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巡视央企”冲击波

2015-02-27 15:38

2015年“巡视央企”仍会是重头戏

  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企业自查深查

  企业观察报记者 张艳

  “以前我们的年度工作会议只分析经济形势。今年却花了大块时间来分析阳光治企和廉政建设,这是从来没有过的。”2月10日,中外运长航集团党办张云生告诉记者,中央巡视组的第三轮巡视给央企带来非同寻常的震动 。

  2014年11月末至12月末,中央巡视组进行的第三轮巡视,因囊括了8家央企,而备受关注;即将开始的2015年中央第一轮巡视将26家央企作为专项巡视对象。

  据了解,所谓专项巡视,主要特点是“专”,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围绕一件事、一个人、一个下属单位、一个工程项目、一笔专项经费开展巡视。据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张军解释,就是“哪里问题集中就巡视哪里,谁问题突出就巡视谁”。而此次2015年第一轮专项巡视,中纪委方面表示会专注目标,盯住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机动灵活、闻风而动,提高发现问题的精准度。

  事实上,2月4日到9日,中纪委密集公布对13家巡视单位的反馈情况,人们短时间内见识到专项巡视的威力。

  就在2月10日晚,中纪委官网公布对南航、环保部、文化部和全国工商联四家单位的巡视结果。至此,中纪委第三轮巡视的13家单位的结果全部公示。根据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2015年中央第一轮巡视在春节后展开,中央决定今年完成对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金融企业巡视全覆盖。

  随着上述13家单位巡视问题的披露,和剩余43家央企的巡视清单被摆上中纪委的案头,央企们意识到,这次中纪委的上门“问诊”绝不是一阵风。种种迹象表明,直到目前,巡视央企才算刚刚开局。

  巡视针对性更强

  暴露问题更集中

  从中纪委官网已披露的情况来看,巡视央企的确发现一些企业存在个别有待整改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暴露了一些央企现有的监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根据中纪委披露的巡视情况,尽管此轮巡视仅仅1个月时间,中央第一、第二、第三等13个中央巡视组却箭无虚发,13家被巡视单位均被发现问题。

  根据13个中央巡视组公布的巡视反馈情况,巡视组在被巡视单位内有针对性的开展个别谈话,受理群众来信来访,调阅有关文件资料,深入了解情况。张军解释称:“缩小谈话范围,紧扣锁定的重点问题,聚焦知情部门和知情人进行纵深了解,从而确保聚焦专项问题。”

  在巡视前,专项巡视组会认真听取有关部门意见,研究巡视对象特点,带着具体问题下去,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也不打有准备无把握之仗。

  其中,8家央企中,巡视组发现的问题呈高度一致性,譬如问题集中在采购、基建等重点领域,出现利益输送、权钱交易、链条式腐败等问题。且无一例外,巡视组都收到反映领导人员的问题线索。

  以2月10日晚中纪委公布的巡视南航的结果为例,中央第一巡视组组长李宏、副组长刘实向南航集团总经理司献民、党组书记谭万庚反馈巡视情况时称,巡视中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是:营销领域贪腐问题多发,在协调航线、编排航班、客货销售中存在权钱交易和利益输送问题;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问题多发;公款吃喝时有发生,公款打高尔夫球问题有禁不止;干部选拔任用不规范不严格,买官卖官、带病提拔等问题反映较多;落实“两个责任”不到位,监督管理失于宽软等。

  巡视力度加大 频率增强 覆盖更广

  随着2014年第三轮巡视的结束,2014年中纪委开展的三轮巡视中涉及央企已达到12家。其中在前两轮常规巡视中,中央巡视组分别对中粮集团和一汽集团开展专项巡视,而第三轮巡视中,8家央企已经成为了专项巡视的重心。

  不过,这只是开端,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邮政集团等43家央企已进入2015年巡视组的案头。其中,宝钢、武钢等26家央企率先进入2015年中央第一轮巡视清单。

  就在1月12日到14日,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的小组讨论会上,王岐山表示:“今年要加大对国有企业的巡视力度,实现对中管国有重点骨干企业的全覆盖。新的方法已经有了,通过创新方式,就一定能巡完。”

  据悉,在国资委监管的112家央企中,由中组部负责人事任命的有53家中管企业。目前,53家中已有中储粮公司、中粮集团、中国联通、东风汽车等12家央企完成中央巡视,其余41家均被列入今年的巡视任务单。根据《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报道,再加上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全年巡视央企数将达到43家。

  “最早,中纪委巡视我们的频率是5年一次。”一位央企员工如此告诉记者,而2014年开始巡视央企频率明显加快。

  事实上,2014年3月,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主任黎晓宏介绍巡视部署时就曾表示,中央巡视共有280多个巡视对象,为完成三中全会确定的“巡视全覆盖”任务,必须加快巡视节奏,中央巡视由每年2轮增加到3轮。

  以此分析,2015年三轮中央巡视中,央企仍会是重头戏之一。

  2015年中央第一轮巡视在春节后就将开始。2月11日,在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上,王岐山表示,动员会后即开展集中培训,抓紧做好准备工作,春节一过就展开巡视。2015年中央第一轮巡视将对26家央企进行专项巡视,这26家企业集中在能源、通信和钢铁等行业。在巡视方式上,将实行“一托二”:每轮一个组巡视两家,13个组同类同步安排、分批集中汇报。重点发现企业在作风、纪律、腐败、选人用人方面的普遍性问题,依其主要业务、资产资源,查找靠山吃山、利益输送问题。

  形成挖雷效应

  震慑力前所未有

  对于此次央企巡视,国务院国资委专家组成员、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认为:中央巡视组巡视央企挖雷效果显著,震慑作用之大前所未有,而且“走到这一步,已经不可能半途喊停,开弓没有回头箭”。

  记者了解到,2014年中纪委第三轮巡视中,被巡视的8家央企已开始整改,整改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各种专项治理。其中,中国海运党组书记、董事长许立荣在接受巡视组反馈情况时就表示集团要开展整治非法利益输送的专项治理,开展清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专项检查,开展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工作的专项检查。

  中船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胡问鸣也表示要对腐败易发领域集中开展专项整治。特别是物资采购、劳务外包、资产收购重组等腐败易发的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治理,对资产收购、企业重组改制、资产处置等进行专项清理,在进行“大起底”基础上进行集中整治,完善制度。

  中央巡视组巡视的震慑作用远不止此,已在尚未被巡视的央企中发酵。记者多方采访各类央企了解到,企业内最明显的变化是领导的重视,变动最大的是纪委工作人员。

  事实上,13个中央巡视组在向被巡视单位反馈巡视情况时,多次指出:单位内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纪委落实监督责任不到位。部分央企纪检监察机构监督责任严重缺失,既存在监督不力和形同虚设问题,又存在个别人掩盖腐败和自身腐败问题。

  多方央企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央企已经在国资委统一部署下展开工作。据悉,就在2月3日,国资委召开会议已经明确表示,中央企业各级纪检监察机构要牢记职责使命,履行好监督责任。各级纪检监察人员要做保卫国有资产安全的“忠诚卫士”。要按照中央纪委的要求,对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坚决采取组织措施,该撤换的撤换、该调整的调整;对不敢抓、不敢管,监督责任缺位的坚决问责。

  而更早些时候,国资委党委已经明确,5月1日前,必须落实纪委书记(纪检组组长)不分管其他业务的要求,确保专司纪检监察。

  哈尔滨电气集团和航天科技集团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企业纪检部门已清理了不相关业务,专注纪检监察工作。其中,航天科技集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金生介绍,已对集团公司所属单位纪委书记兼职和分管工作清理进行了部署,清理结果党政主要领导和纪委书记是要签字背书的。

  除纪检人员专注专职工作外,中外运长航集团党办张云生介绍,集团还设立了纪委工作的联席会制度,即企业内的纪委、法律部、审计部等多个相关部门互通信息、协调工作。同时,将在2015年开展纪检人员的培训。

  国资委要求央企自查深查

  一把手担责惩防体系

  “前段时间中央巡视组进驻部分央企,从反馈情况看,没有一家被巡视企业不存在问题,有的问题还十分严重。”2月11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张毅公开要求,各单位要主动开展自查,深入查找和发现问题,并针对巡视工作中暴露的共性问题加大整改力度,把问题解决在前面。

  张毅表示:“作为央企的负责人,就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担当起反腐败的重任。不能觉得我是搞企业的、搞经济的,这个事跟我没关系。”

  张毅指出,一个时期以来,国资央企纪检监察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腐败蔓延势头尚未遏制住,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不够。二是抓改革发展和反腐倡廉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有的企业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不到位,“只挂帅、不出征”;有的重视发展指标、轻视惩治腐败,甚至把两者对立起来。三是反腐败工作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有的企业在反腐败问题上仍然缺乏动真碰硬的精神,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不敢向腐败问题开刀,养痈遗患。今后,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该抓就得抓、该管就得管,这是职责要求。

  张毅还对一些具体问题明确发问:“我们有些分设的领导班子,开党政联席会一般是董事长主持,有的党委书记是不是都没有主持过?董事长主持这个会,叫行政会,也叫党委会,恐怕这个要改一改,要不然党委书记怎么负这个第一责任?有的企业党委书记太客气了,没有责任追究稀里糊涂的。中央企业今年就要问责一批,抓典型。我希望谁也别当这个典型,赶快把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负起来。中央都讲到这个程度了,我们还不落实,还等什么?!”

  据悉,目前中国邮政集团、兵器装备集团等更多企业已开始自查。记者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了解到,从2014年11月25日开始,邮政集团从总部和各业务板块抽调26人,组成3个巡视组,对黑龙江、浙江、青海3个省12个邮政企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巡视监督,近期巡视组将向黑龙江、浙江、青海3个省12个邮政企业单位党组(党委)反馈巡视情况。巡视反馈时,会把发现的问题点出来,督促办理,规定时限要结果。对涉及有关单位的问题线索,巡视组按照相关规定移交纪检监察和相关部门处理。

  反思内部监管

  为何“发现不了”问题

  此次的央企巡视不禁让人想起数年前的审计风暴。不少业内人士与专家在关注专项巡视威力的同时,也开始思考:为何这些问题在企业内部多时,企业却“发现不了”?

  “为什么中央巡视组发现这么多、这么严重的问题,而我们自己却发现不了?”中国海运党组书记、董事长许立荣在中央第九巡视组向中国海运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时这样感叹。他认为,“根本在于我们政治上不够敏锐,缺乏发现腐败、惩处腐败、预防腐败的勇气和担当”。

  不过也有一位被巡视央企的内部员工表达了另种看法。他告诉记者,其实很多问题在企业内部的民主生活会上早有提出,但是没有得到领导的重视。“这如同人生病一样,身边的亲人说说,不如三甲医院医生诊断来的权威。”

  除了内部意见领导“不重视”外,目前一些央企内纪委工作人员履职尴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说,央企内纪委工作人员往往是从企业一般干部中选拔的,有的专业性不强,同时又兼任很多其他职务,专职性不够,而且他们都是企业内部人,薪酬待遇、考核评价等都在企业内,内部人无法有效监督内部人。

  广东省属企业恒健控股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黎凯生也直言:“因纪委工作往往是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开展的,对班子成员尤其是主要领导存在的问题想说不敢说、不好说、不愿说,不愿得罪人,只好当老好人。”

  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告诉记者,事实上,央企一直以来在内部都有纪检、监察、监事、审计、工会等6套监督监察体系,但在巡视组上门问诊之前它们却未有大的建树,发现不了问题,或发现了问题没人提,或提了没人管。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这6套体系自成“块块”,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支离破碎,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各项制度往往是被查的人制定的,导致什么制度都有,但多浮于文字游戏。

  对此,国务院国资委专家组成员、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把巡视组巡视发现问题企业整改这个过程比喻为挖雷埋坑。他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的问题都是个别的,要想使国资监管常态化,国企、国资监管机构必须自身下大功夫。

  张春晓说,要系统地解决问题,关键要对各级国资监管体系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为抓手,动态完善监管体系;整合现有的国资监管的渠道,变原来纪委对人结果式的监督、监察对事的结果式的监察、审计对财的结果式审计,以及监事会形式的监视,为动态的进入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全流程的监督。让上述四个渠道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共同监督国资。他认为,没有监督的权力往往会导致腐败,对国资的监管和营运必须全流程公开化、透明化。

消息来源:企业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