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大国资”集中统一监管亟待提上日程

2015-02-03 11:22

 《企业观察报》评论员谢昱航

  全面深化改革的“快进键 ”已按下,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个堡垒将被攻克。国企改革这场战役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构建科学高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绕不开的问题。据报道,目前国资委改革设计方案己经放到了最高层案头。

  国务院国资委本是为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九龙治水”的局面而设,10多年来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促进国企改革发展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实效。不过目前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局来看,国有资产管理“九龙治水”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问题不在国资委本身,而在国资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

  中国的国有资产大致可以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自然资源资产和其他权益性资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国有资产的总规模在280万亿元以上,而国资委管理的非金融类中央企业,资产规模约40万亿元(数据来自瞭望智库),只占全国国有资产的15%左右。中央80多个部委的6000多家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国有资产、中央所属的金融类资产以及地方国有资产,均不在国资委监管之内。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在整体上仍处于分散状态,横向上没有全覆盖,纵向上没有上下协同,严重影响着国资管理的效率。

  国有资产管理目的本是为全民所有的公共资源的保值增值。然而,国资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出资人职责权限不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责任难以追溯;不同部门的产权管理和估值、统计方法不一样,国有资产整体情况难以准确掌握;各部门各自为政,必然造成监管缝隙,在某些领域和环节形成监管弱化等种种弊端,会使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大大地增加。

  分散的国有资产管理还会影响国有资产的运行效率。政出多门、本位主义与“多龙治水”总是伴生。部门本位主义从本行业本部门的利益立场出发,研判形势,取舍态度、出台政策,这势必造成全国国有资产全局性、整体性发展规划的缺失,国资使用中的跑马圈地和利益藩篱、投资集中、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难以避免,国有资产资源配置效率大大受损。所以,分散的国有资产管理最终的结果必须是监管效率相对低下。分散监管造成监管职能的四分五裂、职责重复,造成很多无效劳动;沟通不畅、衔接不灵,造成了很多监管真空和漏洞,而职能交叉冲突,互相扯皮推诿,造成现实无解的问题死结。

  效率低下是监管能力不足的表现,而国有资产管理不足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除了影响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资源配置效率外,还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影响到国家的税收、利润和就业等等,最终影响到国家能力的整体水平。所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亟须国有资产管理以统一的、全盘的、联合的方式进行。“将金融系统、财政系统、军队系统、文化系统的国有机构进行统一管理监督,杜绝‘两张皮’出现” ──这种呼吁一直没有停过。除了横向上将各系统的国有资产授权唯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集中监管外,纵向上还要求上下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之间有垂直的指导和监督关系。

  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监管集中、职能统一的“大国资”监管机构,也是不少国有经济比重相对较高的国家的共同做法。新加坡成立淡马锡控股公司,代表新加坡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持有并管理新加坡政府在国内外各大企业的投资;法国整合原来分散在能源、交通、财政等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成立国家参股局,代表法国政府统一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芬兰在认识到国有资产分散管理体制的弊端后,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小组”,统一负责研究制定国有资产管理政策和部际协调等等。所以说,“大国资”集中、统一监管在实践中也是被证明了完全可行的。

  目前,“大国资”格局在我国一些地方也在尝试。湖北省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作为直属特设机构承担“全覆盖监管”的职责,还建立了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统一纳入、委托管理”的体制;山东省既明确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延伸到了县级,又确定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唯一性。另外,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省市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改革。改革尝试取得了实效,比如国有资产总额有较大的突破。不过实际运行中也有不少困难,比如法律依据上虽然排除了多头管理的问题,但实际运行中不稳定、不规范的问题很突出。

  “大国资”格局是大势所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乘改革东风,实现“大国资”格局在国家层面的突破,提高地方“大国资”格局的稳定性和普及率,对于国有资本的壮大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都是大好事。

消息来源:企业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