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观察报记者 于丽银
74亿枚扇贝遇冷消失、8亿元资金不翼而飞,股东损失惨重。獐子岛“冷水团”灾害事件除了给投资人带来巨额损失,更引发了各种猜测和质疑。
獐子岛在2012年和2013年的年报中曾表示,公司在獐子岛海域构建了北黄海冷水团监测潜标网,对底层水温变化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提升了海域环境监控能力。
据记者查阅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官方网站及公开的媒体报道显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与獐子岛有多项合作。早在2008年,双方还曾建立了中科院海洋所-獐子岛渔业海洋生态养殖联合实验室。
有如此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背书,獐子岛为何还会遭此“大劫”?事实的真相最终一定会被揭开,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引发了人们对企业科技应用风险的思考:有了金刚钻是不是就一定能揽瓷器活儿?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科学技术的运用带来的不仅仅是收益和效率,其背后还隐含着风险,而这也一直是企业进行技术选择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技项目的技术风险,是指科技项目中的技术及技术内涵和外延中客观存在的、可能影响项目技术实现或实施,从而给项目带来危害的若干要素。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讲,它一直贯穿于科技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的每一个阶段。
技术风险识别是技术风险管理和评价的基础。在进行技术风险识别时,可以通过分析技术的本质和特点,了解技术的经济特性,根据效益与风险的对应性识别风险所在。先对欲投资的技术本身进行分析,再对该技术的相关技术进行分析,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识别技术在项目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引起的风险及对其他风险的影响;结合过去的有关案例,以识别未来的技术风险因素。
风险评估指评估已识别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造成影响的大小,以确定风险等级。
风险评估要从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的影响程度(或损失的大小)这两个方面来对风险进行评估。评估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量化风险造成的影响,并作为风险响应策略选择和风险响应计划编制的输入项。(见表1)
考虑到养殖扇贝中会存在风险,獐子岛公司也利用了科技手段对海水进行了监测。但是,獐子岛只是对养殖风险进行了应对,从公开资料来看,对海水监测技术的风险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监测技术风险考虑上还是不够。难怪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在面对记者采访时也坦言,近几年对于深海养殖的探索过于乐观,此次受灾既有冷水团自然灾害的原因,也有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的问题。
风险高低影响质量和成本
风险的影响是指被识别的风险发生后,对项目目标造成影响的大小或等级。其判断准则如表(可供参考表2)
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高低和造成的损失大小,可将风险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分为高等风险、中等风险,低等风险。
风险提出人在风险识别后需要立即进行风险评估操作,将评估结果(风险影响程度、发生概率、风险等级、风险的影响评估)填写入《项目风险管理跟踪单》中,并及时对新识别的风险进行评审,同时确定风险责任人和确认人,必要时通过评审得出风险的响应计划(包括集体讨论给出风险响应的建议行动、责任人以及行动的关闭时间)。
在2006年9月登陆中小板之后,“市场+资源”成为獐子岛近年来奉行的战略。在该战略的指导之下,獐子岛迅速扩张规模。公开资料显示,獐子岛确权海域面积2007年只有70余万亩,目前已经高达约340万亩;其底播面积2007年约为30万亩, 2011年曾一度达到130万亩。獐子岛扩张必然带来成本的增加和风险的加大,在认识到风险之后也采取了科技手段进行监测,但他们却忽略了科技在应用中也存在风险,所以应该把该风险的影响提高到最高等级,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应对风险的三种对策
风险响应计划包括风险缓解计划和风险一旦发生时采取的应急计划。
一个风险的响应计划可能包含多个行动,风险的责任人可以为不同的行动项指定不同的行动责任人。
对评估结果为高和中的风险,需要讨论确定风险响应计划,以降低风险影响程度、规避风险或当风险到来时实施的应急计划。对于评估结果为低等的风险,只需做记录。不过因大量的低风险也可能给项目带来巨大损失,所以需要持续关注直到关闭,同时也可作为经验数据。
通常项目的风险有三种处理对策,即风险控制、风险自留及风险转移。但由于科技项目技术风险的特异性,风险自留及风险转移通常情况下不能被采用。而技术风险监督与控制就是指根据技术风险预测以及技术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结果,为避免或减小项目技术风险而采取的措施和行动。一般可采取改变技术路线来放弃风险相对较大的技术途径;也可采取措施将较大危害的技术风险分解为多个小的技术风险,降低技术风险的可能危害;对那些损失小、发生可能性低的技术风险,可以采取积极的监督和控制手段,在项目执行时将其控制或消化掉。
就獐子岛目前的情况来看,若能减缓扩张,放缓深海底播节奏,在全世界没有这么大规模的深海底播海域可参考的现状下,先积极探索解决深海开发容量、扇贝生长适应等问题,同时采取积极的监督和控制手段,将能最大程度避免风险的进一步加剧。
獐子岛事件究竟真相如何,随着各方力量的调查将会有个答案。但作为一家主营海参、贝类等产品,市值百亿的上市公司,不应该对此类风险毫无防备。花了几百万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开展合作,建立黄海海洋观测站、联合实验室等,如今一句“在海洋牧场的建设中没有规避冷水团这一潜在风险,对给股东和投资者带来损失表示深深的道歉”恐怕不能打消投资者的疑虑。
假如真是天灾,如果能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机制,獐子岛也不会惨得这么难堪。
(感谢汉捷咨询副总经理郭富才提供数据、图表,并对本文内容的大力支持。同时,本文还参考了:李松, 唐林兵. 多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中的应用[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2) ; 刘雪峰, 王剑冰. 科研项目中的互动式管理[J]. 航天工业管理, 2010, (04)等资料)
链接
獐子岛官方网站信息显示,2009年,中科院海洋所与獐子岛集团合作,在獐子岛海域内放上了浮标群,通过浮标群将海上的温度、气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等数据通过GPS卫星系统传递到设在青岛的中科院海洋所的黄海海洋观测基站室里,并通过点、线、面结合,对空间、水面、水体、海底一体化的多要素同步观测,对獐子岛海洋牧场实施24小时监测。
2012年6月7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冯仁国副局长、常旭副局长,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副所长等领导和专家们来到位于大连獐子岛海域的“黄海海洋观测站”进行科学考察活动。
据常旭副局长介绍,2012年是黄海海洋观测站正式使用的三周年,这次来主要是实地考察浮标的运行情况。黄海海洋观测体系是由位于獐子岛海域的5个海上浮标构成的海上观测站,以及獐子岛上和位于青岛的接收基站等硬件设施构成,通过专业的软件,在电脑上可以将海上浮标发出的实时观测数据予以接收和显示。5个浮标是用来监测周边海域环境的,如盐度、温度、流速等,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投资建设,日常维护等工作则需要和大连獐子岛渔业共同完成。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放在我国海洋中的监测站共有4个,包括东海、南海在内,黄海海洋观测站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最开始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科学研究,实时了解海洋环境动态变化信息,需要将观测数据实时传回位于陆地的陆基支撑数据接收站,以便科学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这些数据非常重要。渔业企业、渔民已经形成了经常向监测站咨询数据的习惯,以用来指导渔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