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观察报》记者 余智梅
靠什么摘取五项国家科技大奖?
中国钢研的改革经历了一段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经历怎样的困难,致力于科研和技术创新始终是没有放弃的主线
1月6日,中国钢研召开高层次人才会议奖励大会。
(从左至右分别是董事长才让,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刘正东,总经理白忠泉) 资料图片
2015年1月9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钢研)中央研究院特殊钢研究所副所长刘正东作为获奖代表,与其他获奖者一起受到习近平、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在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钢研共有五项科技成果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刘正东博士牵头负责的“600℃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钢管创新研制与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稀土永磁产业技术升级与继承创新”等4个项目荣获二等奖。
五项大奖的背后,是中国钢研耐得住寂寞的科技创新之路。
十年磨一剑
“我是代表身后数千名科研工作者去拿的奖。”刘正东更愿意把功劳归于别人。因为他深知,每一项科技成果的背后,都是多个团队、多个企业、甚至是千千万万个家庭辛劳付出的结果。这个一等奖项目,凝结了他们十多年的心血和汗水。
我国电源结构中火电占75%左右,实际发电量占82%。长期以来,我国火电机组蒸汽参数低导致热效率低、煤耗高、污染物排放严重。提高蒸汽参数可大幅降低煤耗和减排。600℃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是迄今最先进商用燃煤发电技术,本世纪初我国开始发展该机组。研制该机组的“瓶颈”就在于核心部件——锅炉管。锅炉管需要在高温、高压、多种腐蚀环境下长期服役,对材料的强度、韧性和组织性能要求极高,制造难度大,很长一段时间国内无法组织生产。从日本和欧洲进口,价格高,供货难以保证,多方因素制约了国内电厂建设。
2003年,国家科技部设立国家重点项目,组织由钢研总院(中国钢研前身)、宝钢集团以及国内多家企业组成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组,围绕600℃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锅炉管技术开展攻关。刘正东成为项目负责人。
“最大的难点在于,该项技术有着严格的市场准入体系,但是检验其是否成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短则三年,长则十年。很有可能,耗费了几年的精力,白忙活了一场。”回想起十多年的艰辛历程,刘正东不禁如此感慨。
据刘正东介绍,完成这个项目的是一个一百多人的团队,每一个人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毕其一生精力的老专家有之,宝钢首席研究员王起江长期坚守在锅炉管生产第一线,解决了浮动芯棒连轧管产品“竹节”现象等难题。他在宝钢工作33年,今年已到退休年龄。钢铁研究总院程世长退休多年仍然为此项目不遗余力。立志科技报国的年轻人亦有之。钢铁研究总院特殊钢研究所包汉生,从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起就致力于此项研究,至今已度过十多个春秋。还有宝钢和钢研等单位的很多科研工作者,直到退休还兢兢业业地忙碌着。
经过十多年的科研攻关,该项目终于实现了我国超超临界关键锅炉管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并通过自主创新使我国锅炉管技术跃居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了全行业技术进步,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产高压锅炉管国内市场占有率从27%跃升到86%,国外市场占有率也占到25%,已出口日本、欧美等国家共40多万吨,改变了世界锅炉管市场格局。项目组销售收入455.76亿元、利润97.51亿元、税收19.95亿元、出口48亿元。锅炉管自主化后采购费降低45%,电站造价降低20%,我国已建成600℃机组110GW,占全球70%,节煤减排效益非常显著,中国已成为燃煤发电技术领先国家。
科研要耐得住寂寞
“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十年磨一剑,有过很多艰辛,也有很多挫折,但这都是值得的。”刘正东坦言。
在众多国家科技进步奖中,这个一等奖只是众多奖项的一个缩影。但是在中国钢研,他们代表的是“求实、创新、诚信、高效”的钢研精神。
作为科技型央企,中国钢研致力于冶金新材料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是我国冶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60多年来先后研制出近千种高技术关键新材料,为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能、电子等重点工程型号配套做出了重要贡献。拥有科技成果5000余项、国家级奖励300余项。
丰硕成果背后,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不只是一个人,一个团队,还有整个企业。
1999年,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工作启动,拉开了我国科研院所大规模转制的序幕。当时的钢研总院被定性为生产经营型的科技型央企,正式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转制建立起的市场机制,为钢研总院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与之并存的,还有难以言喻的挑战。
“钢研从过去纯粹吃皇粮的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跨到企业这一步确实非常艰难。”中国钢研董事长、党委书记才让告诉企业观察报记者。
“导弹要上天,潜艇要下水,我要做科研”,这种意识在科研院所根深蒂固。过去的钢研只要满足国家科研需求,而不用考虑生存压力。从内部人员结构看,几十年进来的全是科技型人才。这些科研人员专注研究,不关心什么是市场营销,什么是科研成果产业化。
据才让介绍,在那段转制过程中,钢研的科研人员烧过唐三彩,倒过电冰箱,走过了一条异常艰辛的科研之路。即使是那样的环境下,钢研人也不忘科研初衷,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调整、学习和成长。利用自身的技术,走出了一条所谓的“四技”之路,即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在此基础上,逐步做成产品,形成生产线,实现产业化。
从成立安泰科技推动产业化,到与冶金自动化院联合重组,实现资源整合,再到推行董事会试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用才让的话说,中国钢研的改革经历了一段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经历怎样的困难,致力于科研和技术创新始终是没有放弃的主线。
创新驱动发展
在科技型央企中,中国钢研一直勇立潮头,最根本的原因是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
在创新发展方面,中国钢研在打造技术平台、推进协作模式建设和跟踪全球先进技术方面做足功夫。
在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引领和支撑行业转型升级方面,中国钢研创造性地提出并牵头开发成功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应用于国内第一个循环经济示范钢铁联合企业——首钢曹妃甸工程。在促进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品种升级换代过程中,依靠中国钢研的核心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规模生产超细晶钢、第三代汽车钢等先进钢铁材料的国家。
发挥转制院所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与冶金和用户企业、大学和兄弟院所通力协作,共同承担研发任务,形成了产学研用良性互动的协作体系。中国钢研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组建的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辟了契约型合作模式。此外,非晶节能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粉末冶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得国家批准,发挥了独特作用。
中国钢研积极跟进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培育核心竞争力。2012年,组建中央研究院,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加速赶超直至引领步伐。近年来,中国钢研承担的国家高技术示范工程万吨级非晶带材及制品,高性能药芯焊丝,以及磁盘驱动器用稀土永磁组件,航空航天高温母合金、精铸技术,粉末和变形高温合金,分析测试仪器,冶金物联网等一批产业以及钢铁绿色全流程工程设计、总包能力得到了飞速发展。
中国钢研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正处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国资国企改革的攻坚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