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泡沫心态,因为他的报价不是基于自己本身的价值。
吴鹰:IT和互联网行业目前存在着大量泡沫,而且估值普遍过高。但有泡沫不见得是坏事,当年我们投资马云就是泡沫,半张纸也没有,凭什么投那么多钱?泡沫其实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
程章伦:现在互联网企业的估值肯定高,因为大家都看到了这个好机会。总体来讲,这应该是一个好事情,因为这说明互联网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既然有这么大的商业机会,那么就有资本去追捧。
王毅:目前该领域的部分项目确实存在估值过高的问题,但要根据具体行业的具体项目情况来做个案的判断,不可一刀切。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重点判断的是这个项目在今后能够长多大,会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如果发展空间巨大,企业本身团队执行力很强,有机会做成规模比现在大几十倍的项目,适当调整估值是可以的。
小刀马:目前互联网企业整体的估值不算高,不管是互联网企业还是IT企业,个别还是偏低。

消息来源:《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