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恒安集团的 “混合” 红利

2014-10-15 14:02

作者 / 何盐

  按10月10日的收盘价计,恒安集团创始人许连捷所持的公司香港股票市值达172.8亿港元。而按照今年的《福布斯》2014全球亿万富豪榜,许连捷和恒安集团的另一个大股东施文博均以净资产26亿美元的财富位列全球第663位,并列成为福建首富。

  当年,许连捷是福建省偏远地区晋江市的农民企业家,身家几十万元,而今是中国行业领袖级企业家、超级巨富。他从投资136万元的乡镇企业起步,将恒安发展为中国最大的生活用纸和妇幼卫生用品制造商,年利润逾30亿港元。

  自称“小学都没毕业”的许连捷何以如此迅速崛起?这一切,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他开创性地力推的恒安混合所有制。自发、率先、非常积极并且成效巨大,恒安走出了“共赢共享”的混合所有制之路。

  国资民资外资“三分天下”

  1997年十五大首次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概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成为企业界热议。其实,在29年前恒安即以混合所有制形态创立。

  许连捷1953年生于晋江农村,自称“没文化”的他长期务农,1981年开始创业,先后创办服装厂、拉链厂。认定卫生巾一定会有市场前景后,他决定转入当时由国营机构垄断的卫生巾市场,其办法即是与当地的镇政府以及港资成立合资企业。

  1985年,许连捷及其亲朋、香港天利贸易公司(港商施文博)和晋江安海镇政府共同出资136万元,各占三分之一股本,创建了恒安,成为中国最早从事卫生巾生产的企业之一。这一自发探索、敢为天下先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混合得很彻底:国资、民资、外资均有,三分天下,无一股独大。公司成立后,当地政府的代表出任董事长。这种混合的好处包括:彼时改革开放不久,国资参与有利于经营的开展,更容易确保经营安全;港资的加入,不仅带来了资金支持,还获得了更开阔的视野、市场化的经营理念与方法。

  恒安是许连捷主动合作的产物,而他关于合作的态度是,“在与别人合作时,我说任何的一种事物,是没办法绝对平衡的,但是只要你抱着自己得49%,让别人得51%的这么一种心理,你就会和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他称自己从没跟合作的人红过脸。

  除创始人没有一股独大之外,恒安成立时即有不少小股东,其中一些人和许连捷同村,一些人是联合创始人,如杨荣春、现任恒安执行总裁许水深(许连捷堂弟)之父等。很多人是受许连捷之邀而来,他个人还借钱给一些员工(包括高管)入股。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开展乡镇企业改制,恒安在晋江率先改制。在起家的特殊年代,借力国资,而当市场经济相对成熟时,再乘政策东风改制,国资合法合规退出,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创业者更好发挥作用,恒安集团的这种混合所有制思路因时而变,可谓颇具智慧。

  人人持股确立主人翁地位

  恒安集团成立之时就有不少员工是小股东,恒安具有员工人人持股的基因。成立后不久,恒安推行员工持股,是中国很早大规模推行员工持股的乡镇企业,成为恒安混合所有制的一大特色。

  从1987年开始,恒安通过在各地设立分公司,吸纳经营者入股,各销售片区负责人持有较多股份,员工人人持有股份,这大大利好了公司发展。结果是,恒安股东(包括不少搬运工)数量成百上千。公司给政策支持:借钱给员工购股,比如购买3万股,自己拿出1万元、公司借给2万元(计算利息)。

  1998年,恒安在港交所IPO,成为首家在港上市的内地民企,造就了大批百万、千万富翁,一大批员工住进了别墅。上市后,董事会主席施文博持股20.39%,居最大股东,CEO许连捷持股19.3%,员工持股49.42%,其余为社会公众股。

  上市后,没有原始股做员工持股,恒安推行期权激励,力度不小:2007年和2009年两次实施员工期权激励方案,先后有867人获得1389万股。人人持股、期权激励,在恒安内部颇受认可,效果不错,一如让大家有主人翁心态,把工作当成事业,凝聚共同创业之心,而非打工仔心态。恒安的中高层大多源于自我培养,持股在其中无疑起到了助推作用,比如许水深在1985年入职恒安,从操作工做起,一路磨砺,2009年出任COO(首席运营官),2013年任执行总裁。

  为何力推员工持股?许连捷认为,老板要让员工共享创业成果,不仅是钱多少,老板要肯定员工为公司业绩做出的贡献。有时候,为吸引、鼓励重要人才,许连捷甚至会让渡自己的股权给他们。

  尽管是乡镇企业,恒安团队的公司治理思维显然没有受到这种地域、企业性质的限制,自发、力推人人持股,这种做法可谓开风气之先。放眼那个时代的中国乡镇企业,恒安这样的大力度员工持股非常罕见:其他的乡镇企业,更多是核心团队乃至个别人持股。

  转身现代企业规避经营风险

  不过,股权结构只是混合所有制的外衣,公司治理才是内核。这正如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所言,混合所有制不仅是股权结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元的股权结构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主决策、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成立时恒安集团就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但这并不代表其一开始就运作规范。事实上,很长时间内,恒安集团的家族式管理色彩较浓,问题不少,这些都有着很强的现实原因。恒安集团最早创业时,核心团队基本是熟人,很多人之间有亲戚关系,如许连捷和他的一些兄弟、堂兄弟均在公司,按许连捷自己的说法,当时“公司的重要位置都由七大姑、八大姨和亲朋好友占据”。彼时中国少有职业经理人,中国企业普遍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家长式作风普遍。

  看到问题后,许连捷主动提出了上市,“(用)上市来提高我们的内控管理制度,把整个经营全部透明化”。但在一些人眼里,恒安不缺钱、利润很好,有人以“不要给别人赚钱”为理由反对上市。许连捷的态度是,时间不等人,现在明明管理出现了瓶颈,上市的主要目的是规范治理结构,融资是其次。

  上市后,公司大力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包括劝退一些到龄、业绩不佳的创业元老,仅在1999年上半年就劝退了41个创始人,包括许连捷的舅舅。这让恒安的员工们触动很大,带来的益处也是想不到的。

  1999年,恒安一位副总一家出现重大变故。当年下半年,从管理者到员工都要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公司随之出现面临失控的危险。许连捷后来回忆称,“那时候如果没有上市恒安就完了。没有上市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管控制度,各走各的路,你就没招了。上市非常重要,企业得遵守法律制度,股权结构要清晰,土地证、房产证都要非常清楚,原来有些没办,有的办到个人的名下,这些都要规范过来,不然的话,他一拿走,说这是我的,不是公司的,你也没办法。幸好这个突发事件发生在上市之后,不是上市之前。”客观上,上市是深化混合所有制,特别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一步。

  通过上市及其后的努力,恒安完成了从家族管理色彩较浓到现代企业制度相对健全的转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恒安借力外脑进行了三次管理变革,深刻促进了管理完善。2001年,恒安花560万美元巨资(在当时的民企中可谓天价)聘请美国咨询公司汤姆斯,推动管控架构的调整,逐渐确立了“准事业部”的体系;2007年,许连捷提出实施第二次管理变革,公司请来美国管理咨询公司博斯做目标管理;2014年,恒安签约IBM,进行供应链转型。如此力度进行管理变革,在中国民企中少见。

  成立至今,恒安集团增长显著。2013年,集团营收211.86亿港元,同比增长14.4%;净利润为37.21亿港元,增长5.8%。恒安的创业者、早期股东回报巨大,期权获得者收益不菲,许连捷本人的回报也非常巨大。目前,恒安的前两大股东依然是施文博、许连捷,分别持股18.6%、18.3%。在混合所有制的红利下,恒安主要创始人、小股东、员工等获得了共赢共享。

 

消息来源:企业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