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低到尘埃里的爱也是爱,荷尔蒙成为了生命发光的试剂。社会焦虑被几近倍数呈现时,谁能否认婚姻是承接安全感接力的重要驿站?“我喜欢你,只是因为 那天阳光正好,你穿了一件我爱的衬衣”的段子大抵可以改述成,“我喜欢你,因为你有一套房子,而且那天的阳光正好,你穿了一件我爱的衬衣。”
纵且不提多少真爱在物质面前曾经溃烂,倒也不是用房子去绑架婚姻,但房子,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确真是婚姻的巢,筑巢和繁衍更是永恒的命题。
偏见一: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
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这一中国特色句式曾经掀起过民众热议。在当下物质丰富年代的婚姻相对物质贫瘠年代的婚姻,多了些许丰盛和华丽之外,更多了物质力量的支撑。房子,便是其中一个。房子成为爱情绞肉机的现实例子屡见不鲜。
房子和婚姻,孰轻孰重,每个人心中自有天枰。女人,往往因为社会对于年龄上的不宽容,容易慌张,即便握在手里的,亦不忘给温暖的结局做一个长长的排期。 2011年,《婚姻法》新司法解释出台后,婚姻与房子话题再度成形热议。不少人发出了喟叹,“男人的爱情败给了金钱,女人的爱情被现实打破。” 可又怎么能够否认,生活本身就是一堆堆庞大的物质堆积?如果不与对方进行物质要求、身份对比和现实考量而结婚,能够解释的或者是真爱。
“90后”马佳佳宣称“90后不买房”,韩寒有过的表述是,“对于那种买房才能结婚的女人,我只有两个字:滚蛋!” 张爱玲的意思,女人,没有婴儿般的头脑加上成熟妇人的美,便也没有了炫耀的资本。倘若真的成了这般不堪,剩下的资本或者就是男人了。
拥有房子总是会男士们加分不少。但嫁给男人还是只是嫁给房子?姑娘们还请明了: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滞婚、裸婚并不那么可怕,但不管怎样,房子不该成为爱情婚姻的决定性因素。爱,有时候需要一条生路。婚房要有爱,为爱而生的房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婚房。
偏见二:等待好时机?
好不容易寻寻觅觅到了合适的人,好不容易可以说上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尚未出手购置婚房的结婚族们面对浩瀚的房产市场总是犹豫犹豫再犹豫,观望观望再观望。
王小姐和张先生就是浩瀚婚房置业大军中的其中一对,跟大多数刚需族一样,他们对调控充满了希望,“再等等,再等等”。等来了本该在2008年可以买上150平米的房子,到了现在买上80平米都悬乎的结果。一路狂奔的房价列车将小两口甩在了身后。
以上海为例,据数据统计,1998年房市开始启动时,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在3026元/平米,到了2004年平均价格已经到了5500元/平米,而近些年的情况,按照某一楼盘中介的话说“房子简直卖疯了,买房的像跳水一样纷纷入市。日光盘已经不再是新鲜事。”
按 照部分专家的意思,或者指望调控“让百姓住的起”房的婚房刚需一族应该稍微清醒,调控博弈到了最后,也许只是预想中的市场洗牌。各级地方政府仍勤于充当市 场的逐利者而吝于担当中低收入阶层的保障者,“国X条”都未必是勒住房价如脱缰烈马的解决之道。此外,推动房价上涨的因素依旧存在,土地、建材、劳动力等 等,这些地产开发的成本呈现总体上升趋势。
“房价为啥还不降?”的追问,没有意义。盲目的观望最后大抵是:被甩得更远亦或更加受伤。
偏见三:啃老可耻?
80后、90后买房不啃老,是个伪命题。结婚买房支出不啃老,更是个伪命题。
尽管啃老一词,从诞生之日便就带着道德桎梏。人民日报曾撰文,“啃老”逼出了房屋购买力。社会学家们指出完成学业、离开父母、经济独立、步入婚姻、生儿育女的五个阶段里,青年们暂时性缺钱是难以避免。
“没办法,必须啃老。”赵小姐和陈先生便是当中的一例。税费面前,这对曾经规划梯度改善夫妻不得不面临将要经历“二次剥夺”的阵痛,“那么就索性咬牙一步到位!”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被透支的梦想里,适度的啃老不是件坏事。