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施光耀
企业观察报记者 刘晓君
市值一定会替代净利润、营收成为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权威指标 CFP / 供图
被写入国务院文件9个多月,市值管理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施光耀在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市值管理是一曲合唱,参与合唱的人多了,音量高了,杂音增加了,那么监管层应及时进行“纠音工程”。
当本报记者问及该如何“纠音”,施光耀认为,纠的方式不仅仅是堵漏,还要引导。既要支持市值管理,简政放权,创新工具,同时急需建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使市值管理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纠音工程”势在必行
企业观察报:去年5月9日市值管理被写入新“国九条”后,在这9个多月的时间里,您认为上市公司对市值管理的认知和实践与此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施光耀:去年5月9日,国务院新“国九条”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以后,市场上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打个比方来说,如果市值管理是一曲合唱,第一个变化,参与合唱的人多了,音量高了。主要表现为参与合唱的主体明显增加,参与合唱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了,参与合唱的主体明显多样化了。监管部门、从上市公司到上市公司大股东、从民营上市公司到国有上市公司,从上市公司到中介机构,参与主体明显增加了。另外,从媒体上可以看到市值管理的很多报道,市值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时髦,这就是大合唱的结果。
第二个变化,杂音增加了。有的人会唱,有的人不会唱,有的人真唱,有的人假唱,有的人唱真歌,有的人唱伪歌,大家都来唱,杂音也就多了。这个杂音主要表现为有内幕交易之嫌的、有打着市值管理的旗帜去坑害其他股东利益的、有操纵股价的、有联手做市的等等,这些都带着市值管理的马甲,都是杂音。
第三个变化,杂音很快被市场人士意识到,监管部门也有所察觉,去年年底,监管部门的“纠音工程”就开始了。这个“纠音工程”基于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在一次论坛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市值管理的三条高压线:操纵股价、内幕交易和信息披露,同时明确表示,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的治理行为,但要符合三公原则。这也表明证监会一方面支持正确的合唱,另一方明确对假唱零容忍,所以监管思路就清晰了。
企业观察报:众所周知,市值管理的核心就是股价,但市值管理的真正内涵是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市场上为什么会出现一些“伪市值管理”行为?
施光耀:纵观市值管理实践的演进史,不难发现,“伪市值管理”行为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市值管理以提高股东价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股东价值是什么?就是财富!中国有句俗话,叫“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意思是说,为了财,人都可以去死。今天大家在财富面前,在市值管理面前对财富的原始冲动是有的,只不过是在什么时间节点爆发,以什么样形式爆发的问题。
在新“国九条”提出“鼓励建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制度”以来,各方都纷纷加入大合唱,其实是财富的驱动力在起作用,在这样的驱动力面前,特别是前几年,市值管理仍然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因为一没有法律规范,二没有现成案例,三没有权威定义。所以就出现了市场上的各行其是。毫无疑问,“伪市值管理”问题的存在是对市值管理实践和管理创新的严重干扰,也直接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严厉打击“伪市值管理”,及时纠正市值管理大合唱中出现的杂音,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监管规范或将落地
企业观察报:您认为监管层该怎样作为?如何做才能防范于未然?
施光耀: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有杂音、错音就否定或者放弃这个合唱。我们要做的是“纠音”,但也并不是说市场上出了问题监管部门才来堵的。的确是因为市值管理是市场主导的,所谓市值就是市场的价值,是市场的力量利用市场的平台,利用市场的机制来确定一家企业的市场价值,一切东西都来自市场。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市值管理发展的速度之快,辐射的面积之广,对监管部门都是一个新的课题。从我掌握的情况来看,监管层的态度还是很鲜明的,有错要纠,纠的方式不仅是堵漏,还要引导,一方面强调要支持市值管理,要简政放权,创新工具,让上市公司在市值管理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市场化的工具可以运用,促进市值管理的实践。同时也提出了要建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所谓指引,就是要告诉人们哪些东西该干,哪些东西不该干,哪些东西干的时候要注意哪些事项,这就属于防范于未然这种性质的。我也参与了一些咨询工作,相信这个指引在不久的将来就会面市。
企业观察报:PE与上市公司联手进行的跨界并购,一度被认为是PE机构参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新型模式,您怎么评价?
施光耀:这种现象目前主要集中在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中。它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实践现状:从自己干发展到傍人干、请人干,或者既傍人干又请人干。这一变化说明上市公司对市值管理的重视程度在提高,为市值管理而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增强。
PE与上市公司联手模式也反映了当今资本市场里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关系问题。理论上说,PE机构和上市公司联手,属于取长补短,各取所需性的合作。PE有钱(或有找到钱的渠道)、有项目,但很少有资本市场退出平台;而上市公司缺钱、缺项目,但有资本市场退出平台。按理说,双方合作关系更多地应该平等互利。但现实生活中,在利益关系安排上往往是产业资本弱势,金融资本强势。这种强弱关系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不仅要提出退出平台的使用便利,而且要向PE公司提供不菲的咨询费用、让渡折价的股权、承担出资的义务(组建并购基金)等。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它提出了一个老问题,但是大课题,即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究竟是服务实体经济、还是利用实体经济。
企业观察报:去年以来,上市公司在市值管理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施光耀:刚刚过去的2014年,市值管理领域里变化特别明显,进步很多。变化一:市值管理实践正在从苦干向巧干、智干升级。所谓苦干,即自己埋头干;所谓巧干,就是请合适的人来干,用资金来干;而所谓的智干,就是发挥智慧,成为市值管理行动的组织者、资源的整合者。上市公司联手PE机构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变化二:市值管理正在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的“专利”变成包括全体上市公司的共同行动。在过去的一年里,一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也陆续加入市值管理大合唱,尤其是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行动比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更积极些、也更主动些。湖南、广东、山东等地的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将市值引入到绩效考核指标,它们的出资人代表已经开始行使对市值的主张权利。
规范有序时代将临
企业观察报:随着这9个多月的调整,您认为2015年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可能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施光耀:可以肯定,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实践将会更加精彩,呈现出以下六大趋势:
第一,市值将会日益成为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最权威指标之一。
第二,市值管理监管环境将“事后处罚”变为“事前指引+事后处罚”的新时代,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有望出台。
第三,市值管理大合唱将更加精彩。随着指引的颁布、行为主体规范意识的增强以及对不规范行为零容忍的高压,大合唱必将更响亮、更纯真。
第四,更多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将加入到系统、科学、规范的市值管理的实践中来。
第五,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会被提上议事日程。
第六,市值管理绩效将会进一步优化。随着政策环境的改善,市场化工具的丰富,市值管理认知的深化和举措的得力,必将进一步优化市值管理绩效,推动市值管理实践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