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观察报》记者 张起花
2014年12月28日,交通运输部召开“2015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交通运输部部长、党组书记杨传堂在会上表示,2015年交通运输部提出了几大重要任务,将认真梳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中的重大项目,并率先启动,为稳定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这再次吹响了“铁公机”提速的号角。
中国“铁公机”投资建设2014年下半年以来出现明显升温的态势。2014年12月15日,发改委批复北京新机场,项目总投资799.8亿元,同时集中批复五个公路项目,总投资约1123.1亿元。2014年全年国家发改委所批复的铁路、公路、机场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投资总额达1.6万亿左右。而杨传堂预计,2014年中国公路和水路完成投资约2.5万亿元。
尤其在铁路建设方面,据铁路“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2万公里,比2010年增长2.9万公里(年均增加0.58万公里)。此前的2014年,中国铁路建设投资达到8000亿元,为历史第二高位。
2015年“铁公机”投资趋势如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的程世东博士认为,“不会继续加大,也不会一下子减少”。他表示,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战略规划区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出现火热的情况是在意料之中,当务之急是将投资用在刀刃上,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功效最大化。
对于当前“铁公机”投资的提速,有专家认为需要注意三类风险:债务风险、产能过剩风险以及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减弱的风险。不过也有专家认为,目前“铁公机”投资仍然只是适度超前,还不用担心出现投资过热。
基调为“适度超前”
交通运输部一位相关负责人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表示,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是按照“十二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主要目标来走的,即:要初步形成以“五纵五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营业里程达到 4 万公里以上,运输服务基本覆盖50 万人口以上城市;加强煤运通道建设,强化重载货运网;建设以西部地区为重点的开发性铁路;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达 8.3 万公里,运输服务基本覆盖 20 万人口以上城市;扩大和优化民用航空网络, 80% 以上的人口在直线距离 100 公里内能够享受到航空服务等。
而“十二五” 之后的3年(2015-2017),是上述目标实现的关键期。所以,在交通运输部这位相关负责人看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是按照既定的规划目标向前走,总体上不存过热问题。
前瞻产业研究院交通行业分析师吴修乾分析,2009-2013年,中国铁路、公路、机场固定资产实际投资总规模呈增长的趋势,在2010年突破20000亿元。从2014年批复的15629.22亿元交通运输基础投资来看,延续了以往的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并不能说明投资过热。
不过,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则提出一些质疑:他分析,中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少于美国,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超过美国。目前开足马力投资建设“铁公机”项目是值得注意的。比如城际铁路出现了一些问题——大规模投入,上座率不足,运力过剩。比如从武汉发往咸宁的城铁、高铁和动车每天共41趟,武咸城铁上座率明显不足。“客流量是是否需要投资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客流量很成问题,何谈经济效益?”
不过,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朱晓宁持不同观点。他说,不能仅通过几条新建的铁路或者公路的车流量、客流量较小就得出过剩了的结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一个原则是适度超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大都经历了建设起步时期、大规模建设时期、稳定发展与完善时期。现如今中国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及建设力度实际上是在弥补此前发展过程中所欠下的旧账
程世东则表示,所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有设计年限,通过差不多2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所建公路或者铁路等车流量、客流量饱和的状态。如新开通的公路或者铁路三五年就出现饱和的情况,反而说明规划还不够科学。目前,中国大部分新建项目在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维修、养护、改建、扩建等改造项目在东部地区,这符合中国路网建设与发展的规律。
拉动力可能趋弱?
有专家认为,中国继续加大对“铁公机”的投资及建设力度,其对关联产业的拉动力会逐渐减弱,不会像前些年那么明显。
赵坚说,中国钢铁、水泥等产业已经出现了较严重的过剩,“铁公机”的投资对其拉动作用只能是消解部分过剩产能,而不能根本上化解其发展问题。
不过程世东持不同看法。他认为所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是民生工程,这类投资项目对于中国经济产生长远影响,对未来刺激消费、扩大消费、拉动内需都会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产业关联度非常高,对于关联行业将产生强劲拉动作用,钢铁、水泥、化工产品等将有一个消化库存及化解产能过剩的机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类企业也将迎来较多机遇。此外,“铁公机”还有望对旅游业、物流业、电商业等产生关联性刺激。
其实,企业观察报记者了解到,仅仅“一带一路”战略就会带动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依托这些项目的建设,国际工程承包类企业、机械出口类企业、交通运输及物流企业等有望迎来较大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基建类受益公司主要有三类:一是专业对外工程企业,如中材国际、中工国际;二是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如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中国建筑;三是新疆基建公司,如北新路桥、新疆城建等。
需警惕债务风险
除了“铁公机”的投资风险,让人担心的还有债务风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李长安撰文表示:“企业及地方政府一哄而起的投资热潮,极有可能引发债务负担的加重,甚至有爆发债务危机的风险。”
此担忧不无道理。2014年年初开始,陕西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先后赴咸阳、延安、榆林、安康、商洛等5市10县,开展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专项调研。调研报告认为,交通建设行业偿债负担较重,省高速集团、省交通集团收支严重失衡。截至2013年年底,省级交通部门债务为2514亿元,占全省债务总额的40.2%;预计去年年底,债务总余额将再增加260亿元。
企业观察报记者了解,目前多省、自治区因交通建设行业偿债负担较重,造成地方债规模巨大。据国家审计署数据,截至2013年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逾期债务10513亿元;2014年到期应偿债务23970亿元,占地方债余额的21.89%,是偿债压力最重的一年。2015年-2016年地方债到期比重则分别为17.06%和11.58%,今后三年需偿还超过一半(50.53%)。
虽然部分专家认为当前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此判断只是基于当前和未来不太长的时期而言,未来地方债务风险的演变仍存在不确定性,一些局部风险仍需引起关注。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曾公开表示,尽管目前中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风险隐患,全面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地方债务风险的演变,主要取决于未来经济运行的情况。业内有专家指出,如果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不能保持现在的7%至8%,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就会受到很大削弱。对此,连平建议,“铁公机”的投资和建设一定要严格按照科学规划进行,并在投资结构上实现多元化,引入民间资本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